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建筑项目建设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之高层建筑不断发展,建筑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压缩施工工期。这不仅仅是因经济建设需要,同时也是合理进行工期和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市场不断扩大,其作为一种质量过关、稳定性和耐久性合格、施工操作简便、有利于工期控制的解决措施,其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一些不必实施现浇工艺的构件施工过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从设计到施工都有不可忽视的优势。装配式更加利于结构设计工作,同时可以很好控制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质量间的差距,成为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基于此,其施工技术要点成为影响结构施工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1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概述
装配式构件,顾名思义是非浇筑性构件,其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要求,以及一定的标准,合理选择装配式构件的生产商,生产商按照技术要求生产出的合格构件,即为装配式构件。装配式构件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之中,其具有很多应用优势,且施工技术要点较多。装配式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类似,可分为装配式素混凝土构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构件和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构件等。其在应用过程中,按照应用部位的不同,亦可按照构件的作用形式与特点进行分类。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优势
2.1节能减排
在我国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背景下,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装配式混凝土施工通常采用预制材料,这就极大避免了在现场施工时材料与资源的浪费,为我国能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式,更减少了现场施工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也给周围居民带来了诸多方便,这与我国建筑行业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2.2缩短施工工期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首先需要将所有应用到的红砖材料放置主体外墙内,这与传统建筑主体封顶后再进行材料运送和放置方式相比,有着节约施工时间、减小投入量的优势。同时,当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外围进行封闭施工,这就给后期内墙砌筑施工提供了诸多便利,并能缩短施工工期。若应用传统施工技术,则需要在主体结构封顶一半时才开始施工,而装配式混凝土可以实现外墙粉刷等同步工程,从根本上提升了资金运转效率,并降低施工风险。
2.3减少工程造价
此外,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节约工程造价。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一般在工厂内完成,施工现场只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指导施工,再加上施工主要用到的机械为吊装机械,这就极大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人工费用支出,从而减少工程造价。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还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这为我国房屋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3构件的预制生产技术
3.1针对模具方案进行有效明确
制定模具方案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具体工艺的合理性、模具利用率、生产效率等相关因素,预制构件的模具分为两种类别,分别是通用模具和专用模具,通常情况下要结合构建的构造形式来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模具方案。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实际工程的构件种类、数量以及施工进度等相关情况,进一步明确方案内容。
3.2预埋、预留
装配式构件涉及比较多的预埋件,它的种类也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吊件、连接件、窗框、管线等。在预制构件的过程中,要确保精准有效的定位埋件和预留位置等。预埋吊件和连接件通常情况下要在构件的收光面进行布置,在预制构建的过程中,要使之固定在侧模上的悬挑架,以此使之实现充分的定位。与此同时,在针对混凝土进行震捣的过程中,不能碰触预埋件,从根本上有效规避其破损或进浆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夹心保温板的预制
有针对性的结合钢筋混凝土两层之间有没有独立承受使用荷载,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组合型墙板和非组合型墙板。组合型墙板有着比较强的刚度,但要着重关注相关方面的处理技术,如果处理的不恰当,有可能使内外两层的混凝土温差巨大,而产生弯曲裂缝问题。非组合型墙板温度比较小,然而内外两层混凝土能够独立的变形,不会产生相对应的温度应力破坏。
3.4带饰面构件预制
预制构件的外饰面能够和混凝土成型施工同步推进,在生产构件的过程中,可以先把外装饰材料反向铺设在模板上,之后把钢筋笼进行悬调,再浇筑混凝土。在铺设的过程中可以首先选用胶纸把面砖进行充分的连接,构成相应大小的砖片,再有针对性的结合模板上已经画好的基准线将砖片反向铺入模具,同时选用双面胶使其粘贴牢固。然后用海绵条把砖和砖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通过这种方法,以预留砖缝,同时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规避水泥浆渗漏造成构件外饰面污染。
4装配施工
4.1构件吊装定位
在具体的装配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吊装工具主要包括吊运钢梁、接驳器、索具等相关内容。吊运钢梁上对称设置多种类型的吊耳,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最大程度上有效适应不同构件的起吊间距。接驳器的核心功能是确保构件和锁具有效连接,它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底座、安装孔、螺栓等。构件吊装的工序主要体现在:进场检查→编号→安装接驳器→连接吊装钢梁→吊运→钢筋对位→落位→调整就位。构件吊装完成之后,要在底部设置相对应的限位装置,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斜撑,要确保它的可调节性,把它当做临时的支撑系统。
4.2套筒灌浆连接
通常意义上所称之为的套筒灌浆连接,主要指的是充分利用套筒中灌浆料与钢筋的锚固作用,把钢筋进行有效对接的连接技术。灌浆套筒预埋通常情况下要设置在构建纵向受力钢筋的底端,在具体的装配施工中,要有针对性的把下层构件的顶端外伸出来的纵筋插入到预埋套筒,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灌浆,然后再施加一定的压力,确保灌浆料把筒内空腔空间全部充满,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维养护。
4.3构件通过后浇混凝土连接
针对预制剪力墙之间所形成的竖缝处、预制梁接头处以及与现浇部分的连接处,正常情况下要有效应用后浇混凝土进行相对应的连接。在连接部位的构件表面,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做成粗糙面。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彻底清理干净相关的构件,同时要用水把它润湿。
4.4构件间其他的连接方式
针对构件进行连接,所涉及的连接方式还包括预埋件连接以及预应力压接。预埋连接件的过程中,如果实施焊接或者机械连接,通常情况下,是运用在外挂墙板与结构主体等方面,在具体的连接部位要着重做好防火防腐等相关处理。预应力压接通常情况下,更适于用在装配式框架结构,这种模式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养护,施工速度更快,效率更明显,因此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5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明显看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有着十分显著的应用优势,相关方面的技术正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针对各项施工关键技术要有效探究,并具体落实,以此进一步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有更高质量的应用性能。
参考文献:
[1]田雪梅,王胜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探析[J].居舍,2018(35):70.
[2]文会霞.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经济效益和设计分析[J].四川水泥,2018(10):120.
[3]徐柳.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经济效能探讨[J].混凝土,2018(05):115-117+122.
[4]孙亚林.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及建造工艺分析[J].混凝土,2018(04):121-124.
论文作者:陈学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构件论文; 混凝土论文; 过程中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套筒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