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 6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超声引导的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超声引导下为所有患者采取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胆红素变化。结果: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此外,治疗后患者胆红素水平远远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超声引导的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显著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也较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效果
梗阻性黄疸主要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瘤体侵犯或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梗阻,使得肝胆等组织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引发皮肤黏膜黄染、恶心呕吐、心烦失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表现。现阶段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并无可以治愈的特效疗法,临床只能通过引流法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1]。本文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试探讨基于超声引导的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具体为:①性别构成:男21例,女19例;②年龄分布:最小者28岁,最大者74岁,平均(51.63±11.37)岁;③原发性疾病:肝门胆管癌17例,胰头癌11例,壶腹癌10例,其他2例;④症状表现:皮肤瘙痒20例,皮肤巩膜黄染38例,大便颜色改变21例。
1.2 方法
准备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为5MHz,选择18G套管穿刺针、含有导丝和软导管等在内的深静脉穿刺包、7号或8号猪尾导管(引流管)。术前为患者做好各项检查,检测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以超声对患者上腹部进行常规检查,以明确胆管的病变节段与胆管周边血管的走向。选择并标记穿刺点,指导患者学会正确吸气屏气。为患者取侧卧体位或仰卧体位,将耦合剂涂抹到探头上,给予消毒并包括透明保鲜膜,再将耦合剂涂抹到透明保鲜膜上。为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消毒,铺巾并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直至肝包膜。取长度为5mm的手术切口,向皮下组织中插入穿刺针与探头,告知患者屏气,向肝组织插入穿刺针直至达到靶胆管。将针芯退出,以注射器进行抽吸,若有胆汁出现则代表穿刺成功,随后将导丝插入,借助超声定位导丝位置。将穿刺针拔除,沿着导丝扩张扩张管,向胆管内置入引流管并确保其深入到胆管内部。最后将导丝拔出,将引流管与引流管连接好,并给予妥善固定。术后,为患者保持24小时卧床,给予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腹痛等不良反应表现;同时,做好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形状,确保管道不受压、不弯折,定时更换引流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胆红素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4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数据需正确录入至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软件可检验卡方值;计量资料表现为(?x±s),利用软件可检验t值。假设P<0.05,那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率,其置管成功率为100%。40例患者中有37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5%。术后有1例患者并发胆汁性腹膜炎,2例并发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此外,治疗后患者胆红素水平为(169.22±16.11)μmol/L,远远低于治疗前(369.82±30.57)μmol/L的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5,P=0.000<0.05)。
3 讨论
当肝胆胰等脏器发生恶性肿瘤后,不断发育的瘤体会阻塞胆管进而引发梗阻性黄疸,而黄疸的加重会使患者肝肾功能不断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2]。常规外科手术虽然可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但是这类手术风险较大,面临的解剖关系较为复杂,患者已存在低蛋白血症或营养不良等问题,因此并不建议患者选用这种方法[3]。事实上,当前并无可以彻底治愈恶性梗阻性黄疸,因此只能通过姑息性治疗如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等来遏制黄疸的继续加重,避免患者肝肾功能进一步衰竭,而这种术法被证实具有显著疗效,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患者预后良好、并发症少[4]。而本文为患者选用了这种术法,从结果可以发现,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此外,治疗后患者胆红素水平远远低于治疗前(P<0.05),可见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治疗上可谓是既安全又有效。而使其具有如此良好应用效果的原因,主要是有超声的引导,其可以使医护人员选择内径足够大、长度足够在胆管内形成有效长度引流管的路径,并且在其引导下可以避免穿刺时损伤血管,因此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尽可能无损地完成[5]。
结语
基于超声引导的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临床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瑞宏.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5):116-117.
[2]蒋殿虎,温浩茂,朱文雁,等.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6,39(03):218-220.
[3]胡日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用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治疗的价值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6):7381-7382.
[4]刘强,强金伟,纪昌学,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彩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03):311-313.
[5]张玉婷.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3,21(05):418-419.
论文作者:许朕华,罗宣文,丁斌,王漴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黄疸论文; 患者论文; 肝胆论文; 超声论文; 胆管论文; 胆红素论文; 率为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