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辨证施护应用于心悸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心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研究组采用辨证施护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和满意情况,记录并比较随访三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出院患者进行三个月后随访,研究组的心悸复发率为5%,明显优于对照组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辨证施护应用于心悸患者对于临床疗效是获益的,且复发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通过与辨证施治协同性配合,有效改善心悸患者的心血功能,提高患者疾病治愈率,收获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辨证施护;心悸;临床护理
心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由心胆气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水饮凌心、心阳不振、瘀阻心脉和痰火扰心等证引起心脏异常跳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中医治疗心悸己积累了丰厚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通过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心悸症状。与此同时,积极的临床护理对于心悸治疗的重要性也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辨证施护,能够增进治疗的协同作用和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1]。本研究旨在探析辨证施护对心悸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55岁,中医辨证分型:心血不足15例,阴虚火旺10例,心阳不振8例,瘀阻心脉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龄52岁,中医辨证分型:心血不足15例,阴虚火旺10例,心阳不振8例,瘀阻心脉7例。两组患者在各项基本材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中医证侯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遵医嘱给药。研究组患者给予辨证施护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血不足证 本证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针对此证型患者,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生活上,嘱咐患者应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寒暑变化,随季节增减衣物。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通过适当进行体力活动调节心血功能[2]。在饮食上,可多摄入补益心血的食物,易于消化,富于营养,可促进气血生成。例如山药、芋头、红枣、鱼类、蛋类等。在情志上,应避免外界的恶性刺激,以免突受惊恐,加重激动不安症状。不宜过劳或思虑过度,以免暗损心血,加重病情。
1.2.2 心阳不振 本证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针对此证型患者,应保持室内温暖,切勿开窗门或空调,以免加重患者怕冷的症状。兼咳喘的患者,应嘱其平卧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咳痰症状,必要时进行吸痰,以免痰液阻塞气道。兼呼吸困难得患者,应及时给予氧疗,严重者进行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在饮食上,嘱咐患者禁食生冷,宜摄入益气温养的食物,例如羊肉、八宝莲子粥、桂圆等, 给予高维生素, 高营养的清淡低盐饮食, 以避免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1.2.3 阴虚火旺 本证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时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针对此证型患者,应保持室内凉爽湿润,避免高声喧哗及噪音刺激,以免激起患者心烦易怒,做好日常的心理疏导工作,嘱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的进行。饮食上保持清淡,适量摄入滋阴降火等食物,如甲鱼、桑葚子、银耳、红枣、莲子等。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经常饮用芦根水,菊花茶等清凉饮料。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
1.2.4 瘀阻心脉 本证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针对此证型患者,应嘱患者卧床休息,采取头低足高或平卧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情志刺激,以免气滞加重血瘀。当患者出现胸闷、心尖区刺痛等病症时,可按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口服。当患者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或细微欲绝等病症时,让患者采取头低卧位或平卧位,以配合医生抢救,同时在饮食上,可食瘦肉、鱼类、淡菜,忌动物油脂及内脏,慎食或不食富含胆固醇食物,以便于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1.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情况。疗效评价标准:患者心悸完全消失,症状完全缓解判定为痊愈;患者心悸消失,症状明显缓解判定为显效;心悸对比护理前有所好转,症状部分缓解判定为有效;患者心悸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则判定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出院时,填写自制护理满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三个月的随访,记录心悸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研究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者随访三个月心悸复发情况比较情况 研究组的心悸复发率为5%,明显优于对照组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3 讨论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心源性疾病,往往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由情志内伤、恐惧等因素诱发,又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生活影响[3]。本研究中,将心悸的证型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心阳不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和瘀阻心脉。每个证型都存在特异性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症状,在针对不同证型的心悸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给予合理、积极的辨证的护理手段,可有效促进心悸患者恢复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辨证施护的有效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有助于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信任心理的建立,使医患沟通更顺利,有效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同时也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加积极配合临床治疗[4]。
本研究旨在探析辨证施护对心悸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5%,其中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出院患者进行三个月后随访,研究组的心悸复发率为5%,明显优于对照组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辨证施护应用于心悸患者对于临床疗效是获益的,且复发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通过与辨证施治协同性配合,有效改善心悸患者的心血功能,提高患者疾病治愈率,收获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秀梅.不寐患者辨证施护[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6):85-86.
[2] 白红华.心悸的辨证施护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2):82-83.
[3] 胡超燕.应用中医辨证施护模式对心血不足型心悸患者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67.
[4] 蒙雅群.辨证施护应用于心悸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探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9):2354-2356.
论文作者:史利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血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症状论文; 满意度论文; 疗效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