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与非权力势力_非正式沟通论文

非正式组织与非权力势力_非正式沟通论文

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响力论文,权力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组织理论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而建立起来的权责关系与地位关系。正式组织的建立有合法的程序,组织中的人员均有法定的职位和权责,并依据法定的规章行事。非正式组织是指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作用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在正式组织之外,通过人们的相互交往而产生彼此间的共同利益和认同关系,这些关系便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们结合成非正式的不同群体,这些群体就是“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非经法定程序建立,系自发的人际结合。非正式组组织的特性是自然形成。人们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共同的态度、共同的习惯、共同的价值观,组织内部没有任何结构,以非权力性影响力领导,具有一定压力、规范、内聚力等。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是成员之间满足友谊、追求认同,取得保护、谋求发展,彼此协作。非正式组织的正功能是能够促进成员之间的意见交流,调节协作意愿,维护正式组织的团结,维护个人品德,自尊心,最终促进组织效率和活力。非正式组织对提高生产率的影响很大。非正式组织的负功能是往往导致小团体主义,自由主义,传播谣言,影响安定团结等。

非正式组织具有动态特点,本身并不稳固,它会随着新意念、新的人际关系或新的沟通路线的出现而发生变动。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种主要因素促成:(1)志向性因素,追求共同事业和共同目标;(2)兴趣性因素,因共同的爱好而频繁交往;(3)情绪性因素,有着类似的经历或类似的现实境遇而产生类似的情绪;(4)社会性因素,师徒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亲戚关系等;(5)利益性因素,追求着共同的类似的利益。由于形成因素不同,非正式组织的类型与结构也不同。按其稳定性可分为:(1)紧固型,一般由志向性、社会性因素形成,是以有地位和戚望 较高的自然领袖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2)短暂型,一般由情绪性因素和利益性因素形成,成员之间一旦情绪转化,利益冲突,就会导致感情破裂,群体瓦解。这种类型的领袖人物往往影响力较小,凝聚力也差。(3)游离型,多由兴趣性因素形成,组织内往往无有影响力的人物,成员凭相同兴趣凑在一起,且会经常随兴趣的变化而组合和解体。非正式组织按对社会的作用可分为健康型和腐蚀型,健康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无害,成员之间互勉互进,往往受到外部人们称赞并被外部人员效法。腐蚀型对社会对他人有害无益,组织活动内容趣味低、影响差、害处大,成员往住是害群之马。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常常是相伴而随、相促而成,是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在的客观事实,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甚至每个正式组织内部存在非正式组织。因而现代管理学认为,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将会给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在实际管理中必须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对协调人际关系、联络感情、促进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作用,消除其不利的消极影响。现代管理学的这一重要观点,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者和实际管理者的重视。

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或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人皆有之,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本文着重谈谈领导干部、管理者非权力性影响力。

管理学认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有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种。前者是由管理者的职务、地位和权力所形成的,特点是对他人的影响具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造成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的服从;后者是由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约束力,要依靠自己博得的威信来影响部属的心理和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具有自然性。

对管理者来说,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非权力性影响力依赖于权力性影响力,同时又影响着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可以使权力性影响力得以最佳发挥,也可以使权力性影响力丧失殆尽。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或称职的领导干部,一方面要能够正确运用权力性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增强和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如果管理者只注重发挥权力性影响力,不注意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往往是得势不得人,使人口服心不服,导致部下对其貌合神离、敬而远之,无法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相容、配合默契、轻松愉快、步调一致,因而也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反之,如果管理者不能很好地运用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会大大减弱,管理者会被认为管理能力低、决断能力差,没有权戚性。没有权威,权力在运用时常会打许多折扣。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令不行、禁不止的局面,影响到正式组织功能的发挥。

一般地说,权力性影响力是由职务、地位等硬性规定。只要领导干部、管理者坚持权责统一,不徇私舞弊,不主观武断地发号施令,不利用手中权力欺上瞒下,权力性影响力较容易被接收。相比之下,非权力性影响力不一定跟职务、地位成正比,能否发挥作用、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德行影响的好坏,有的管理者在组织内威信不高、感召力差,其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不高,虽身居要职,却难以履行岗位职责。所以现代管理学越来越注重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越来越强调发挥管理者非权力性影响力。

那么,领导干部、管理者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增强和发挥非权力利性影响力的作用呢?简单地说,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超群的才能;渊博的知识;纯洁的感情;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形象;完美的人格。每一位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念念不忘地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备上述素质。

由以上可以看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主要是人类的需要或感情的原因,并以个人或社会关系中的非正式权力为基础,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必然的,管理人员很难运用权力加以阻碍或压制。同样,非权力性影响力,也是由个人素质和行为而产生的自然性影响力,对他人的影响具有自然性,也很难控制或压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式组织中的管理者具有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正式组织和自然领袖也有非权力性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往往是维系非正式组织内部凝聚力的纽带。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存在、发展均依靠自然领袖非权力性影响力。毫无疑问,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存在必然对正式组织和权力性影响力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可以鼓舞影响正式组织成员进取向上,团结协作,增强内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引导利用不好,这种影响很可能就是消极的,势必破坏正式组织功能,分散正式组织成员的凝聚力,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当前正值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期,人们思想日趋活跃,观念不断更新,民主与法制逐步完善,集权、计划等的约束力逐步减弱。与此同时,知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含量越来越高,学者、专家、技术权威的感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加之组织成员的自主时间和空间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非正式组织越来越多,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何利用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已经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管理者所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视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其产生原因、存在基础,发展模式的研究,尤其要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研究,以便形成系统理论,指导管理实际,从而达到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目的。

(二)对正式组织成员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他们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能以实现正式组织的管理目标为己任,积极参加正式组织活动,能以正确心态加入非正式组织,并能正确处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在二者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自觉地服从正式组织的利益和规范。

(三)要教育干部、管理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以便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加感召力,提高正式组织的战斗力,切记:下属感到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个素质最差劲的领导。

(四)要加强引导,有效的控制和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争取非正式组织领导人的支持与合作。非正式组织领导人是自然产生的,他可能是技术上优于其他人,也可能是地位高,年龄大,服务年限长,也可能是德行令人尊重和敬佩,总之是与众不同,才能超群,具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只要非正式组织领导人肯给予支持与合作,主动去影响其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则管理者就能在管理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管理者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大多数情况下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要求规范没有根本冲突,但也有一些非正式组织,其存在会形成一种势力,阻碍正式组织的发展。对此,管理者要因势利导,坚持正面教育,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千万不能以“小集团”“某某帮”“某某派”横加指责,乱扣帽子,避免矛盾冲突,激化升格。对非正式组织来说,外部压力越大,内部凝聚力越强,压制是不可取的,正确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非正式组织是人际间沟通的一条途径,是对正式组织的补充;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对权力性影响力的补充和加强,很好地利用非正式组织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将对正式组织的建设,发展及管理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

标签:;  ;  

非正式组织与非权力势力_非正式沟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