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琴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小学 730913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兴趣 个性化 素质教育 激励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习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富有幻想,而创造性复述即讲述故事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和表达的过程。同学们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老师也看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极为重要。语文是一门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多的课程,正是因为这种科目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启迪学生、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思考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要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同时找到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给学生学法,愉快地学习
在《小马过河》这节课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1.多媒体、图片直观法。课前我准备了小马、老马、老牛的图片和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提问:小马过了几次河?都遇见了谁,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那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在人生中要保持自主的头脑、独立的思维和一定的判断力。通过这种方法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找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查阅工具书合作解决,而老师在其中起到反馈的作用。其次,在老师讲解之前,让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对文章主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提高课堂效率。
3.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四、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点,让学生得到肯定
在教学课文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汉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想一想、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要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写作。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课堂效果也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五、课堂提问的实践效果
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和回答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环节;在回答问题时,或者说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思维积极性。在实际的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却又不能太过于简单,要让学生在可回答的程度上可以充分地思考。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与教学目的相联系,围绕教学来提问,不能离题太远。最后,如果提出的问题满足以上两点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点趣味性以活跃课堂气氛,自然最好不过。但是,正如前文中所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而得到肯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提问时还是要抓住前两点,不能为了有趣而强行有趣。
参考文献
[1]任春 用汉语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探究梳理”专题的教学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沈颖 行走在“小时间”的路上——例谈“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实践[J].小学阅读指南(中),2011,(10)。
[3]吕海瑛 树立课改新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对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8)。
论文作者:周爱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在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