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多元化竞争与互补合作_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多元化竞争与互补合作_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多元竞争与互补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金融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元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竞争市场发展定位异曲同工,农村金融传统划分被打破,农信社整体合力仍然较弱

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回升,民营经济逐渐活跃,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和消费升温,农村金融的需求正逐渐旺盛。因此,不同金融市场主体纷纷定位于广阔的农村市场。如农业银行要建立以县域市场为基础、以经济活跃城市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市场结构;山东省信用联社提出了打造地方性、社区性的股份合作制零售银行的基本市场定位。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也都是如此,只不过具体目标市场定位不尽相同。

我们还要看到,现在,农村金融不再单纯按照自身性质划分,固守原有经营范围和运作模式,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渗透、借鉴、应用,已经有逐步转变成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混合性经营的趋势。如农信社要追求经营效益和承担支持“三农”责任的最佳结合,农业发展银行正探索开发性农业金融经营战略等等,这些都有效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供给。

对农信社而言,尽管其曾经是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服务供给者,拥有明显的市场垄断能力。但是,其它金融组织依靠独特的机构优势和经营特色,开始在不同层次、针对不同产品建立起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如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邮政储蓄将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做起等等,其它金融机构将利用这些支持“三农”经济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有重点、有选择地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初步打破了过去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局面。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存款和中间业务市场争抢激烈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的当家信贷产品,而NGO小额信贷组织和新近兴起的资金互助组织贷款也主要发放小额贷款。即将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将被允许经营个人信贷业务。他们金融产品的对象、利率、手续和农信社基本相同,甚至个别产品设计相对灵活,优于农信社实际操作水平,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的地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它金融机构的撼动。

农业银行信贷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支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等,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持重点则转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微小企业发展等等。但农信社由于贷款利率较高、单笔贷款金额较小、辅助金融服务单一等原因,在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竞争客户过程中将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如果农信社没有更便利的产品开发和营销,部分县域农业产业化企业或中小企业的优质客户将可能流向其他金融机构。

吸收存款是农信社最重要的负债业务和融资基本途径,也是增加农信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农信社存款吸纳要受到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影响。现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与农信社的存款竞争异常激烈,单个网点效益、黄金客户资源、整体营销网络等差别较大。农信社的存款成本高、单位存款效益低、结算渠道不畅也严重制约了存款及其它各项业务的有效发展。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结算网络渠道、网点布局和人力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深化农信社改革以后,尽管山东、江苏、广东等部分省市开通省内通存通兑,但大多数地区农信社汇兑结算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品种落后,不能实现全国大联网,结算渠道瓶颈制约作用日益明显。但农业银行能够向客户提供转账交易、漫游汇款、贷记卡还款等业务,邮政储蓄也绝大部分实现计算机联网和全国通存通兑。而农信社即使组建全国资金清算有限责任公司,也只能有效缓解制约农信社的汇票、汇兑等结算瓶颈,短期内仍不能解决全国通存通兑等主要问题。

农信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是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农业银行营业网点约有3.6万个,50%以上分布在农村和县域。邮政储蓄全国营业网点有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而农信社仅法人机构就达3万多家,营业网点则远远超过了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是国内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但同等条件下农信社的定期存款占比较高、单个人员效益较低、代办费用过多,致使农信社的网点存款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

农信社人员多、素质低、人才少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现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信社员工分别为51万人、63万人、67万人。但不少省份农信社存款和贷款的业务总量30%左右依靠代办站,实际人均存款、人均效益低于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后会对信贷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可能会以高管岗位、丰厚工资吸引农信社的高素质员工,这可以促使农村金融管理人才的市场流动,但却会使农信社的人才更加短缺。

多元化竞争也需要多元化合作农信社的比较优势与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具有其他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农村基层网点优势和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丰富经验。一方面,农信社可以借鉴其它金融机构的成功运行模式,继续完善农户小额贷款机制,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多种灵活的抵押贷款模式。如福建省永安市农信社从2004年5月份开始发放林权证抵押贷款, 对缓解林农的贷款短缺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雄厚的资金、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是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但是目前他们缺乏为分散的小农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基层网点和人员,直接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会很大,小额借贷的风险控制也较为困难。如果利用农信社的优势、新兴起的资金互助组织的优势、农业产业化组织等特有机制,通过大规模正规金融和小规模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链接,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实现金融支农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信社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如资金互助组织、NGO小额信贷组织等)相比, 具有明显的资金实力,与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相比,则具有显著的网点优势和信息优势,所以农信社在继续面向农户、中小企业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可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在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育和成长的基础上,农信社可以起到真正“合作银行”的作用,成为向合作社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这样可以利用合作社的机制和农信社的资金优势,节约交易成本和控制风险。二是利用农信社的优势,承接政策性银行、相关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业务,从而实现农信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多赢效果。

“农信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农信社金融杠杆作用

现在,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助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形式,利用自己从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优势进行融资,然后以赊销的方式向农户提供种苗、肥料、仔畜、饲料、技术服务等,到时候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从中扣除赊销的金额及利息。如福建省永安市木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为林农提供造林、育林资金支持,公司也通过与林农的林木收购合同保证了其原料的供应。这种信贷交易、生产资料交易和产品交易的互联,可以利用多种交易的信息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利用多种合约的相互牵制和灵活的定价方式控制违约,对缓解农户信贷短缺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果有农户构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和桥梁,那么“农信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交易费用节约和农户利益维护方面更有意义。该模式是指农户自愿组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向农信社入股,以联保小组的形式获得农信社贷款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合作社实际发挥了小组金融的作用,其实质就是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联接。

实际上,吉林省梨树县一家由养殖户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实施的所谓“股权信贷”,就是将互助合作社作为联结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桥梁,通过将社员股金入股资金再向当地农信社入股,然后将从农信社申请的贷款贷给成员。通过这种联接,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随着更多农户的加入,股金额的增加,合作社能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社员间的联保机制,能有效降低农信社的贷款风险,提高其盈利水平,最终实现农户、合作社、农信社三方“共赢”的格局。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一体化服务

众所周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导致农业的收入波动。对以农业收入为主且收入较低的借款农户而言,收入波动可能导致偿还贷款困难。自然灾害的打击,可能迫使借款农户不得不选择违约,这种违约是一种被动违约。对一些自然风险大的农业项目,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支持。

农业保险的有效发展,将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信贷机构对农户信贷供给的增加。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减少农业保险公司的交易费用,保险公司对农业项目承保的积极性增加。农户如果有化解或减轻风险的手段,如农业保险、自然风险,对其收入、农业生产经营、消费支出等不利影响将得以减轻。通过农业保险,可以使农户收入相对平滑,较好地维持农业再生产,同时,选择收益较高的新项目、新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积极性增强,进而提高收入获取能力的可能性增加,借款和偿还贷款的能力增强。进而,由于贷款的回收率提高,农村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增强,进一步发放农户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和能力也会相应增加。

虽然说“农信社+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可以实现良性发展,但是农业毕竟是风险较大的行业,一场疫病就可能会使得农民血本无归,使得农信社贷款无法按期归还,动摇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但农业保险公司的加入,可以将这种可能降到最低。如吉林省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签订了养殖保险合同,而当地农信社因为养殖户参加了保险,减轻了将来农户遭遇风险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因而向合作社社员发放了养殖贷款,最终形成了农信社、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多方共赢的模式,也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发展,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金融动力。

标签:;  ;  ;  ;  ;  ;  ;  ;  ;  ;  ;  ;  ;  

农村金融:多元化竞争与互补合作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