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装饰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为设计、施工、维护等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带来了极大的便利。BIM(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建立一个集合了设计到施工的所有项目信息的建筑三维模型,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制图存在的效率低下、图纸错漏不易发现等一系列矛盾,具有可视化、协同性和信息可提取性等特点,同时利用BIM技术实现对模型中构件的量化分析不仅能够满足项目的成本预算需求,更是能够对项目材料的定尺加工起到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整个项目的优化创效。
关键词:BIM;三维模型;定尺加工;优化创效
引言
随着建筑师的思想解放及建筑文化的全球扩散,传统的“方盒子”式建筑已经无法满足建筑设计师对于新时代美的的定义,越来越多更立体,文化内涵更多元的建筑逐步成为了城市中靓丽的风景线。造型的变化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BIM的出现完美展现了三维模型对于建筑信息的展示作用,BIM不仅在设计阶段为设计师们预先展现了建筑的美观效果,也在建筑施工过程和完毕时留下了整个建筑物的运营维护资料,本文以BIM技术在是建筑室内装饰过程中对于定尺加工的促进作为主线,集中展现BIM对于项目优化创效的能动作用。
一、室内装修施工BIM深化的原理
室内装修深化设计包含了空间深化设计,功能深化设计,设计效果优化、设计功能优化,处于建筑生命周期的收尾阶段,也属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BIM深化设计的一部分。BIM能够集合造型定位、材料构件、运营状态等信息,最大化地模拟建筑物的现实状态特点。运用BIM软件进行室内装修现场的参数化设计(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展示、碰撞检测和材料定尺加工统计等一系列设计,可以将整个建筑物分解成大量的包含数据信息的构件单元,从而为复杂造型的快速加工提供依据。
二、虚拟建造,为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在装饰装修进行前,项目人员会根据建筑师的效果要求进行材料的样品确认工作,利用三维空间的表达效果虚拟建造出适用项目使用的BIM模型可以为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将不同的材料进行材质提取后可以形成BIM适用的贴图,通过对模型进行贴图渲染,可以使三维模型呈现出不同的感观效果,从而为材料认样提供了更多的方案,甲方通过模型概选方案后,现场按方案进行实体材料确认,就可以节约大量材料询样的人力物力,从而降低项目在这一环节的运营成本,提高认样效率。
三、数据化分析,单个构件解析,为厂家提供加工依据
BIM模型皆是由不同的构件组合而成,在构件族创建的同时,为其赋予不同的材料、规格、使用条件、力学性能等信息可以丰富模型的数据资源,在材料明细生成时,这些构件的解析资料便可以清晰得呈现在料单表中,从而为材料厂家的生产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生产的三维图纸资料甚至可以通过软件的转换,直接输入精密的生产设备中,提高材料生产的准确性,加快生产速度,从而节约时间成本,实现工期成本的节省。
四、扫描复核,减少加工误差造成的施工隐患
传统的定尺材料加工生产后,必须拿到施工现场,由施工人员进行放线,定位,测量,创建基层龙骨连接条件,再将生产加工出来的材料人工安装在指定位置,之后进行一系列的校核,方可进行大批量生产,对于要求严格的材料,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做样板的方式事先确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对现场工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增加了现场的返工几率,倘若材料安装后不能达到现场需求,拆除过程中通常会造成破坏,成为废料,即便未造成损坏,材料在返厂再利用过程中也极易造成二次破坏,成为废料。
基于BIM的3D扫描技术极大地减少了上述过程对于材料的浪费。通过3D扫描技术将定尺加工出来的模型扫描成点云模型,再利用其实体化操作形成可以与BIM模型通用的实测构件进行三维模拟安装可以实现虚拟样板的制作,避免了实体样板造成的人工、材料、机械等的浪费,对于存在误差的加工材料还可以通过对点云模型处理进行定向加工改造,反复利用,直到可以与建筑整体实现契合。
五、数据集成,为后期运营维护提供便利。
BIM的数据集成作用可以为项目长久的运营维护提供巨大便利。通过将施工过程中各个实际加工构件 的扫描保存,可以最终形成一个由各种数据组成的建筑模型,以此为基础,丰富各个专业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就可以将整个项目的构造信息加入到后期的物业维护中,从而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模拟控制提供管控依据,创造人工、材料、时间成本的降低,增大管控效益。
六、结束语
BIM技术是整个建筑行业生存发展衍生的产物,是一场建筑革命,以BIM技术为主线,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工法的快速利用渠道,增加设计、施工、采购、运维等各个方面的降本创效,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
论文作者:郭振龙,于海,杜敬伟,柴道琦,姜洪坤,李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材料论文; 模型论文; 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加工论文; 项目论文; 信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