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多数是一些讲话、谈话、题词、批示,大多是关于路线、方针、政策的论述,不是大部头的理论著作,理论色彩不浓,因而不能称其为理论。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邓小平理论不仅可以称得上理论,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里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著述才能称得上理论?换句话说,判断著述能否称作理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第一,是否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否通过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体系?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某个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概念是组成理论体系的细胞。没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概念,就不可能建构新的理论。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如改革、开放、搞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发展战略、三步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翻两番、两手抓、精神动力、视角、思路、中国特色、模式、构想、体制、活力、优势、机遇、“四有”新人、部分先富、共同富裕、经济特区、市场经济、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等等。邓小平借助这些概念,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探索,以朴素明白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思想哲理,以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是否能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原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覆盖面和解释空间,而社会实践的发展则是无止境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问题,要求人们作出新的回答。伟大的实践呼唤着伟大理论的产生。我们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是一项全新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邓小平在领导这场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艰难而又成功的理论创造,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回答了实践中提出的前人没有遇到或没有正确解决的新问题。正是依靠这个理论,我们党和国家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泰然自若沉着应付,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指导实践取得胜利?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817页)邓小平理论就是这种“真正的理论”。它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它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如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才是硬道理,两个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等等。正是在对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短短十几年时间,我们的国家“旧貌变新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应当承认,一些学者在书斋里著书立说,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严密论证,写出资料翔实、立意新颖的学术著作,这无疑是一种理论创造。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的时代,面临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更需要的是能够科学地回答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新问题的理论创造,这是一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理论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总结、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当然不可能象学者那样。专心致志地从事理论创造。所以,他的思想、理论观点见诸于许多重要的讲话和谈话,这是十分自然的。只有摆脱对理论的传统偏见,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并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二、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4页)这是邓小平自己对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关系的一段经典表述。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纠正错误的东西,本身也是发展。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关系是明显的,即它们之间存在着连续性和共同点。

第一,理论创立者的连续性。一般地说,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两个历史巨人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这两代领导集体的人员构成存在着连续性。邓小平、陈云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都是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其他成员也都参与过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事的事业,并担负相当的领导责任。他们起着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作用。

第二,理论思路的连续性。这里说的理论思路是指大思路。这个大思路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反复讲,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而他本人就是实事求是派,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

第三,理论性格的连续性。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强调“中国特色”。在本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强调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在五十和六十年代,强调探索适应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在八十和九十年代,还是强调这个特色,“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功。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他甚至提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也有这种理论性格,他强调,要讲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要有新的语言。“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2页)

第四,理论内容的连续性。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对我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鲜经验的总结。但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的不少内容可以从过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找到一定的渊源。毛泽东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准备了某些基础。这只要将十四大报告概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内容同毛泽东思想的一些思想观点相比较,就不难看出两者理论内容的连续性。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说两者理论内容有连续性,绝不是说邓小平的理论观点全都是重复过去的。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关系既有继承关系,更重要的还有发展关系。这种发展关系不是一般的渐进式的不显著的量变,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飞跃,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巨大转换。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着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革命展开的。毛泽东在建国后的领导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由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移,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未能实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走入了歧途。只是在十一届三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才真正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并制定了一整套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第二,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巨大转变。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某些思想和理论观点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期曾起过有益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泽东虽然从五十年代中期起也想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良,但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表述。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创造,它从一个重要方面使邓小平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第三,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不清醒到比较清醒的巨大飞跃。毛泽东在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说到,社会主义对我们来说,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也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不清醒的。邓小平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讲到,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团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依靠力量等问题,并进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四,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整体认识的巨大飞跃。如,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由不承认商品经济到只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中承认商品交换,再到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由完全不承认市场经济到只承认市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辅助手段,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由强调公有制是我们国家的唯一经济基础,到承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存在并共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由只承认按劳分配原则,到承认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如此等等。从形式上看,这好象是一种倒退,它由纯变杂了,而实质上却是真正的前进,它去掉了许多不符合现阶段实际的虚幻成分。正是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我国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党和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任何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三、正确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

有同志提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仅仅提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提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无从体现。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首先,尽管在邓小平的表述中没有出现坚持公有制的概念,但他所说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际上就是以坚持公有制为前提的。不坚持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为,公有制不是自发存在、自发实现的,它必须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逐步实现。邓小平一再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上,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不难看出,邓小平是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差别的,不仅把它看作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更把它看作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本质。

其次,邓小平的论述着重强调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念而提出来的。我们曾经一度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地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看待,认为可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国后的前20多年中“一大二公三纯”和“穷过渡”的左倾错误的理论根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大理论贡献,就在于纠正了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去寻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寻求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还存在着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即社会主义也存在着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问题。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既讲了生产力,又讲了生产关系,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是一个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科学的理论概括。

第三,如果进一步从理论上探源,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根源就来自于公有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和力量。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论。公有制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给全社会带来的弊端,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依此观点,邓小平深刻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说,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入手来谈论社会主义,并不是丢掉了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的特征,而是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来空谈坚持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

有同志说,发展生产力是一切国家、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性,为什么强调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呢?这个问题,也要从它的特定内涵去理解,要从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其它内容相联系去看,才能较为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

第一,诚然,任何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现实活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不同:(1)发展的方向不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进行的,生产力的发展性质受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即它发展的方向是朝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进行的。(2)发展的速度不同。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因而能够容许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使生产力规模不断扩大,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3)发展的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致富,而是使全体人员逐步共同富裕起来。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第二,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规定,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的。若以发展生产力为理由,把社会主义本质仅仅归结为发展生产力,认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这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这是因为,(1)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生产力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能够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2)在认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时,更不可忽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这是社会主义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不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3)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剥削制度和原来的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现阶段还必须允许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甚至祖国实现统一以后,按照“一国两制”的思想,还要允许港、澳、台等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并存。在这个范围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所以,一定数量的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从根本上不会伤害社会主义的性质。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由多种经济成分或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决定的,而是由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整个国这有的主体制度决定的。有的同志还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公有制还是发展生产力呢?即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公有制谁为目的,谁为手段的问题。从哲学上看,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的。在一定意义上,即相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对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可以认为公有制是手段,因为我们对于这一制度,不是为坚持而坚持,而是由于我们确信它是最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才予以坚持的;但是,从我们的理想和信念的意义上说,它又是目的。正如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共产主义的其他一切特征,都是从这个制度中派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是我们事业的目的。从另外一方面看,相对于我们的“最高目的”和“理想信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一种手段。没有必要的手段,目的就是空话。因为公有制要求有发达的生产力作基础。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全社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即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经济基础最终决定社会本质和社会理想。既然“共同富裕”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特质,这就从质的方面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成为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标签:;  ;  ;  ;  ;  ;  ;  ;  ;  ;  ;  ;  ;  ;  ;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