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中心小学校 遂宁 629000)
【内容摘要】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本文从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会“问”这四方面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 提出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特别强调问题引导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我校现已全面投入到新课程改革模式,正围绕着“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经过研究,我发现其实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师如何引导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提问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平时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1、加强师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作意识,才能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2、引导观察,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3、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思考方法。
二、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5、抓感兴趣的部分。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问的勇气,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那么正确的提问方法则是真正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知识的关键。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总结有以下方法:
1、在课题中寻找问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对于我们教语文的教师来讲,“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再对课题进行推敲,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结构。课一开始就能设下悬念,可以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读书,使他们的脑子积极、主动地围绕课题转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2、在课堂中寻找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等到学生确实读到位了,由题产生的疑问解决了,教师再为他们提供新的质疑契机,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再去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点上设疑,或从人物、事物的特点上设疑。
3、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可以以文章留给读者的空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4、对书中的插图进行提问。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也应该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5、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提问质量。
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显“山”露“水”。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论文作者:陈代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发现论文; 思维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