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骨科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目的:研究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依据Macnab评分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疗效判定优良率为92.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选择,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219-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我院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经腰椎CT或MRI确诊,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和(或)麻木感,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6~72岁,平均(45.8±12.5)岁;病程14~36个月,平均(20.5±5.3)个月;其中4例患者L3~4节段突出,16例患者L4~5节段突出,8例患者L5~S1节段突出。
1.2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常规行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确定目标椎间盘,对穿刺点进行标记,并确定穿刺方向。穿刺点位置的确定应根据患者的体型和手术间盘做相应调整,进针点与棘突旁开的距离L3~4为8~10cm,L4~5为10~12cm,L5~S1为12~14cm,如患者为女性、体型较为瘦小,距离可适当减小,如患者为男性、体型较为肥胖,距离可适当增加。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浸润。X线透视下将18G穿刺针穿刺至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前下缘,再将22G穿刺针(针头稍做折弯处理)通过18G穿刺针置入目标间盘的中后三分之一处,然后注入2mL左右的椎间盘造影剂(亚甲蓝和碘海醇为l:1的比例),借助X线透视下观察其分布状况。将22G穿刺针拔出后将导丝置入,沿导丝在皮肤表面做一切口(约0.8cm),使用三级扩张套管逐级扩张后,将斜面工作套管(直径7.5mm)置入,其斜面应朝向椎间盘侧。如扩张过程中有关节突阻挡的情况,建议用环钻将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磨除,使椎间孔增大。放置套筒,连接椎间孔镜,用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借助不同型号的髓核钳将突入椎管内的髓核组织摘除,剩余椎间盘髓核可借助低温等离子射频对其进行处理,使其皱缩成形,双极射频进行止血,并对破裂的纤维环进行修整,如果神经根减压彻底,镜下检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硬膜囊搏动良好可结束手术,将椎间孔镜退出,缝合切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常规脱水消肿治疗,患者卧床休息,如下床进行活动应佩戴腰部护具。
1.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腰腿痛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天、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术后疗效的判定标准采用MacNab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为优;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活动受到轻度限制,对生活和工作基本无影响为良;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对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为可;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患者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行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5~105分钟,平均手术时间(70.5±2.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5~15ml,平均住院时间为(4.5±2.5)天,术后均无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病例出现。
患者术前的VAS评分为(8.7±1.2)分,术后1天、1个月及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3.8±0.8)分、(3.2±0.6)分、(2.1±0.7)分;患者术前的ODI指数为(56.2±12.3)%,术后1天、1个月及6个月的ODI指数分别为(34.5±8.3)%、(21.5±4.8)%、(15.6±6.5)%。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疗效判定:优18例,良8例,可1例,差1例,术后优良率为92.9%。
3.讨论
近年来,微创手术逐渐被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其具有以下优势:①手术切口小,不需要对椎板进行咬除,对椎旁肌肉和韧带没有损伤,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防止神经根粘连;②借助椎间孔镜可全面探查患者的具体情况,实现突出物的准确摘除,使患者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得到有效缓解;③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有利于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麻醉风险降低,神经根损伤的概率也大大降低。④术后患者康复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2]。本组研究资料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评定疗效优良率高,显示其治疗的优越性。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选择,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顺,张军,王新虎,等.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7):706.
[2]柳百炼,熊鹰,顾邵,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6):981.
论文作者:丁友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个月论文; 手术论文; 疗效论文; 术前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