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论文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论文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

王娅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对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社会发展价值追求的精准概括。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经历了前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三个历史阶段中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和发展形态,构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重要内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新时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践行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今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引发民族矛盾、社会问题不断加深,迫使学者们纷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其方案,希冀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良策。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与学习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价值,并将其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相结合,为新时代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提供价值导向,同时也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一、自然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初形态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而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自然共同体自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也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马克思认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是指家庭或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1]这表明,自然共同体不是存在于每个历史阶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按照自然规律的发展通过共同劳动而形成的联合体。在马克思看来,为了适应自然界发展的需要,为了从原始的自然状态中脱离出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依靠个体的力量难以实现人类社会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因此个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劳动或者群体劳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从而使个人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生存需求,使人类社会摆脱原始社会状态实现共同发展。

在自然共同体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然形成共同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群体;其二是土地是共同体的天然的物质基础。”[2]马克思提出的这两点既是最基本特征,同时又是满足自然共同体的最基础条件。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水平、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以及人类进化缓慢,导致人类社会生存过多地依靠自然条件,依靠自然界的自给自足能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意识到个体力量的弱小,为了使个体获得生存满足发展需要,就必须依靠群体或者部落的力量,因此人类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以及生存需要,开始以群体部落或者集体部落的方式生存,这也为自然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共同体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自然而然地,土地也是自然共同体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土地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中的劳动资料,无论在哪个社会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会自然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也不例外。在原始社会中,群体部落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人类社会存在方式,在分辨群体部落是否形成自然共同体,这两个基本特征便成为最低衡量标准,若二者条件都符合则形成了自然共同体;若只满足二者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构成自然共同体。

作为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要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4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无凝血功能异常、子宫畸形等状况;无严重肾、肝、肺、心等器官功能异常;产妇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订书面同意书。利用信封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年龄22~39(28.6±2.5)岁;初产妇8例,经产妇16例;产次(1.37±0.25)次;孕周38~40(39.15±0.3)周。观察组年龄23~40(29.3±2.1)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15例;产次(1.51±0.32)次;孕周38~41(39.06±0.5)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将胜利,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大势所趋,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目标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虚幻共同体不会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也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新的共同体形式,即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4]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这样一个联合体”便是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这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折射

马克思坚信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利益对抗,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发展,这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在阐述自由人联合体时,重点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努力将其付诸于实践。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且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人以个体的形式加入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可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自由人联合体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但它的建立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首先,就是消灭私有制,这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条件。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物,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共产党人也将消灭私有制作为自己的理论原理,因此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前提条件就是消灭私有制。私有制成为一切祸害的根源,它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利益不均衡、阶级矛盾不断加深等等,这些现象都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因此要消除社会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化解阶级间的矛盾,减少利益冲突,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从而才能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需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指出:“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5]因此,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实现真正共同体,使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也这样表达“真正共同体”思想,他说:“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这也充分表明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之所以说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终追求目标,是因为它的价值追求与人类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是相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并为之奋斗。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它在形成过程中,在旧的共同体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对旧的共同体的超越与创新,同时又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

马克思的“虚幻共同体”思想的基调其实是批判的,之所以说是批判的,是因为马克思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认识不同。虚幻共同体本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不同时期的虚幻共同体也是有所差异的。马克思对于虚幻共同体的认识最主要是基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利益很难达到平衡,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虚幻共同体思想是批判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最终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虚幻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必然也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而消失,新的共同体形式也将取代虚幻共同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对抗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避免这两种利益的对抗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想要避免两种利益的对抗,就不得不借助虚幻共同体这种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对抗的矛盾也不断地加深,因此采用虚幻共同体形式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也就显得极其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虚幻共同体是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明确以及阶级利益的对抗而出现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很难达到平衡,两者之间的对抗也很难得到消除,这就会使得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很难保持一致,当个人不满足自己所获得的利益时,他们就会联起手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反抗共同利益,这就是虚幻共同体的雏形;但是个人利益又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依靠共同体才能实现,因此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借助虚幻共同体这种形式,所以说,虚幻共同体不是历来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在大型的国际性活动筹备期间,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志愿者英语服务能力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开设课程的形式开展。具体课程建议包括活动英文资料习得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简易ESP运用课程、口译能力提升课程等。通过课程的开设,系统化地对重大国际型活动志愿者的英语服务能力进行培训和提升,保证志愿者英语语言服务的国际化水准。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人们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价值追求的精准概括,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并为之奋斗的过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而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价值指导作用。

三、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终追求目标

自然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最初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发展时期,自然共同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是自然界中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自然共同体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自然共同体中,由于个人力量薄弱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个人只有通过群体力量或者集体力量来实现自身发展,因此个体相互以部落或者群体组成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共同劳动的生产过程中,个人是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与发展而参与共同劳动的,此时的个体又是作为一个单独整体存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共同体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出现了新的共同体形态。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自然共同体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共同体形态随之产生,即虚幻共同体。马克思最早表达资本主义社会虚幻共同体思想是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文本中,这也被认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里表达虚幻共同体的先声,随后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这本书中对虚幻共同体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因此,虚幻共同体思想也成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幻共同体代表的是一种隐藏的共同利益关系,而这种共同利益关系实质则是代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但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关系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想而发展,反而在这种共同利益关系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特殊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两种利益并存必然造成了利益的不平衡,即资产阶级国家的共同利益与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的对抗。马克思说过:“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想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共同体的形式,”[3]正是这两种利益的对抗导致虚幻共同体的产生,这也是马克思对虚幻共同体形成缘由的诠释。

四、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设法将如何“教”的预设,转化成学生的“学”的引导,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丰富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形成的,因此它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唯物史观的表现,同时在形成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原则。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衡量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也越来越强烈,所以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终追求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进入理想社会,这也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达,因此说二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人。马克思坚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这也是对唯物史观内容的充分体现。其次,马克思坚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内容,由表及里,对共同体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他基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在真正共同体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束缚,坚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予很大的肯定,科学地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他也清晰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弊端,社会矛盾、利益冲突不断加深,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灭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坚持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辨证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发展,这也是坚持唯物史观的表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正确的方法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它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是对历史进程中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反映,也为人类社会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马克思基于整个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价值目标的追求,提出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三种不同的共同体形式,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深入探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

2.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践行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十八大以来,针对世界复杂局势、社会动荡、国内外矛盾突出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继承与吸收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华,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与超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强调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强调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终价值诉求是一脉相承的。

在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中,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在那里,没有压迫与剥削,没有利益对抗,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从而才能进入理想社会,实现最终追求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在经济上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共赢;在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在文化上,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在安全上,坚持公平公正、共建共享;在生态上,坚持崇尚自然、绿色发展;这五方面的内容也构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旨在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我们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从而实现世界和谐。这也不难看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都旨在为全人类服务,为人类进入未来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所以说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同时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更好地付诸于实践。

融合发展在未来几年都将是互联网期刊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研发新型设备及搭建新型网络平台,整个业务链条都将充分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各参与方所受的时间空间限制将不断缩小。

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概念,这里所说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多种概念,都是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置于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不再表现为单纯地经济交流与合作,而是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各国也不再是出于保护自己利益独立发展,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共同体,追求共同利益,为全人类谋幸福。但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局部动荡不安、民族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抓根本、找重点,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为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新思路,从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实现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7]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迫在眉睫。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过程中,国家与民族作为重要组织者,我们要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个民族也一律平等;坚持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基准,打破自我封闭的旧思维模式,开拓勇于创新的新思维模式,运用新思维、新模式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利益最大化。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同时也要求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其中,坚持统一标准,实现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最终目的与马克思共同思想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因此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置于新时代背景下,坚持与时俱进,在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的同时,也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

[2]邵发军.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阶段性问题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1(2):1-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4]陈鑫.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报,2018(3):37-43.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7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004(2019)05-0005-04

doi: 10.16732/j.cnki.jeu.2019.05.001

收稿日期: 2019-04-03

作者简介: 王娅(1993-),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校:杨忠科)

标签:;  ;  ;  ;  ;  ;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