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0-0114-02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如何利用好这座桥梁,帮助学生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呢?我认为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为儿童种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自己也进到儿童思维的境界。"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以往的教学手段相比,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讲解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无关时,电脑形象演示一个角的边一会增长,一会又缩短,但是角的大小没变。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比较角的大小是其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则可以化难为易。在教学时,我先利用计算机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让学生进行目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这样不仅充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于两个角大小差不多,所以出现了各种答案,究竟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利用动画平移其中的一个角,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目测并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仅使学生一下子比较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合作学习,自己动手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掌握、巩固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概括,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觉得十分枯燥,而且似懂非懂,只能形成一个模糊的认识,这样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数学概念的辅助教学,却往往可以化枯燥乏味的文字为生动形象的图象,使学生能够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个端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认清这样的误区:1、认为多媒体给教学添加了新花样,为多媒体使用多媒体。2、把多媒体代替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重在演示,而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我们要明确多媒体,为教师所用。是为了辅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替代教师的应有功能: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多媒体教学是要达到: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适时地、恰当地使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的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出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论文作者:陈利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学生论文; 多媒体论文; 教学手段论文; 大小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论文; 长方体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