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的构建与思考_数学论文

高考数学首轮复习教学的构建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轮论文,高考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施“预习式”复习模式

教师将详细教案简化为学生学案,通过先做、后改、再评,完成设定教学活动程序称为“预习式”复习模式。

1.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学案编写要求)

2.预习式模式的特征

(1)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构建。学案是对学生预先学习活动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和提示,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学案”不是另一种教材,更不是变相的练习册。

(2)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师无针对性地讲解的状态。通过学生自我提前预习、主动探索这种主动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带着预先学习的经验和问题,使渴望欲知的心理开始就融入课堂探索问题中去,以积极的状态走进课堂。教师通过对学案的批阅,在了解学生“获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是否科学)和功能(达到高效)。

(3)形成在课前、课上、课后对专题知识进行研究的循环过程,促进记忆。

(4)搭建“练、阅、评”有机结合的训练平台。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练、改、评”的全过程。

(5)克服学习的机械性、盲目性,缩小因智力因素带来的接受能力的差异。

(6)积累学习过程的完整信息,有助于学生阶段性的反省性学习。

(7)实现与老师“共鸣”。其一,如果学生在课前做到认真预习,发现疑点,提出问题,上课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会特别有意地要听老师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其二,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能从容而顺利地解决,增加了表现的机会;对复杂的问题,学生有前面节省下来的充裕时间来重点攻关,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3.预习式复习模式的操作要求

一般每课时一个学案,必须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内容重点。防止复习用书整本下发,代替学案;防止将学案视为练习题使用。

练改评三位一体:练——每位学生都深入到学案中去;改——查出学生存在的症结;评——有针对性、指导性、训练性(暴露思维)。

预习案编写要求:

(1)基础知识梳理部分。可按“概念习题化”的原则编写,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呈现。编拟的题目应具有立体地涵盖和检测本单元四基(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的功能。

(2)基础知识应用部分。可按“应用层次化”的原则编写,以解答题的形式呈现。编拟的题目具有有效性(难易适中)、针对性(体现巩固四基)、思想性(解法多、派生多、交汇多)。

4.单元复习课堂操作环节要求

(1)知识温习环节:展示与交流→揭示与纠偏→构建与提升。

展示与交流——开展学生层面的演算(板演)、讲解解法、讲见解。

揭示与纠偏——以学生的展示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挖掘技能、方法、规律、策略,形成对基础知识的立体认识。

(2)知识应用环节:展示与交流→分析与评价→构建与提升。

展示与交流——开展学生层面的演算(板演),讲解法、讲见解。

分析与评价——分析和评价展示成果,进行认知的提升,找到新感觉。

(3)分析与评价要点:

答题的思路评价——揭示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暴露知识发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通性通法(通性通法到位)。

答题的规范性评价——教给学生规范地表述问题解答步骤与过程。

典型错误评价——开展析错纠错活动,其意义是优化解题方法,是对知识、技能和思维缺陷的有力校正,对问题认识的第二次升华。

高观点评价——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

二、遵循复习教学基本原则,确保复习行为科学、有效

1.遵循复习教学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实际,针对首轮复习教学要求实际,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考试说明》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针对高考的实际。

(2)灵活性原则。在具体运用“预习式”复习模式时,并非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环节及其顺序进行操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变通。如学生基础较差的班级或学校,单元起始课的复习可不按概念问题习题化的思路编写学案并组织复习教学。如若解答题的难度较大,教师可直接讲评。

(3)反馈性原则。要注意通过练习、课堂上的演练、测试等方面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掌握方面所产生的偏差,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补救。

(4)反复训练原则。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前提,反复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因此,练习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复习阶段,多做一些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注意控制难度,把练习的重点放在重要和关键的知识点上。

2.处理好几个关系,提高复习的科学性

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基础与能力、课本与资料、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习题质与量的关系。

三、强化“四基”教学,确保复习过程的对路到位

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基础知识,将有关的知识、方法、技能、思维从一个新的角度“串线组面成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促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走向新的平台,这也是复习“新”之处。考生对基础知识认识要“四过关”。

(1)基本概念关

要弄清概念形成过程,讲发生、讲发展、讲联系、讲理解(数学是讲道理的,若道理都不清楚,谈何用数学)。

概念复习要抓住六个字:准确、完整、理解。首先要做到“准确、完整”四个字。没有准确、完整容易曲解;加强概念的“理解”最好以问题为载体复习,这样学生感受比较深。

(2)解题经验关

深入挖掘解题的一些基本思路,总结一些常用结论,形成模式,达到简缩思维。

(3)思想方法关

要把建立思想方法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中去,精心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每一部分内容复习完了,学生能够说出重要思想方法。

要以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载体,化隐为显,化暗为明,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地让学生解题,形成感受,使学生明确数学思想方法“何时用、怎样用”。

(4)思维策略关

教师不能只表述解答过程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加强思维过程的指导——暴露如何想、怎样做。要使学生看到可操作性,不要让学生感到玄乎,难以琢磨。

要交给学生一般的思考模式(认真审题,弄清有什么;明确任务,弄清做什么;选择方法,弄清怎样做)。

暴露来自学生失败的思维过程(给出错解,分析错因)及多角度的思维过程。

四、科学、创新复习思路,确保复习进程中无偏差

1.避免“求全覆盖、主干落实不够到位”

在完善知识系统性的同时,重点要突出数学章节的主干,特别是对近年来高考中频繁出现的解答题。

2.避免“着眼综合、过程训练不分层次”

教师要整体上树立大视野,要在题目安排上注意层次,加大中低档题的训练,然后逐渐拔高,渐入难度试题的学习,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训练中提高。

3.避免“以分定置、缺少对症下药策略”

剖析阶段性学生考试失误是高三复习的重头戏,所以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作定量总结,又要坚持作定性分析,找出学生的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稳步提高。

4.避免“认识浅薄。陈旧方式制约提升”

预防忽视学生听课感受和效果的几种教学行为。一是题量过大,学生消化不良;二是超前提示,扼制学生思路;三是个人承包,限制学生参与;四是平铺直叙,没有悬念,缺乏激情;五是就题论题,忽视高观点认识;六是高档题耗时多,扔掉大块基础知识。

标签:;  ;  ;  ;  ;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的构建与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