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详细分析了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技术,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地基处理;技术
1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工业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众多工厂不断竣工。每一间工业厂房都是由许多分部分项工程(如土石方工程、砌体工程、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等)组成,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特点、规模和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都可以应用不同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来完成。
地基是指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基底下方产生的变形不可忽略的那部分地层,而基础则是指将建筑物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结构。作为支承建筑物荷载的地基,必须能防止强度破坏和失稳,同时,必须控制基础的沉降不超过地基的变形允许值。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相对埋深不大,只须普通的施工程序就可建造起来的基础类型,即称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地基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建造的基础,称人土地基上的浅基础。当上述地基基础形式均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考虑借助特殊的施工手段相对埋深大的基础形式,即深基础(常用桩基),以求把荷载更多地传到深部的坚实土层中去。
3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3.1换土垫层技术
地基土中空隙较多,如果其遇到水就很容易发生膨胀,而失水过多就会发生收缩,这种地基可变性比较大,如果采用其作为现代房屋建筑的地基的话,致使房屋结构存在很多影响其稳定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如果在现代房屋建筑中遇到了这种地基,就要对现场的总体地质、水质等自然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综合掌握“土质含水量、膨胀率、自由膨胀率”等数据,根据这些信息与数据,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换填土垫层处理,其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是控制好“湿陷程度、地下水位对膨胀性地基带来的影响”,如果拟建建筑物地区地下水位比较深,而且地基中的膨胀性土层较厚,这时就要尽量采用浅埋基础,主要目的在于减小地基土所发生的变形量。那么,如果地基中的膨胀性土壤在地表以下的3米,并且厚度在1米左右时,就可以采用全部挖出替换的方式,替换土可以是砂土、粘土。
3.2排水固结技术
排水固结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提高现代房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减少地基出现较大的沉降。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排水井的方式把地基中的大部分水排除出去,这样地基中的空隙就会逐渐减小,地基的稳定性和有效应力都会有所提升,避免在建筑物完工之后地基发生沉降给建筑物造成损害。而排水固结方法的实施方式主要有:第一,电渗排水;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粘性较大的地基土排水中,也可以用来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满足现代房屋建筑的承载要求,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实施方法是在中插入一个金属的电极,该电极要接通直流电,这样在地下就会形成一个直流电场,电场的电流会推动着地基中的水“从阳极流向阴极”,从而把水集中到阴极排出;第二,堆载预压;这种堆载预压的排水方法就是指在建设建筑物之前,在地基上进行预先堆载,堆载物体的重量要大于拟建建筑物的重量,地基在这些重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这样就能够在房屋建设之前实现对地基的沉降处理;第三,砂井排水法;该方法的实现是在地基土中设置多个砂井,并在砂井上铺设垫层,这样排水通道增多,排水距离就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提高了排水固结效率,缩短了工程的工期。
3.3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灌注是房屋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施工的关键环节。混凝土的灌注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混凝土和易性以及坍落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查、控制。水下灌注混凝土时,其坍落度应控制在18~22cm;2)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将导管下口、孔底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0~40cm,要保证混凝土充足,能让导管埋入深度在1m以上,还要保证封底情况良好才可继续进行灌注;3)灌注的整个过程要连续有序,当导管中的混凝土还未装满时,应慢慢灌注,不可急躁,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空气囊,进而导致混凝土无法灌注或将导管压漏;4)导管在提升的过程中,其位置应保持居中,提升高度由埋深确定,要保证提升之后的导管埋深至少2m,不可超过6m。
4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4.1基础轴线发生偏移的原因和控制
因为基础一般先砌山墙和外墙,等到砌横墙基础时无法找到基础槽中线,从而导致轴线产生较大的偏移;或者是施工人员没有保护好控制桩,现场工作人员不经意碰到控制桩从而导致轴线的偏移。为了解决这个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在定方线时对外墙角处设置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止现场工作人员或者槽边土的碰撞从而导致偏移;或在基槽内设置中心桩,切记当拉通线时一定要与中心桩进行核对。
4.2基础标高的控制
在砌筑地基之前,对基础的标高进行仔细检查,对不平处用细石砂土找平。当用皮数杆在基础外侧检验时,应首先用水准尺进行校准。砌筑基础时采用双面挂线的方法,确保横向方向水平。砌砖时要均匀铺灰,每砌一层进行水平检测,顶面不可超出跟线砖的高度。
4.3基础防潮的必要性和控制
防潮层可以防止地下水分向基础的渗透,若是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够密实都会导致墙体受潮,就会导致墙体的疏松脱落,给居住的环境美观带来了影响。为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作为24墙的防潮层我们应用满丁的砌法。
4.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白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基础施工与地基处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马胜伟.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60-62.
[2]黄洪.建筑工程项目管桩基础施工技术[J].广东科技.2017(01):115-116.
[3]董磊.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基础管理[J].陕西建筑.2016(09):88-89.
论文作者:梁卫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地基论文; 基础论文; 工序论文; 导管论文; 建筑物论文; 混凝土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