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需主导型过渡——适时调整我国开放式加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需论文,开放式论文,主导论文,我国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几经摸索和比较各国发展经济成功经验之后,才定位于开放式外向型。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确立吸引外资政策。主要目的是学习外商市场经营经验,赚取外汇解决外汇严重稀缺问题,所以提出“利用外资”,以及增加供给解决短缺经济的短缺问题。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以改革释放长期约束的生产力,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取得惊人的效果。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后期,我国加快城市经济改革,成效却不如农村显著。特别是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由于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核心,各方争议较大,始终未能找到一种可行的模式。而在涉外经济领域,利用外资取得成果显著,也使我国了解到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成功经验。特别是看到日本经济、亚洲四小经济外向型发展战略取得奇迹,于是国内开始提出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移。由此,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思路逐渐清晰。特别是设立浦东开发区政策出台使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确立于主导地位。随后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开放式加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一战略取得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制度创新方面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展经济急需大量外汇、资金,需要学习和掌握国外企业管理经验以尽快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等情况下,我国政府在外经贸领域出台了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15个沿海城市、颁布吸引外资的法律条文等重要政策制度,使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先起飞。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上海对外开放,提出以设立浦东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上海、进而带动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又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进入21世纪,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整理、修改了2800余条法律条文,投资软环境有了质的提高,于是才有外商外资大量涌入、外贸大幅增加等,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其次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角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也正是由于大量吸引外资,积极发展外资、外贸才使得我国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并且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出口总额的54%,三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5%,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向着高度化发展和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使用的旧设备、老工艺、老技术也随着我国外资外贸发展感受到极大的竞争压力,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使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旧产业结构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所投入的大量外汇资金,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象,也根本无法完成。
再次从我国外贸发展地位日益重要来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约16%,几乎高于经济增长一倍,这使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1995年达到45%,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60%,2004年可能接近70%。从世界各国外贸位次来看,我国外贸在世界排名也在迅速前移。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1985年位居17,1990年位居15,1997年进入世界前10位,2003年以较小差额次于日本屈居世界第4位。2004年前三季累计进出口8285.5亿美元,增长36.7%,预计全年可达11000亿美元以上。这不仅会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还将大大拉近与德国的差距(2003年德国外贸规模14110亿美元,其中欧元升值因素使其贸易规模扩大了25%以上)。
有关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外贸持续发展有些类似马拉松比赛的阵容格局。目前世界贸易的阵容格局是美国外贸处于第一阵容,不仅遥遥领先,而且还是领跑。德国、中国、日本则处在第二阵容,进行着较量。英、法、意、加则在第三阵容较劲。其余国家则分布在第四、第五阵容并被远远地拉在后面。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这种阵容格局一旦形成一般将长期保持稳定,国家分布和位次排列也基本不变。但是如今世界唯有中国的外贸发展是例外。中国外贸不仅在不断地扩大,且还在不断打破这种阵容格局,不断地从后面的阵容向前面追赶,然后再超越这个阵容继续向前追赶。即便是已经于2003年进入了第二阵容,我国外贸增速也丝毫未有放慢的迹象。
最后从未来发展前景展望,如果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16%的速度估计,至2007年我国外贸将以17000亿美元超越德国(以目前汇率水平估计),至2015年以56000亿美元超越美国(2003年美国外贸规模25273亿美元,预计2015年美国外贸将达53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巨大增长潜力缘由
1.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现在我国国民经济规模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中西部经济还远远未能发挥出潜力。
2.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倘若继续采用开放式加外向型模式,现行政策措施就不会进行大的调整,一般国际上总结日本、亚洲四小发展经济成功经验均将其概括为外向型经济或曰出口导向型。但是我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还伴随有对外开放,伴随着由封闭式计划经济向开放式市场经济转轨,况且日本、韩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吸引外资并不积极,毋宁说消极或者反对成分更多些。
3.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从工业化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这样一个较低层次。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这个阶段时均能呈现良好的增长前景和长期持续增长。如60年代的日本经济持续了20年-30年的增长;70年代的南美国家持续了10年-15年的增长;70年代的亚洲四小持续至今还在以较快速度增长,其增长期大约也已经有30年。我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机遇时期,就是这个含义。
4.在我国目前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会继续增加,外商投资也会以制造业为主,外商在中国组织生产时所需原材料亦会不断增加进口,生产的产品应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向外出口。
5.在我国对加工贸易积极支持的政策保持不变、我国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体系里还占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则跨国公司、世界各国制造商实施在中国加工、向全球销售的战略也将持续。中国将继续向着“世界工厂或者说世界加工中心”发展,并成为真正的世界加工基地。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并不等于我国发展经济的目标已达到。我国发展经济的目标并非是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基地。我国的产业也不可能永远停留于只作加工贸易。我国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国家实现民主富强。外商投资设厂也好,发展外贸也罢,其均是从本公司利益发展出发做出决定,只服从于其在国外公司总部的意志。这些跨国公司总部不会按照中国国家利益开展经营。两者在目标、利益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国家就是国家,跨国公司就是跨国公司。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中都隐含有否定性因素、失败的因素,超过合理的限度,否定因素就有可能占上风,事物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向反面。例如,日本经济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当这一发展战略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时,就该适时调整、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而现实情况是日本没有做到,所以才会走向反面,导致停滞不前。凡事都有适中、适度、适可而止的时候,均衡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因此,我国外贸保持适度规模、均衡和持续发展才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
外贸过度发展经验教训
之所以提出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的理念,源于总结分析世界各国发展外贸出现的失误。因而,各国失误的教训可能更加有利于比较深入地理解对外贸易适度发展和适度规模的真谛。
调整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出口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升温;解决贸易失衡造成规模不合理;应根据世界进口增长确定我国出口增长;外资外贸不宜长期占主导。
1.日本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局限。日本经济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辉煌的顶点。进入90年代却陷入了泥沼、停滞了10年。至今可能谁也不敢断定其经济是否已经彻底摆脱了困境。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日本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战战兢兢地走在独木桥上时,不禁为日本财政破产的风险倍加警觉。日本国内和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或是像美联储掌门人格林斯潘这样在一线指挥并取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人物均对日本经济发展认真地提出过建议,日本政府经济调控不可谓不娴熟,再加上日本自民党执政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努力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日本政府从未宣布其以往实施的贸易立国战略和相应的配套政策被新的战略和政策所取代。也就是说,尽管世界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日本经济发展战略依然没有调整,仍痴迷于出口导向型而不能自拔。如当初实施贸易立国战略时,美元兑日元汇率为1∶360,现在已经升值到1∶103;当初世界经济增长点在钢铁、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造船等制造业领域,而今已经被金融、信息、高科技等产业所替代。日本经济发展的表面问题是出口过剩、贸易规模过剩、国内制造业过剩,而深层次原因就是发展战略已经过时,日本经济发展着实应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是关键。从1997年底发生金融危机以来,韩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停留在人均一万美元以下。究其原因是制造业拔高不成,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如日本,而低水平出口受阻,造成贸易规模过剩,当然也就不能指望外贸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韩国经济也想由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模式转化,政府出台刺激个人消费政策,促进金融机构面向个人发行消费信用卡。但是由于其金融产业不成熟,面向个人的消费信贷发生大量坏帐。金融机构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暂时终止发放个人信贷,对今后如何开展这项业务,银行普遍持慎重态度。这些措施限制了个人消费,也就失去了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动力。此外,发展第三产业缺少良策,是韩国产业结构迟迟得不到适时调整的另一原因。
3.过多倚重外资外贸实不可取。东南亚经济(除了新加坡)属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经济制度不健全、法制尚不彻底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外商企业投资减少,外贸逆差增加,其经济增长也已停滞多年。对此结果的单纯解释为国际流动资本投资所造成,而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词。理由很简单,现在国际投资已经停止,可东南亚经济仍是不温不火状态,与其往日热火朝天的发展势头天差地别。其发展战略主要是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并带动经济增长,实施的结果是其对外资依赖过多,而外资积极发展外贸,带来经济发展和繁荣。但当外资不来或者吸引外资大量减少时,其经济发展也就出现了停滞的趋势。这说明其国内经济存在重大问题,而对于由外资外贸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不应寄予过多期望。
4.美日贸易失衡解决方式的警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西欧对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矛盾日益尖锐,在美国主导和西欧国家支持下,西方5国出台了支持美元贬值的协议,其中主要是针对日元的贬值。该项措施在90年代曾一再阻滞日本出口强劲增势,导致日本经济两次复苏中途夭折。而日元迅速、大幅升值给投资者投机提供了炒作机会,日本泡沫经济由此不断滋生。但是当时日本政府为泡沫经济带来的虚假繁荣所陶醉,甚至当泡沫经济破灭时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日本金融体系遭受重创,拖累日本经济停滞了10年。此外,美日两国政府间开展磋商达成的协议对日本向美国出口也产生了抑制作用。以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美国对日本尚且能如此强硬施压,强行调节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由此可见,对美贸易失衡一旦成为重要问题时,美国就会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最高原则,无论对手是谁都会强行施压,并强行调节。
调整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9%,外贸年均增长约16%,比同时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快两倍。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势必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升温。据我国商务部有关统计,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6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案金额达到115.96亿美元,影响我国约191亿美元产品出口。发生的案件之多、影响我国出口金额之大,居世界各国前列,而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巴西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当前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有四大特点,一是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二是贸易壁垒形式不断翻新,三是涉及行业广泛,四是形式多样化。这些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涉案企业损失严重,还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
2.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造成的贸易规模不合理。经过简单分析就会发现,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严重失衡问题。2004年1月-9月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547.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227.50亿美元;但对台湾逆差380.43亿美元,对韩国逆差263.30亿美元,对日本逆差177.92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55.55亿美元。虽然我国进出口总体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已经引起美国、欧盟屡屡出台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措施。
另一方面,我国对台湾地区、韩国、日本、东盟等存在贸易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产生的逆差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其在我国大陆设有三资企业,而这些三资企业进口不断增加,其生产的产品有相当部分销往美国、欧盟等地。从80年代至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日本、韩国、台湾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贸易摩擦有时比较激烈,为了减少贸易摩擦,避开美国锋芒,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相继来到中国投资设厂,其产品改为从中国对美国出口。这实际上是属于日本、韩国、台湾对美国的迂回出口,产生的顺差也是迂回顺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却不顾上述事实,只是强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全部顺差记在我国帐上,让我国承担全部责任,仅与中国交涉有关贸易摩擦事宜,显然不尽合理。
3.根据世界进口增长水平确定我国出口贸易的适度增长。研究我国外贸的适度规模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将更便于人们理解适度规模是需要适度增长来维系。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外贸规模更大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今后。据世贸组织统计(见表1),我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增长均远远超出美国和欧盟。其中我国出口增长长期高于美国和欧盟进口增长。因此,我国在美国、欧盟(按15国口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据世贸组织统计,1990年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约3%,至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2%,超过日本所占比重;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比重也由2.4%增加到8%,也超过了日本。
表1 中国、欧盟、美国经济贸易增长比较(%)
年份 1990-2000
200020012002 2003
中国经济 10.2 8.0 7.5 8.0
9.2
出口贸易 15
27.8 6.822.4 34.6
进口贸易 15.5 35.8 8.221.2 39.8
欧盟经济 2.1
3.5 1.5 0.5
0.7
欧盟出口 4 4
0
618
欧盟进口 4 6 -2
419
美国经济 3.2
3.8 0.3 2.4
3.1
出口贸易 7 13 -6 -5 4
进口贸易 9 19 -6
2 9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4年1月-9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34.3%,接近平均水平,规模达到885.06亿美元,顺差达到547.84亿美元。根据美国统计,1月-9月美国进口10800亿美元,增长15.5%,同期美国贸易逆差4816.6亿美元,增加18.0%。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市场比重又提高到13%,我方贸易顺差1143.07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23.7%。预计到2006年,我国对美出口将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15%,贸易逆差所占份额将达26%。
从美国货物贸易总逆差看,2003年约有5400亿美元,2004年1月-9月为4816.6亿美元,大致分别占美国名义GDP的5.1%和5.8%。1985年美国等西方5国协调出台广场协议,认可汇率市场进入贬值期,当时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占名义GDP的7%,财政赤字占GDP的6%。可见当前美国财政赤字(约占美国GDP的3.8%)和贸易逆差问题又可能再次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势必要在不远的将来再次提出重大调整措施。当前,美元币值对欧元最高点贬值50%,对日元2002年平均汇率已经贬值20%。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前的美元贬值不过是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大调整的前奏。1985年美国对外经贸政策调整主要对象是日本,其次是德国。这次如果美国再次进行对外经贸政策调整,很有可能将中国列为第一对象国。
如上所述,中国自身贸易进出口基本平衡,与1985的美日贸易关系有很大不同。中国与台湾、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美国要调整与我国的贸易,势必涉及到在华三资企业利益,涉及到中国如何调整对台、韩、日、东盟贸易关系问题。特别是大陆对台、韩贸易逆差突出,可能作为主要调整对象。
4.外资外贸不宜长期占据发展经济的主导地位。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经验,像我国如此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国家,发展潜力是极其巨大的,我国各种媒体也常常宣传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国际上也普遍承认这一事实。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织后,外商来华投资更加积极踊跃,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看中中国大市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摆在家里的市场不去占领,反而一个劲地跑到国外去开拓市场,似乎有主次颠倒错位之嫌。另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应该引起警觉,外资外商投资发展有如浮萍,因为外商能将国际产业迁移到中国,就完全有可能迁移到世界上其认为最能赚钱的其他地方。再有外资企业只服从其跨国公司总部意愿行事,与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不同,对外资企业我国不能强人所难。当然如果中国发生经济动荡不仅外资企业,可能内资企业也会向外发展寻找出路。但内资企业根在国内,国家可以调控,外资企业根在国外,国家总有一些调控不到的地方。
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时,阐明了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化的思想,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理念,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等,归结为一点就是发展内需经济。新一届政府施政方针之一亦提出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实际上也是注重发展内需经济。但积极发展内需经济毕竟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存在差距。更何况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我国国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很大,只能分步骤、分地区逐步过渡。例如,在东部地区率先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但在中西部地区仍保留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确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应以刺激个人消费为主。国家制定政策应积极支持、大力发展为个人消费服务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国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产业也相对比较落后,同样需要积极发展。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还应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城市化。而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产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推进,其核心就是消化和吸收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并工作在城市。当然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标签:外向型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经济学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