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服务视角下的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图书馆论文,读者论文,发现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今图书馆采用购买或自建数据库等方式建构了相当规模的电子馆藏资源,并通过互联网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大幅度提高了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能力。Google查询服务问世后,许多读者因其快速、方便的服务而改变其查询数据习惯。新时代读者养成习惯后,往往减少使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查询服务。在如此复杂且多元化的环境下,不断增长的电子馆藏对读者与管理者都形成一个重要的挑战。图书馆对资源管理的难度与工作量持续加大,读者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如何整合图书馆已有的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一个简单的、整合的并且功能强大的电子资源利用环境,便成为图书馆当前亟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应运而生。
1 资源发现服务(Discovery Service)简介
Discovery Service[1]中文翻译为发现服务,发现服务是提供同时检索元数据及数据全文之单一搜寻平台,与一般整合检索(Federated search)的差异在于它不会进行实时外部资源检索。由于发现服务仅检索自身系统中元数据及数据全文,检索速度较整合检索快,在某些程度上被认为是整合检索的进化。某些发现服务同时提供整合检索的整合功能以及使用API来检索无法取得元数据的信息服务。这类复合检索服务的表现通常优于传统的发现服务。但现在大家所关注的发现服务则是专注在整合其他资源内容,特别是图书馆的OPAC。
资源发现服务可视为一套系统,这套系统是由厂商先建置一个索引数据库,储存许多来源不同的学术性数据,而采用发现服务系统的图书馆也将本身建置的数据存入其中,因此,该馆大部分有权使用的数据都已包含在此索引数据库中。检索时则可选择类似Google的单一字段或进阶检索的多重字段输入检索词,系统执行数据搜寻时主要是在上述的索引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在去除重复的资料后可依相关性排序,同时还依据主题、出版年等予以分群(分类),这些分群(分类)的依据可以让检索者当做筛选条件获得更符合需要的结果,而检索者也能直接搜寻至文章的层次(相较于只能检索到书刊名的层次而言)。此外,系统还提供RSS、Blog、Widget、Mobile Interface等个性化服务等功能。
2011年1月,《图书馆技术报告》(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中指出发现服务有四个特点[2]:
(1)内容。这种资源发现服务的内容需要包括图书馆本身的馆藏目录与远程数据库厂商提供的可以检索到文章层次的数据,并借由正规化的系统处理流程提供更快速的检索速度与相关性,从而建立一个广大且全面的集中式索引。
(2)发现。这种服务提供类似Google一般检索的单一检索框,同时也提供进阶检索的功能。
(3)传递。这种服务针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获取途径,如电子书可在线阅读、图书馆馆藏可指引实时的馆藏现况与是否可外借、文章可结合认证机制直接在线取得与下载等,从而快速提供以相关度排序的检索结果,以符合读者预期直观的系统接口呈现,引导读者获取更多特定的结果。
(4)弹性。这种服务是无感的底层系统,可架构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或是嵌入图书馆现有服务中,提供的信息来自图书馆或远程的内容供货商。与传统图书馆系统相比,允许图书馆有更大的弹性空间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读者来说,从发现到传递是一个无缝且简易的流程才是关键的要素。读者期望他们的检索能像Google搜索引擎和亚马逊网络书店一样,不需了解馆藏图书目录和索引摘要服务的差别,甚至不需要清楚所要的数据属于哪类学术资源。
2 资源发现服务兴起的应用需求
资源发现服务的兴起始于传统OPAC受到来自网络搜索引擎,诸如Google等的影响和冲击,这样的冲击改变了读者查询与利用信息的行为。依传统的习惯,读者找数据也许从图书馆开始,在图书馆结束。Google等搜索引擎出现后,图书馆占获取信息来源的比重逐渐降低,许多人甚至以Google开始,也以Google做结束。而环境背景的改变,图书馆虽自豪其拥有高质量学术信息,但图书馆已经由以往垄断的信息提供者身份,转为信息提供者之一。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读者需求与资源产生的推力以及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成为资源发现服务兴起的应用需求,资源发现工具能让图书馆同时拥有最好质量与最便利的信息。
2.1 读者需求与资源产生
2.1.1 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行为和需求的推力
随着社会网络化服务更具吸引力,读者已习惯在个人网络空间从事各种活动,期望简单、快捷的资源发现和获取方式,不仅是服务的被动接收方,也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参与者。Summon Lusion公司的一项研究[3]表明,新时代的读者喜欢独立地寻找信息,他们不问问题、希望匿名、希望所有的搜索系统都能像Google、Bing一样是开放式的。他们深受网络搜索引擎影响,要求资源查询容易使用,要求快速得到查询结果,要求立即得到全文资料,拒绝使用需要思考的查询方式。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读者到数字图书馆的量在下降,习惯使用非图书馆网站查询信息,习惯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从事各种活动,读者认为数字图书馆不好用。
2.1.2 学术信息资源生产、形式变化的推力
图书馆的学术信息资源日益丰富,数字资源所占比例大量增加、接受度高。这些信息资源的媒介、类型、结构、存取与分布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采集、加工和提供的手段和流程也发生了变化,其各具特色的检索界面势必对读者的使用造成困惑,导致降低资源使用率,而读者最需要的是简单、易用和快速。图书馆不停增加新资源,但太多资源没有利用等于没有资源,导致低投资回报率,这也形成了读者对资源查找和发现的抱怨。
2.1.3 图书馆现有查询系统的不足
在信息爆炸时代,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大量资源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成为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需求。但各数据库系统所提供查询接口样式繁多,可查询字段也有异,如何在设计上尽量提供所有数据库原来具有的查询功能,做到“Best Match”的查询机制,是整合检索接口的重要功能之一。数字图书馆联盟(DLF)图书馆集成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ILS)发现界面工作小组(Discovery Interfaces Task Force)指出[4],图书馆现有的系统,包括馆藏目录OPAC及整合查询(Federated Search)系统,有下列问题:(1)现有的系统主要在于管理纸本馆藏,在功能上无法管理日益增加的数字资源馆藏。(2)现有的馆藏公用目录OPAC系统对于支持多重元数据标准的功能有限,且缺乏支持书目记录功能需求。(3)OPAC系统只限检索图书馆所订购的资源,接口不易使用,相较于其他搜索引擎或商业网站,馆藏目录检索缺乏直观的接口,很多好用的检索功能不易被读者发现使用,甚至造成读者迷惑。(4)OPAC系统在检索功能上缺乏如拼写检查和良好的相关性算法等基本的功能,不鼓励浏览功能及缺少信息偶遇的效用。如果读者不知正确的书刊名(数据库名称)或检索规则,在检索已知的项目也会有问题。
2.2 服务理念与模式
2.2.1 服务要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开展任何一项新的服务都要有它存在的价值,有用性就是存在的价值的体现。在过去,要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有用性标准就是藏书数量和读者数量。这个衡量标准现已不适用,现在很多都是电子资源,图书馆的藏书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况且读者不去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找到他需要的资料。读者通过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找到了需要的信息并且得以使用,在信息获取方面获得帮助,那么他就会认为图书馆非常有存在的价值。反之,他就会认为图书馆可有可无。“读者中心,服务至上”的思想日益凸显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正发生着变化,双方不再是分离而对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彼此互动的,关注读者的需求,吸纳读者的力量日益受到关注,读者不仅仅是服务的被动接收方,也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参与者。同时,图书馆各部门间人员的协作与互动也显得更为重要,单向式、集中式、坐等式的读者服务模式转型为创建开放性、个性化、主动交互的深层次服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就具有以上的服务特点,因此,通过资源发现服务进行的信息体验将会为图书馆带来美好的憧憬,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2 信息、人力和技术三者的资源逐渐融合
图书馆可见度、凝聚力在增强,学术资源品质及学科服务效能在提升,适应读者使用习惯,融入读者应用环境逐步形成,构建“泛在资源发现和获取环境”势在必行,泛在技术正在改变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模式。读者需求的纵深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科研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生存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泛在资源发现和获取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基于泛在网络、泛在智能等信息技术或设备的信息/知识获取手段或途径,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的深度组织加工,使不同形态或类型的数字信息/知识资源能够更加容易地按照读者习惯、意愿、特定需求灵活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类似目前的信息媒体形态的原样迁移。因此,未来数字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无所不在服务,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和灵活深入的资源发现机制[5]。
2.2.3 终端读者需要直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
OCLC报告《读者和图书馆员所渴望的在线目录》中的核心观点表明[6],终端读者需要直接获取所需要的资源,这种体验和他们发现的体验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读者依赖并期望增强的内容,包括概要/摘要以及目次搜索结果必须是相关的,相关性必须是明显的,关键词检索是重要的,但高级检索(支持字段检索)以及分面能够帮助终端读者精炼检索结果、导航、浏览以及管理数量大的结果集。
2.3 应用需求的发展态势
2010年2月,OCLC发布了The digital information seeker:Findings from selected OCLC,RIN and JISC user behaviour projects研究报告,报告对OCLC、RIN和JISC近五年来就美、英等国读者信息行为研究的12份研究报告作出总结和分析,报告认为[7-8]:(1)读者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快速、便利地获取资源对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资源的随手可得和便利性,成为最吸引读者的特质之一。同一图书馆的读者群具有多样性,不同学科科研者的信息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不同行为习惯和需求来提供资源和服务。(2)读者需求发生了改变,数字网络环境下,读者需要更多样化的资源,他们希望图书馆所收集资源的种类、格式和内容越多越好。面对多种多样的资源,资源的内容和格式的标准性就十分重要。读者希望图书馆系统能够增强功能,不仅更好地提供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而且也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以便对所找到的资源进行评估和判断。(3)数字网络环境下,读者普遍对自己使用资源发现工具的能力充满信心,而实际上读者的信息素养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4)高质量的元数据在资源发现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5)图书馆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和价值,以促进其资源和服务在其所在社区内的更好利用。(6)信息发现和获取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作用十分重要。图书馆资源不仅指信息资源,图书馆人与图书馆场所同样是重要的资源,图书馆更多注重“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随着服务理念的创新,图书馆馆员及其提供的服务应该也被看做重要的资源,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图书馆的场所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重新思考图书馆的服务,最重要的是利用现今技术,把研究学者重新带回图书馆,就如悉尼大学图书馆馆长John Shipp所说,“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面临着经费问题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并且充分展示它为读者提供的真正价值。”图书馆必须提供资源发现服务,它将是发展的趋势,也是站在读者立场所提出的服务,更是因Internet/Google受欢迎的服务方式,提出属于图书馆式的、有组织的信息,馆员可对内容增加附加值,提升图书馆价值,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回到图书馆。
3 资源发现服务应用发展的原因及局限性
3.1 资源发现服务应用发展的原因
第一,速度快。我们都知道读者不喜欢花费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等待查询结果。以反应速度来说,整合检索的反应速度无法与发现服务的索引检索匹敌。由于发现服务的数据搜寻主要是在一个索引数据库进行,不同于整合检索系统需至各个数据库及信息来源逐一取回信息,因此速度较快。
第二,出版社与数据库厂商对于元数据授权有合作的态度。读者对于图书资源搜寻期望厂商有Google的检索反应速度,出版社开始有了与数据库厂商以及系统厂商合作的诱因。
第三,数据的完整性不错。因提供发现服务的图书馆其大部分有权使用的数据已被厂商的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索引数据库包含的数据类型不但多元,同时索引字段(即储存作者姓名、作品名等信息的字段)所建置的信息也相当丰富(例如可将图书馆的纸本图书与Google Books网站中的图书做比对链接,然后将图书的封面、目次等信息取回呈现给检索者),所以检索结果比整合检索系统更加完整。或许很多人认为Google查到的数据量大,完整性应该不错,但若是精确度不高,要从成千上万笔资料中选出合用的资料谈何容易。
第四,精确度较高。上述索引数据库不但字段多也相当有弹性,可储存较多相关信息,加上运用Web 2.0的概念及较佳的检索机制,因此检索结果较为精确,就算第一次查得不够理想,也能以系统提供的各种筛选条件(如主题、年代等)再筛选出较佳的结果。此外,图书馆的数据基本上都经过筛选整理,有一定的质量,通过发现服务系统取得的信息较为可靠。
第五,节省成本。图书馆利用资源发现服务系统以节省经营成本,但成本的数据计算变量不易有共识,这也可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另外,发现服务以云端方式经营索引服务,可与图书馆信息环境无缝结合。一个全面性的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图书馆可因这个全球数字资源聚合的服务受益,而且.图书馆可自行定义资源查找的范围及结果呈现给读者的方式,达到一站式资源查询(Discovery)及传递(Delivery)的效益。通过单一索引的处理,读者可以同时查询图书馆实体馆藏、机构数字化资源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且可将查询结果整合在单一化接口并据相关性结果一并呈现,读者可以依据自身喜好使用不同的资源。
3.2 资源发现服务应用发展的局限性[9]
(1)目前取得授权的metadata主要集中在图书、期刊文献资源,对于图片、音乐、影片及数据数据等类型的信息资源则较少涉及。发现服务无法取代图书馆Ato Z的数据库列表,只是提供给读者另一种更方便的信息检索工具。
(2)中文数据的整合困难度更高,Metadata不易取得授权,这将影响在中文地区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益。并非包含所有出版社及资料库内容;检索结果包括其他图书馆没有订购的资源,可误导读者;检索结果可能过多(像Google),检索结果未必链接到全文资料;元数据不丰富的资料库资源发现率降低,导致资料库使用不平均;
(3)发现服务系统虽然可以视为一个超大的索引摘要型数据库,但现今读者“全文是王道”,能否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以及是否造成读者抱怨无法取得全文,值得观察。
(4)许多图书馆近年来投入大笔经费建构整合检索系统,是否愿意每年再投入高额经费建构发现服务系统,这将考验图书馆的决心与经费预算。
(5)随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日益成熟与完善,检索服务以外的多种知识服务也将纳入服务的范围之中,应该朝向发展为图书馆知识服务整合系统。
4 基于读者服务的角度选择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的选择要素
4.1 从读者需求的角度
首先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要真正地实现主动服务,一方面必须在了解读者信息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对读者群体进行细分,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图书馆选择的资源发现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要基于读者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读者特定的需求,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个体的知识需求,实现对读者群体知识需求的整体保障,推动知识创新与发展。另外,它还是咨询馆员间、馆员与读者间、读者间的互动沟通、相互塑造与提升的平台。能融入读者应用环境,嵌入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并且能方便、快捷地发现和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10]。
4.2 从资源整合、揭示、发现和获取的角度
第一,它必须是基于读者的文献资源利用过程和需求,不仅是资源的检索平台,更是资源的发现平台。第二,检索结果可筛选和精简,如相关度排序、文献资源状态等,读者可以根据当前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操作,以获得更好的结果。第三,它能深度挖掘现有书目数据中的可利用信息,如:基于分类主题的、逐层的资源推荐和显示;它能自动容错、自动扩展检索,如检索词的容错、词根或单复数检索、扩展式主题关键词检索等。第四,它能充分利用外部网络资源,如图书封面图片、目次、书评,期刊最新封面图片、目次、投稿指南。
4.3 从服务和应用的角度
它延伸揭示的广度与深度,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整合和揭示资源(服务),它是汇集Web2.0技术的学术信息、学科服务和协同创作平台,应用系统界面须简洁、易操作、个性化,包容各类网络应用工具,能够有嵌入式的学科化服务功能,如科研信息分析、研究态势分析与动态追踪,学科专业资源信息推送和导航,个性化研究咨询等。
4.4 最终实现的目标
(1)以信息资源的利用为出发点,以信息资源的发现为主旨,实现信息资源云搜索。它可以实现一站式信息资源发现和获取,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发掘读者的潜在信息需求,针对特定读者需求进行资源推荐。
(2)与图书馆内和学校校内其他服务平台相融合,打造移动的、智能化的文献信息资源获取和服务环境服务功能的融合、重组、复用。
(3)全面揭示信息资源,如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特色馆藏数据等)、商用数据库资源(报刊、专利、学位论文等)、网络资源(维基、网上书店、博客、社会网络等)、读者共建资源(标签、资源关联推荐、读者自荐资源等)。
(4)提供新型服务功能,如通过RSS、E-mail、收藏推荐等将资源推送至读者的网络环境中;提供个人信息空间,实现个性化一站式服务空间;提供评论、评价等交流平台,实现读者间的知识交流与反馈;实现手机等移动阅读设备的使用,从而拓展服务空间,深入读者其他阅读领域;最终实现智能信息服务,使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信息资源服务。
5 资源发现服务系统应用的案例
目前图书馆界采用的系统有OCLC WorldCat Local、Serials Solutions Summon、EBSCO Discovery Services及Ex Libris Primo Central等[11]。
Summon就是利用一个简单的检索框可以快速地发现图书馆可信赖的资源,包括资源类型和馆藏位置。它遵循了Google和百度的开放型检索理念,不需要读者提前登录,无论读者身处何方,何时何地都可以实时检索。它使用预索引数据,就是元数据仓储的模式,但是它不仅仅是元数据仓储的元素,还仓储了大量的全文数据,所以,能够达到最佳检索效果,把图书馆引入到资源检索与资源发现的新时代。它对检索结果保持客观中立,不倾向任何内容提供商和任何资源类型,图书馆所有的资源类型在Summon都是同步平等的。它还根据每个图书馆的馆藏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与Google Scholar不一样,它因为定制了图书馆的馆藏,不会找出无相关的内容以及馆藏没有的资源。它的模式是用一个单一的索引把图书馆的所有资源类型平等地索引出来,可以整合80多种资源类型。把图书馆的馆藏放在单一的架构上,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点,这种架构是世界唯一的,能够影响多方面,如速度、方便性等,80%的结果都是1秒钟呈现的。Summon有一些专门为揭示OPAC数据特别设计的功能,如:读者可以将检索结果限定在来自馆藏目录中的结果。有专门为浏览和查找OPAC书目信息设计的分面导航,Summon可以揭示和呈现OPAC的实时流通信息。对图书馆本地馆藏资源的支持,支持各种格式的图书馆自建库及本地资源,如北大的古籍库和其他的特藏都可以在Summon里整合,使之可以发现。另外,Summon服务有API接口,图书馆可以使用自己开发的界面以及与其他系统进行无缝的结合。
北京大学就采用Summon发现服务,以提升其巨量数字资源及图书数据的搜寻便利性及使用性。北大图书馆目前拥有480多个数据库,160多万种电子书,5万多种电子期刊,对电子资源的投入占总经费的1/3。北大图书馆推出的“发现服务”系统是将所有电子与纸质、中文与外文、图书与期刊等分散、分布的学术性信息资源通过一个集中的元数据仓储进行整合,读者通过一个简单的界面直接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可精确定位至图书、文章等,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可及资源范围,提高了检索效率与精确度,并提升网络时代读者检索学术资源的体验。该项服务可在图书馆的授权馆藏中找到完整、题材广泛的内容,从中取得最切合需要的信息,该项服务亦可确保这些宝贵资源易找易用,聂华副馆长称之为“library's Google”[12]。
6 结语
导入资源发现服务的最根本原因终究是回归到图书馆五律,只是将书扩大解释为图书馆收录的任何载体(包括文章),让图书馆善用现代信息科技,节省读者检索数据的时间,让读者找到真正想要的信息,并让每篇文章也有其管道可被善加利用。但资源发现服务只是开始,终极目标是图书资源能被充分的、有效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