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优秀质量意识,办好期刊:实施优秀质量战略的基本要素分析_文化论文

树立优秀质量意识,办好期刊:实施优秀质量战略的基本要素分析_文化论文

树立精品意识,办好优秀期刊——浅析期刊实施精品战略的基本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精品论文,基本要素论文,意识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精心策划出精品

期刊编务工作中的策划,应当说是编辑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编辑的最佳工作状态。策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说,真正意义上的策划,是全体编采人员组稿前的细致而精到的谋划。这种谋划水平的高低、优劣,取决于编采人员捕捉信息,把握时局的能力;取决于挖掘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取决于熟悉读者,把握和引导读者阅读兴趣的能力等。总之,取决于编采人员的基本素质。

实践证明,办好一本优秀期刊,不仅需要长远性的系列策划,更需要阶段性的专题策划。

所谓长远性的系列策划包括:一是读者群的定位,其中包括读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行业及区域分布等;二是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的定位;三是刊物的宗旨、方针和主题的定位;四是骨干栏目的设计、基本内容的谋篇与布局等定位。目前青年期刊仍然存在着千刊一面的状况,大多数刊物缺少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上述那种带有长远性的刊物角色定位的策划。应当说,有些青年期刊也知道自己的刊物是办给哪些人看的,但唯恐覆盖面窄,而导致诸多定位过于宽泛和笼统,其结果反而失去了读者与市场。还有些青年期刊,尽管也有自己的诸多的富有个性的谋划,但在办刊的过程中尤其在具体的组稿过程中,对早已明确的定位、宗旨、方针等,或模糊,或动摇,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缺少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读者》、《家庭》及《辽宁青年》等杂志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有了长远性的系列策划之后,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搞好阶段性的专题策划。所谓阶段性的专题策划,就是坚持搞好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重大选题和系列报道的策划。这一策划,不仅需要最新信息,同时也需要了解读者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不仅需要编采人员的集思广益,同时也需要总编辑的果断决策。比如《半月谈》1997年第7期精心策划了《全社会关注再就业》的专题报道,集中安排了19 个版面,刊发了8篇稿件, 引起了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实践证明,这种阶段性的策划,是帮助和引导编采人员有目的地进行采访或组稿的重要步骤,是克服那种“编辑让作者牵着走,总编让编辑牵着走”的被动局面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讨论策划编辑制与编辑策划的问题,这里不仅仅是如何区别其内涵,更重要的是如何明确责任,使策划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笔者认为,从办好期刊的目的出发,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坚持超前性原则;二是坚持群策群力原则;三是明确各种角色的责任和作用,即总编辑(社长)在策划中的主导作用、编辑的骨干作用及发行人员的参谋作用。

二、精心提炼出精品

期刊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而且大多数是属于个体劳动,这是由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组稿前的策划及对作者文稿提炼加工(增删、修改、润色)的过程中。可以说,编辑对作者文稿的后续制作是编辑的基本功。古今中外优秀期刊中的精品,无一不是编辑精心提炼出来的。那么,编辑在这些后续性的再创造中,应当抓住哪些要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炼主题。主题是文章的“内核”与灵魂,主题是否鲜明生动、感人至深,是文章成败得失的关键。因此,编辑把文章的主题提炼出来,尤其把文章中那种独到的、新颖的精神或观念提炼出来,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达到塑造人、吸引人、引导人和鼓舞人的作用,这是编辑的社会责任。比如,《辽宁青年》多年来,始终坚持编发报道一些小人物、小青年的故事,并通过他们生活的履痕,坎坷的命运,展示他们的善良与诚实,宽容与忍耐,勤奋与抗争,并在深挖他们的人性美、人情美的基础上,进而提炼出他们的人格美、理想美,使读者感到这些小人物的催人奋进的精神是可亲的、可信的、可学的。

二是提炼语言。文字是书面语言,人类的认知活动或审美活动的交流,主要通过语词、语句和句组作为其外在形式来感染主体。因此,文章的语言组织得是否形象生动、鲜活流畅,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许多青年杂志刊发的“寄语”中的文章,其特点是不冗长、不沉闷,尤其语言组织得节奏有律,起伏有致,把文章中的理趣和情趣提炼到更高层次,或给人以凝重与力量,或给人以平实与纯朴,或给人以轻松与活泼等,深受读者的欢迎。

三是提炼标题。标题历来被称为文章的“眼睛”,所以才有“题好一半文”之说。把文章的标题提炼与制作好,也是编辑一项基本功。以笔者之见,在标题的制作上,应坚持贴切、鲜明、新颖、简洁八字原则,至于什么哲理式、提问式、诙谐式或悬念式等等,都是为了能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目的的方式方法问题。因此,从总编到编辑,把提炼标题与制作当做文章中的“重头戏”来进行精雕细刻,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编辑在加工、润色、增删文稿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文章整体布局的逻辑结构,开头、结尾的内在联系,以及在知识的准确性、理论的科学性、经验的实用性等方面的提炼上,都是编辑工作中所应包括的基本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三、精心校对出精品

校对是保证期刊出精品的一道重要工序。对此,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及中国版协制定的《关于建立校对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议》中均有明确要求和规定,但“无错不成书”的陋习仍在泛滥和蔓延。尽管有许多书刊的文章品位堪称精品,但错别字随处可见,就如同一盘美味佳肴落上了几只苍蝇,不仅影响了读者的胃口,同时以讹传讹下去,是会误人子弟的。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抓编校队伍素质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使编校工作逐步形成程序化、制度化。

一是把住“源头”,把差错消灭在“原稿”上。编辑在修改稿件中,能否把错别字及文理不通、修辞不当的语句修正过来,既是编辑的职业责任心强不强的重要标志,也是考核编辑称不称职的重要标志。因此从编辑队伍的素质入手,提高编辑的基本功,克服编辑的浮躁心态,是当务之急。

二是重在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方能堵住最后的漏洞。编辑工作是校对工作的前提,而校对工作又是编辑工作的补充与完善。因此,不仅要重视校对人员的选调与配备,而且更要重视对他们的事业心的培养及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提倡他们用原稿校对,坚持多翻字典,互看互校,及时把清样交作者或编辑重校一遍;坚持为读者着想的原则,发扬钻牛角尖和较真的精神,把差错率降低到最低点。

三是坚持“三审三校”制度,建立奖惩机制,使编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是一种约束,尤其对那种责任心不强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强制。因此,从抓编校人员素质入手,坚持“三审三校”制度,建立一套好的激励机制,这是治理“无错不成书”顽疾的根本性举措。比如,不使稿件的“三审”制流于形式,必须明确“三审”的责任和奖惩的实施办法,笔者认为,从总编辑到编辑室主任及责任编辑都应实行重奖重罚的办法。再比如,在“三校”制的落实上,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一步明确校次、校法、校时的详细方案,进一步规范校对工作。总之,解决期刊中差错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系统工程,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老出版家叶至善曾经说过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防止出版物中的差错,最根本的就是‘认真’二字。编辑认真编审,校对认真校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四、精心设计出精品

青年期刊作为信息、知识的载体,无疑担负着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社会责任。但在期刊市场的流通过程中,它又具有一些商品属性。因此说,无论从教育功能上看,还是从占领市场的功能上看,讲究设计,讲究装帧艺术,都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编辑工作的程序来看,刊物的四封设计、版式设计、栏目设计及插图、照片的选用,是编辑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同时它又涉及到了刊物形象的塑造、文章品位的档次、整体风格的形成等。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把握设计思想,而且要把握其艺术规律。

一是四封设计的稳定性。有人说,期刊的四封设计,尤其是封面的设计,就如同人的脸一样,气质、品格和秉性大致都刻在了脸上。比如《读书》与《随笔》就读者对象而言,并没有多大差异,但二者在四封设计上,尤其在封面的设计上,形成了与众不同、各具特色的个性,一看封面就能区别出二者的风貌。因此,既然承认封面是期刊的脸面,就必须精心化妆,但整体风格不易变,尤其设计思想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二是栏目设计的鲜明性。有人说栏目是期刊的眼睛,又是期刊的幌子。既是眼睛就应当有神,而且是真正提神的名牌栏目;既是幌子,就可以变换一下,这种变化应当随时代、生活及读者要求而变化。因此说,名牌栏目不仅是版面的亮点和窗口,而且也是杂志内容的基本框架,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具有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鲜明个性。

三是版式设计的整体性。版式设计中的点、线、面及花线网纹的运用,人们把这些称为流动的语言艺术。运用这些手段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强化读者的视觉效果,使文章的内容更具动感、美感与活力。为此,就应注意版面的和谐与对称,避免破坏版面的整体性。

总之,杂志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美术、摄影等诸多艺术的综合。因此,追求内容精美,色彩纷呈,文图并茂,是保证出精品的重要的艺术创造过程。

笔者在粗浅分析实施精品战略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策划、提炼、校对、设计等的过程中,何以前面都冠以“精心”二字?这是因为,编务工作是一项“精工细活”,在所有工序的操作上,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含糊和应付。实践反复证明,精心方能出精品,精品方能出效益。

标签:;  ;  

树立优秀质量意识,办好期刊:实施优秀质量战略的基本要素分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