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_陶宏开论文

网络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_陶宏开论文

网络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陶宏开:与“网瘾”争夺孩子

田豆豆

近日,陶宏开暂时结束“空中飞人”生活,回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参加“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研讨会,以此纪念他倡导、开展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全国行”一周年。一年来,他跑了全国36个城市,作了300多场报告,面对面指导了成千上万的家长和孩子。然而,还有更多的家长抱怨陶教授难找;而陶宏开也因电话屡屡被打爆、访客蜂拥而至感到身心疲惫。他说,“我没想做救世主,也不想做‘烈士’。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有人说我是杯水车薪,我说,应该叫‘滴’水车薪!我只能尽力而为、尽心而已。”

“网瘾”成为和谐社会巨大障碍

陶宏开说:“一年前,我根本没想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全国行’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每到一处作报告,不仅全场爆满,还有许多家长泪流满面,跪在我面前;每次上火车,几乎都有家长一路追赶,一节一节车厢地找我。”

陶宏开拿出厚厚的一沓信件,都是“网瘾”孩子的痛苦心声。吉林的一个中学生写道:“我的同学十个有九个玩游戏,已经到了没有游戏就没有朋友的地步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陶宏开说:“你可能想不到,武汉市向我求助的大学生90%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大名校。”为此,家长一方“主动下岗”看管孩子者大有人在,家庭花巨资、欠重债给孩子治“网瘾”、求升学者比比皆是。大量“网瘾”青年被送进武警、部队也成为军队的不稳定因素。有数据显示,不少地方因“网瘾”导致的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陶宏开说:“‘网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国家的未来,孩子出了问题,哪还有和谐!”

素质教育有助于挽救孩子

陶宏开一向认为,戒除青少年“网瘾”的治本之方是打破应试教育体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据今年4月的一份网上统计,美国青少年上网成瘾者的比例是6%,而我国是14%。为何差距这么大?我在美国生活多年,美国孩子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登山啊、野外生存啊、各种运动啊,可国内呢,某重点中学居然公开宣布‘谁踢球就开除谁’,因为球场是用来应付检查的。”“现在‘网瘾’的高发期就是高一、高二阶段,其次是大一、大二阶段。为什么?因为不少孩子的生活除了考试就是网络游戏,中考、高考的压力一消失,学生就自我放松了,不少家长承诺孩子,考上高中就给买电脑,让他玩游戏。”

更令陶宏开愤怒的是,“本来沉溺上网的孩子应该得到学校和社会更多的关爱,可国内很多学校却反而歧视、排斥这样的学生,对‘网瘾’少年要么勒令退学,要么拒不接纳。这是病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这样?主要是怕这些学生影响学校的升学率!”

呼唤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面对“网瘾”大敌,陶宏开并不愿“孤军奋战”。他希望与心理学家交流、联手,却遭遇了心理学界的种种质疑。一位心理学教授曾质问他:“上网成瘾都有半年的成瘾期,你说一席话就让人戒掉,这科学吗?”陶宏开回答:“我不知道科学不科学,我只是通过我的实践,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武汉某知名高校甚至打出“心理学五博导联手戒网瘾”的广告,收费标准是每小时100元,8天集训3000元。这些心理学家对陶宏开说:“‘网瘾’问题我们早已研究多年了。”陶宏开问:“请问你们有成功案例吗?”答曰:“暂时没有。”

陶宏开说:“心理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啊,连经济、政治领域都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理论,何况与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领域呢?可以说合格的、真正有效的心理辅导在中国尚属凤毛麟角。”

志愿者组织也需“可持续发展”

陶宏开从孩子口中得知,有些号称能戒除“网瘾”的高价“工作室”方法并不科学。安徽某“工作室”甚至聘用退役军人作“管带”,通过野蛮的殴打方式“制服”学生。他说:“我的理想是,把全国的志愿者培养成我这样的人,合力解决‘网瘾’问题!现在很多志愿者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一年来,在团中央和各地团组织的帮助下,各地名称不一的陶宏开戒除“网瘾”组织的志愿者已发展到5000人。

陶宏开考虑:“这项事业如何长期运行下去?必须加强组织管理,还需要持续、稳定的经济来源,必要时聘请专职志愿者。”

陶宏开呼吁:“假如你有14亿元财富,拿出4亿元来做慈善事业又算什么?历史将记住顺应潮流的人们。”他还考虑成立公司,通过出版有关图书赚取志愿者组织的运行费用。

来源:《人民日报》

部分孩子被家长“逼”进网吧

黄勇 田晓翠

被共青团中央列为2004年度全国青少年研究重点课题之一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及矫正》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分析,获得了一批最新的成果,这项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晓驷近日告诉记者,研究结果显示:不良的家庭关系模式已成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导火线之一;网络成瘾率男生远高于女生、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与孩子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低成正比,高知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太大,导致孩子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偏高。

此项课题研究调查的范围在合肥市的6所中学进行。初中学校分“市区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郊区学校”3类,高中学校按“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市级示范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分层次随机抽取调查对象,每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2010名学生为问卷对象,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949人,男生1036人,女生913人。

所调查的合肥市中学生阳性率(指有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的比例)为3.5%,其中较大部分是有网络成瘾倾向而不是网络成瘾。男生的阳性率远高于女生,男生的阳性率为5.9%,女生仅为0.8%。随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阳性率(5.1%)明显高于初中生(1.9%)。

调查研究显示,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既有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也有社会上的网吧管理不善和监管不力等。但值得重视的是,不利于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和孩子在压力面前得不到家长恰当的心理支持,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网络成瘾的导火线。调查显示,阳性率较高的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中,非重点班的学生和借读生占绝对多数。临床个案研究表明,这些学生往往原来的学习成绩都是中上等水平,出现网络成瘾的导火线是社会心理因素,而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形成来自于家庭。如父母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入到重点学校,却没有考虑到孩子一方面承担过重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却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孩子在学校被批评或者没有处理好师生和同学关系,回家后向父母“诉苦”,反而经常被父母误解训斥,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开始厌学;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永无止境”,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换来父亲的棍棒和母亲的唠叨。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夹击”下,寻求心灵解脱的孩子们被“逼”向网吧。

研究还显示,家庭的有效沟通与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有关联: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网络成瘾的发生率越高;父母文化程度水平在小学以下的,孩子的阳性率仅为2.7%;父母文化程度水平在大专以上的,孩子的阳性率却高达5.8%。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安慰、支持和鼓励本应最多,可学历越高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安慰、支持和鼓励越少;学历越高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就越大。孩子为了逃避学习的高压和父母的要求,把精力转到网络世界里并且沉溺其中。

李晓驷指出,网络成瘾要重在预防,对网络成瘾的矫正越早越好,采取的措施应是综合性“疏导结合”,而不是一味地禁止。目前,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学习压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轻,网吧管理的不尽如人意在短期内也难以根除,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和为孩子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却是家长可以做到的,因此要重视对家庭的心理干预。

据李晓驷介绍,课题组目前已根据家庭治疗的有关理论,对部分家庭试行矫正计划。家庭治疗就是一种以全体家庭成员为治疗对象的系统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师的“循环提问”和启发等技术,让家长明白自己对于家庭的不利影响,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改变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重建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最终达到使孩子恰当使用网络而不是沉溺其中的目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戒掉网瘾为何难

胡迎新

据民盟北京市委去年做的一份“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有22万中学生玩网络游戏,其中初中生网络成瘾者的比例达11.8%,高中生达15.97%。按比例计算,北京90多万中学生中,有13万人上网成瘾。

孩子“网瘾”难戒,让许多家长头疼,这是为什么呢?

北京回龙观医院前院长、著名精神病学专家吉中孚教授说,网瘾也像毒瘾。人体内有一个“奖励系统”,这个系统的物质基础叫“多巴胺”,是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毒品就是通过这个系统提高人体“多巴胺”的分泌,破坏人体平衡系统。网络也是通过消耗“多巴胺”,扰乱平衡系统,造成网迷不断寻找提高体内“多巴胺”的成分,以至成瘾,形成迷恋网络的现象。

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复杂,临床上,对于网络依赖严重者,需要采用生物(医学)治疗。什么叫“成瘾”?就是成瘾者对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精神科医生对那些具有与成瘾行为相似的表现,也称为“成瘾”。上网者,每当上网时,就产生愉悦的心理快感,因此反复追求上网,上网时间越来越长,越渴求这种身心愉悦感觉。这种渴求与任何成瘾一样,是一种精神依赖。针对那些对网瘾有严重依赖症的人,需要住院治疗,直接戒断。但是,突然停止上网,成瘾者比较痛苦,会出现戒断症状:失眠、多梦、呕吐、烦躁、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食欲,就像酒精或毒品依赖症者,突然戒断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一样,这是戒断后出现的正常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来控制。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蔺桂瑞教授认为,网瘾也是心理病理行为,对网络依赖较轻者,可以采用心理行为矫正治疗,即系统脱敏,系统脱敏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手段。国外有一个电视节目《心理医生》,节目中医生给一位对猫有恐惧症的女士,采用心理“系统脱敏”治疗:这位女士开始连“猫”字都不能说,医生就让她把猫称为“J”,让她逐渐地发“猫”字的音,然后让她看图片上的猫,让她触摸一只可爱的玩具猫,再让她观察远距离的一只真猫,逐渐缩短与真猫的距离,最后直接让她用手抚摸一只真猫,在不知不觉中治好了该女士的恐猫症。对上网成瘾的孩子,也可以采用这种脱敏治疗方式,逐渐减少上网的次数和时间。如果孩子每天上网4个小时,家长开始采用心理脱敏治疗时的第一周,让孩子每天减少1个小时的上网时间,然后再逐渐地减少他上网的时间,最终可以达到与网络脱离的目的。

蔺教授认为,心理干预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当他觉得你不是在教训他,而是在帮助他如何实现理想时,他就会信赖你,就会考虑你给他的建议,这样他才有可能觉悟,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来源:《健康时报》

防戒“网瘾”需要采取全方位行动

青少年迷恋互联网到上瘾的地步,会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带来不良后果和隐患,世界各国目前都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认为,防戒“网瘾”需要采取全方位行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都应该积极努力,共同打造健康和先进的网络文化空间。

“‘网瘾’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贺淑曼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4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8700万,其中三分之一是学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有关问卷调查显示,中国未成年人有“网瘾”者比例达到14.8%。按照这一比例推算,仅北京市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者就高达13.65万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猛增加。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另外,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不仅会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还经常表现出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等反常行为,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瘾”具体可分为网络交际瘾、网络色情瘾、网络游戏瘾、网络信息瘾和网络赌博瘾等类型。

贺淑曼分析说,“网瘾”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对于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成就感低、在现实生活中郁闷和自卑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可以让他们获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说尊重、友情和成就感等,青少年因此而不能自拔。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陷、制约上网的法制不健全、计算机普及过快而教育娱乐等正面软件滞后等。

她认为,解决“网瘾”问题,首先要立足于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渠道加强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把电脑放在家中公开场所、不放在孩子房间,以及规定上网时间和内容等措施。在学校中可加强对学生进行监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来源:新华社

网上道德秩序亟待规范

何艺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针对网络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选取了北京城区、湖北宜昌等县的一些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中有两道填空题,分别考察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最重视的道德品质和在网络世界中最重视的道德品质。

在“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三项品质是”一题的回答上,青少年提到最多的道德品质是诚实和守信。其他提到较多的品质有进取、善良、正直、宽容和乐观。在“你觉得在网上最重要的三项品质是”一题的回答上,青少年提到最多的道德品质则是自我保护和文明,其次是自律和守法,然后是诚实、尊重和守信。

诚实和信任这两项品质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都得到了青少年较多的重视,而青少年对其他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世界中的重视程度则是不一致的。而且诚实和信任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排在头两位的,在网上则分别排到了第五位和第七位。可见在青少年看来,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规则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是有差异的。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最重视的是一些基本道德品质、积极的个人品质以及较高层次的道德品质。而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却非常强调道德的底线(如自我保护和文明),强调对自我的规范(如守法和自律)以及公共性道德(如诚信和尊重他人)。这种鲜明的反差引发了我们对网络世界的伦理状况及其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进行反思。

虽然我们在网络环境建设,特别是青少年健康上网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还比较有限。调查中青少年表示自己身边真正禁止青少年人内的网吧是非常少的。很多青少年也很少接触青少年网站和红色网站,还有部分浏览过这些网站的青少年认为其中有的网站过于严肃和乏味,缺乏吸引力。由此可见,在对网吧和网络秩序的管理以及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青少年在对网络世界的认识上存在误差,也是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认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原因之一。调查数据反映出有一部分青少年对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这可能会使他们否定一些传统的道德价值,如诚实、自律、守法和真诚,并且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也有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在网上越轨犯罪的原因之一。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对青少年眼中的网络道德进行了如下归纳:

1.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重视的道德品质和在网络世界中重视的道德品质大相径庭,这说明网络的确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

2.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有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的道德序列,这说明网络世界的伦理规范可能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伦理规范。

3.青少年眼中的网络道德突出道德的底线性。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重视的道德品质以底线道德为先,这反映出网络道德秩序的松散和差强人意。青少年特别强调自我保护,表明网络世界并不安全,他们在网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很高;强调讲文明意味着网络环境可能是不文明的;强调自律和守法表明网络世界容易自我放松和越轨违规。网络世界中底线道德的地位上升实际上是对道德要求的一种降低。

4.青少年重视的网络道德强调公共德性。值得欣慰的是,除了底线道德,青少年在网上重视较多的还有公共道德,如合作、分享和宽容(选择这几项道德品质的比例都在15%左右)。

这很好地呼应了网络的人际交互特性。网络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且便利的平台,公共道德在网络伦理中将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重视公共德性,和在现实生活中重视个人品质有很大不同。

因此,网络生活完全有可能为青少年公共德性的生成提供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底线道德也可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公共德性,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对底线道德的强调也体现了网络交互性的要求,也能够对公共德性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

重视对未成年人的“网德”教育

刘君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污染未成年人成长,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主体意识正在形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一旦成为网络这个交互性、开放性和虚拟化媒体的主人,就很难经受住各种负面诱惑。例如,网上的色情、暴力信息,网络欺骗行为等,都能导致未成年人思想上的迷茫和价值观的倾斜。因此,必须对网络道德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的关注,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道德与传统的社会道德不尽相同,它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社会伦理准则。与传统的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主性,网络道德呈现出更少强制性和依赖性、更多自主性和自觉性。第二,开放性,即与开放性、超时空性的网络相联系,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观念和行为也是超时空、“公共”的。第三,多元性,网络道德规范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第四,虚拟性,由于在网络上发生交互行为的双方是通过虚拟的电子信号进行沟通的,所以它不像传统社会交往那样可以发生实质性的约束作用。

网络道德是传统社会道德在信息社会中的一种延伸。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会促进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从而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而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使网络在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其一,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同时通过对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级管理,过滤掉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其二,把“网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范畴,并尽快构筑起未成年人“网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形成合力。其三,实施“网络文明工程”。推出内容丰富、服务完善、健康文明的网站,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视线;在内容上,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辟一些栏目,融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教育性于一体,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标签:;  ;  ;  ;  ;  ;  ;  ;  ;  

网络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_陶宏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