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欣钦[1]2005年在《幼儿园小班班级规范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幼儿园小班的现场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搜集资料,从社会学角度深入描述了小班幼儿在叁种不同类型的规范教育中是如何获得规范的,并对班级现有的规范进行了分类。 建立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总结了规范事件的构成要素,构建了规范事件的一般流程图,并归纳了班级规范事件的主要特征:主要以教师预成的规范为主,规范事件的重点是安全健康、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规范事件中的师幼关系主要是评价与被评价、控制与服从,规范策略以否定性手段为主,规范事件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制约。 通过对幼儿执行规范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提出了建构班级合理规范的两个途径:一是转变班级观念,二是建立制度规范与幼儿对秩序需要两者间的必要联系。
赵学菊[2]2002年在《幼儿园班级规范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班级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幼儿跨入的人生道路上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班级组织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严格的班级规范。本文阐述了幼儿园班级规范的内涵及其对幼儿身心发展、完成班级保教任务的功能,分析了幼儿园班级规范的类型以及规范的教育过程,揭示了幼儿园班级班级规范教育方式的失误:重约束,轻自由;重惩罚,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并分析了导致规范教育方式失误的原因:驯化的教育观;专制的教师观;狭隘的儿童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完善班级规范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关于规范的合理性;关于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关于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张小翠[3]2011年在《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文中指出幼儿园班级规则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中随处可见,它在维护幼儿纪律与秩序、促进幼儿习得社会规范和形成社会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园教师来讲,良好的班级规则教育能够让幼儿自觉遵守幼儿园的活动秩序,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对幼儿来讲,接受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习得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重要过程。本研究从规则内容、制定依据、教育方式等角度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教育现状进行观察,旨在探索规则教育背后隐藏的教育观念,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根据定性与定量、归纳与分析相结合等原则,在统计分析软件对观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1.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如:过度关注生活规则、公共规则教育,忽略了幼儿的交往、道德发展;2.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如:对幼儿的进餐、活动转换约束性要求过多,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发展。3.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如命令性规则多于提倡性规则,不利于幼儿自主意识的发展;专制性规则多于授权性规则,“重在教师话语霸权,忽视了幼儿的话语权与参与权等。4.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着差异。在对策与建议部分,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规则教育实践提出:1.以“尊崇儿童天性”为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如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儿童应成为制定规则内容的主体等内容;2.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包括转变教育者对规则教育目的的认识、选择合理的“规则内化”内容、采用科学的儿童“规则内化”模式等。
邵蕾[4]2015年在《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研究》文中提出幼儿班级规则教育是幼儿园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则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需要幼儿单纯地遵守规则,更是要幼儿认同规则。幼儿对规则的认识、遵守到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就是其对规则达到认同的过程。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应正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幼儿达到对规则的认同。但在目前幼儿园规则教育中,儿童常被视为规则接受的客体,教师的过度控制和管理并未真正达到规则教育的目的。本文期望通过对幼儿班级规则认同状况的观察记录,以及测量幼儿在班级规则自知与自觉、忠诚与归属、遵守与执行上的认同程度,为教师对幼儿班级规则认同教育提供策略和方法,改善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首先梳理了幼儿园规则教育与幼儿规则认同的研究状况,主要运用观察和测量研究法,采用自编研究工具,在重庆市A、B两所幼儿园采集幼儿对班级规则认同的素材与数据,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本研究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活动环节中,班级规则分布差异显着,教学活动环节班级规则最多,自由活动环节和游戏活动环节班级规则最少;在不同的班级规则内容中,规则分布差异显着,学习规则最多,交往规则和基本道德规则最少。2.在不同的活动环节中,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游戏活动环节和活动转换环节班级规则的认同度比较高;在不同的班级规则内容中,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也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对公共规则和基本道德规则的认同度比较高。3.在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公办园幼儿在交往规则上认同情况好于民办园幼儿,公办园幼儿在交往规则的认同程度上也高于民办园幼儿。4.在不同的年龄班,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情况无显着差异;但在不同班级规则内容的认同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公共规则、交往规则和基本道德规则的认同程度上,中、大班幼儿高于小班幼儿;大班幼儿对基本道德规则的认同程度最高。5.在班级规则各项目与认同程度的相关性上,自知与自觉、忠诚与归属、遵守与执行项目均与认同程度存在显着相关。6.在班级规则各项目的认同程度上,自知与自觉、忠诚与归属、遵守与执行项目均有不明确和不认同比例。7.幼儿在公共规则的认同上达到了知行合一、知情合一,但在生活规则、学习规则、交往规则和基本道德规则上均存在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现象。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1.增进幼儿对规则的自知与自觉,是幼儿认同规则的基础。2.萌发幼儿对规则的忠诚与归属,是幼儿认同规则的动力。3.养成幼儿对规则的遵守与执行,是幼儿认同规则的关键。
唐丽霞[5]2013年在《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的个案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入园幼儿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上,对幼儿后续的生活状态跟踪研究少。本文以一名小班幼儿在班级一年的适应过程为线索展开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幼儿小班一年的生活适应过程,以使家长、教师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班级适应的主题主要包括自理能力、规则适应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研究者以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一位小班幼儿周周为研究对象,从孩子9月份入园至次年7月,进行每周叁个工作日、持续两个学期的观察、研究。研究者力图揭示个案幼儿在班级环境特别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从一个家庭人成长为具有一定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班级人的过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深入幼儿的真实生活场景,观察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过程。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教师、家长进行问卷和访谈,搜集了大量的图像、文字和实物资料。个案幼儿周周的适应过程主要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入园时期。周周没有班级角色人的经验,面对陌生的教师、同伴及规范,内心感受到深切的恐惧和焦虑;在与教师控制下的班级限制与规范的碰撞中,他对班级环境的运行规则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第二阶段,周周开始放下心理戒备,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班级生活,与同伴接触、交流,不断接受班级的规范性影响。第叁阶段,完成班级人的角色塑造过程,对班级规范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进入二次适应阶段。以上叁个阶段的划分界限不是绝对分明的,因为幼儿的发展具有内隐性、复杂性、神秘性等特点,他自身无法用言语“言说”自己的生活,研究者也无法与之展开系统的对话沟通,所以,研究者只能从他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交往中,对他的生活适应历程进行梳理、提升。影响幼儿班级适应及行为表现的因素包括幼儿自身因素、家庭环境与教师影响。其中,教师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班级管理方式特别是常规贯彻方式,对幼儿的适应过程产生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马兰[6]2014年在《偶然事件下的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研究》文中认为幼儿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班级规则教育。科学合理的幼儿班级规则能够保障幼儿园日常的游戏和学习秩序,幼儿从中可以习得规则并且内化为社会规范。目前的幼儿班级规则在制定上存在过多注重预设与霸权、规则执行不可改变,不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等等问题和困惑。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随时会发生多彩多样的、不确定性的、难以预料的偶然事件,这些偶然对现有幼儿班级规则提出了挑战,成为班级规则生成的重要资源。生成思维为幼儿园班级规则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合理的幼儿班级规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即生成规则。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下,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偶然事件科学合理的生成班级规则。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偶然事件下幼儿园班级规则的生成进行观察和记录,研究幼儿园班级规则由谁生成、怎么生成、生成什么,分析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目的和动机,探究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提出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策略和方法。在对偶然事件下生成的幼儿园班级规则进行观察和数据采集,根据定性与定量、归纳与分析相结合等原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观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我们对目前的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问题归纳如下:1.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目的偏向生活管理。2.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动机偏向控制和约束。3.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充满盲目和矛盾。4.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主体不合宜,教师依然是规则生成的主体。5.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分布不合理,规则内容和类型等都没有呈现出显着的年龄特点和差异。6.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类型不科学,专权性规则多于授权性规则,命令性规则多于提倡性规则,明确性规则与模糊性规则无显着差异,刚性规则多于柔性规则。7.不同类型幼儿园规则生成方式存在差异,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相比,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我们对于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尊重偶然事件对于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的价值。2.提高幼儿园班级规则规则生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规则生成的主体,按阶段科学合理生成幼儿园班级规则,有效的生成不同类型规则。
高志娟[7]2011年在《3-6岁幼儿违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园规则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等各种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旨在维护幼儿的安全与纪律,协调幼儿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幼儿学习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幼儿违规行为是指,幼儿不遵从幼儿园制定的或在具体活动中的规则以及教师自行提出的一些临时性的规则和要求。对幼儿违规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发掘幼儿对规则认知的特点,丰富幼儿社会化理论。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幼儿违规行为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采用事件取样法来记录观察的结果,对幼儿违规行为现象、原因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互动等做了探讨,通过质的分析来分析幼儿违规的类型、原因,教师与幼儿互动的结果,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当前幼儿违规行为存在一些特点,不同教师对待幼儿违规有着自己看法,教师对待幼儿违规行为主要是中性的态度较多,主要采取个别及时教育对幼儿违规行为进行指正,而幼儿往往都是接受老师意见。综合观察教师对违规幼儿的反应,并访谈一线教师,我们总结出当前在对幼儿规则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有待于提升并解决的问题:幼儿园规则偏重于管理价值而忽视育人价值,教师对待违规幼儿方式单一,教师规则教育观念有待提升。对此,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反思。
索长清[8]2014年在《幼儿园“班级主义”教师文化:表现、意义及其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班级主义"教师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文化的特点。"班级主义"是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特殊形式,主要表现为"两教一保"的教师配备和教师共同制订班级规范、共享班级发展愿景。这种文化有利于教师同事间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促进"师徒制"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园内班级间教师相互隔离或缺乏实质性合作的问题。为此,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以组织为依托,建立开放的教研制度,以改造幼儿园"班级主义"教师文化。
安慧[9]2014年在《促进资源转化的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是重要的幼儿发展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但是,事实上,教师常常忽视幼儿参与致颠倒环境创设的主客体关系、忽视幼儿需要以致更换环境的频率失度、忽视幼儿差异致不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以及缺乏对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引导和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创设的是死环境。因此,通过研究、发现、选择幼儿与环境互动中的发展资源,促进幼儿成长,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思路。促进资源转化的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构建是以幼儿与环境互动为内核。而互动反应的是幼儿园环境的过程性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过程和具体的情境中解读幼儿、记录幼儿,并在此基础之上,支持幼儿与环境互动,这是促进资源转化的幼儿园环境评价的出发点。在遵循以幼儿为本和环境育人价值的幼儿园环境评价发展趋势下,将互动理念渗透到指标内容的设计中,最终在评价活动中,通过指标的引领,使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注重研究幼儿、幼儿园环境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发现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机会和可能,并将其转化为幼儿发展的资源,最终促进幼儿的自主成长。经过理论建构及指标的筛选,确立的基本维度有五个,分别是室内空间和设备、园舍布置、游戏组织与安排、班级规范和班级氛围。针对这些维度,提出室内空间和设备的操作策略、园舍布置的参与策略、游戏组织与安排的自主策略、班级规范的内化策略以及班级氛围的交往策略,并结合案例说明在实践中怎样通过评价将环境转化为资源。
王雨虹[10]2015年在《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幼儿园班级规则,对幼儿园教师来讲,良好的班级规范教育能够让幼儿自觉遵守幼儿园的活动秩序,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对幼儿来讲接受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习得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重要过程。本研究从规则内容、制定依据、教育方式等角度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规范教育现状进行观察,旨在探索规范教育背后隐藏的教育观念,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幼儿园班级规范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小班班级规范事件研究[D]. 鲍欣钦.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 幼儿园班级规范教育研究[D]. 赵学菊. 安徽师范大学. 2002
[3].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D]. 张小翠.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4]. 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研究[D]. 邵蕾.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5]. 小班幼儿班级生活适应的个案叙事研究[D]. 唐丽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 偶然事件下的幼儿园班级规则生成研究[D]. 马兰. 重庆师范大学. 2014
[7]. 3-6岁幼儿违规行为研究[D]. 高志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8]. 幼儿园“班级主义”教师文化:表现、意义及其改造[J]. 索长清. 幼儿教育. 2014
[9]. 促进资源转化的幼儿园环境评价指标构建[D]. 安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10].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研究[J]. 王雨虹. 课程教育研究.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