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的若干理论问题_股票论文

证券投资的若干理论问题_股票论文

关于证券投资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投资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用为何、因何、从何经由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演变到证券信用;这种演变的内在理论逻辑是什么?制度条件是什么?演变必然性的经济基础和内在条件又是什么?这是证券投资研究中距今为止存在的一个空白。对于从中央计划产品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国家来讲,要重建要素市场体系,发展金融市场和证券投资,通过证券投资构建储蓄转向投资的市场机制,为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转变机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经济金融基础,前述问题具有首要的意义。

1—1、证券投资的理论发展逻辑

证券投资理论源于货币经济理论。从萌芽、发展到成熟,在时间上经三百多年的演变过程,从理论上分析,证券投资是货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信用票据化、金融交易市场化、投资社会化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1—1—1 资金商品化是现代证券投资的胚胎

货币从普通商品分离出来执行价值和流通手段职能,成为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中,货币获得一种全新的增值职能,成为资本(资金),在信用制度下资金转变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显然,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具有完全不同的流通形式和特点。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从中获得货币增殖;而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形式,是为买而卖,货币不过是一种交易的手段。货币资本化在信用制度下,通过借贷形式转化为生息资本。实现了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利润分配。由此可见,资金借贷同商品买卖不同的特点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了,借贷只让渡使用权、买卖转移所有权。让渡资金使用权是信用制度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开始了资金商品人化新纪元。从货币的产生到货币资金化,以及货币资金在信用制度下转化为借贷资金的过程,反映了资金商品化的发展轨迹,这正是现代证券投资发展的初始胚胎。

1—1—2 信用票据化:形成现代证券投资体系的基本框架

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和价值实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离,价值实现形式产生延期支付,卖方成为债权人,买方成为债务人,货币在这里取得了新的支付手段职能,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在支付手段职能基础上,信用关系的建立,产生了约定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票据。信用票据化首先是在商业信用中出现的。商业票据经过银行信用的保证,又产生银行承兑票据,相应出现银行信用票据化,银行本票、支票、承兑汇票等短期信用工具,成为现代货币市场交易的对象。

信用票据化最重要的发展是债券和股票的产生。债券和股票长期信用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信用证券化的产生,由于这些长期信用工具是产业扩充资本使用的信用,所以,国外又称这种信用为“资本信用”。它与“货币证券”的商业票据,作为货币的代替物,节省货币使用不同,债券、股票是筹集资本的工具,具有资本的性格,而且具有收益性、变现性、安全性和期限性相统一的特征,成为现代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的理想对象。由此可见,信用票据化的演变过程是商业信用票据化——银行信用票据化——信用证券化的渐进的过程。

1—1—3 金融交易市场化提供了证券投资的基本条件

资金商品化拓宽了融资渠道,信用票据化为资金交易提供了信用证券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从而创造了资金交易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金融交易市场化过程,从理论抽象的一般意义上讲,最原始的交易方式是私人间的直接借贷,这就是一般的民间借贷市场,随着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的发展,银行成为强有力的社会资金融通的中介,逐步取代民间私人直接借贷,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成为近代金融交易的主流,以银行信用为中介的借贷市场是近代信用制度有组织的金融交易市场。从原始的无组织的私人直接融资到有组织的银行间接融资的演进,标志着金融交易市场化发展过程质的飞跃,决定着交易市场化的一切条件,由银行间接融资到通过金融市场以证券信用为对象的直接融资,不过是信用交易关系的扩大形式罢了,因为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离不开银行信用的支撑。可见,以证券交易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证券交易,只是改善了资金盈余者和亏绌者的融投资地位和条件,并不是形成和产生了这种地位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证券投资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信用制度演变的题中之义。

1—1—4 产业资本形成的社会化和结构多元化是证券投资发展

的客观基础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的积聚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要求通过资本的集中来加速资本的扩大。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公开性和社会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金的集中功能,这就成为证券投资发展最根本的客观基础。股份制的产生是证券投资迅速发展,形成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得益彰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1—2、经济行为主体与投资形式

经济行为主体不同,投资所采取的方式也各异,但以金融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证券投资,则是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的投资形式。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理论偏见的束缚,把投资形式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甚至划上等号,视财政拨款投资方式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投资形式,把债券、股票等“资本证券”投资形式,看成资本主义制度的投资形式,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投资形式的同一性。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财政拨款的投资形式和证券投资形式,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都是储蓄转化投资的形式,虽然,在其发挥作用中打上某些社会经济制度的烙印,但是,证券投资形式,作为合理组织生产要素(资金)的金融手段,又是可以超越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投资形式本身,而在于如何利用不同的投资形式。

诚然,财政拨款投资形式和现代证券投资形式,又具有显著的区别,限于篇幅,恕不详述。

1—3、证券投资与银行信用投资融合成长

证券投资是以债务和股票等有价证券为载体的储蓄转向投资的直接投资,银行信用投资是以银行信用为中介的储蓄转向投资的间接投资,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投资形式,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银行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出现两种投资形式的混合成长,相互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以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单(CD)为发端,以银行金融资产证券化为典型标志。剖析这一发展趋势的内在原因及其必然性,既是证券投资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深刻认识证券投资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现实问题。

1—3—1 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

银行信用投资和证券信用投资的融合发展,应该说是由多种多样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分析,首先是和社会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大,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密切相联系。因为,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要求融资和筹资的多元化,单一的银行信用中介投资形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这种多样化的资金需求,需要有比银行信用投资更为灵活、更为直接的投资方式,证券投资具有比银行信用投资更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优越性。

其次,现代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要求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改善内在稳定机制,必然产生两种结构优化要求,一是资本社会化和结构多元化;二是改善债权和股权结构,降低债权提高股权比例。证券投资形式很完善地满足了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要求,这是加速证券信用投资发展的现代内因。

再次,产业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产业资本循环周转中游离的货币资本的增加,社会资金供给量的增长,为企业利用债券、股票面向市场筹资,提供现实可能。另一方面,现代银行业务的发展,信用证券化水平的提高,证券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又为储蓄者进行投资创造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形成证券投资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3—2 两种信用投资形式功能的差异

除了上述经济发展内在动因之外,证券投资与银行信用投资的功能差异,证券投资更有利于提高储蓄投资率和改善投资效率,这是证券投资发展的现实原因。简言之由于证券投资比银行信用投资具有更高的价值流通、变现功能,收益与风险对称的约束和债权债务硬约束机制,资金的稳定性可控性程度高等特点,使证券投资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银行信用与证券信用得以融合发展的成因。

1—4、证券投资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

证券投资的理论分析,必须深入研究证券投资形式赖依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才能准确地利用这种投资形式,促进储蓄转化投资的规模扩大和效率的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服务。

1—4—1 国民储蓄水平和收入分配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证券投资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国民储蓄水平和分财于民的储蓄结构为基础。储蓄水平决定经济主体投资形式的选择,储蓄结构决定积累模式。在国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低下的条件下,消费剩余很少,储蓄行为动机是保值,为消费而积累,实现储蓄的投资形式是银行存款或持有现钞,只有达到较高的收入和储蓄水平,足以产生增殖动机的条件时,才能出现以追求增殖为目的投资行为,从消费积累发展为增殖的积累,至于采取实物投资还是价值投资,并不影响储蓄转化投资的实质。但是,储蓄转化投资的证券投资形式,却是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储蓄结构形成的积累模式为基础的,在相同的国民收入和储蓄水平条件下,如果收入和储蓄结构是“集财于国”的储蓄投资主体合一的政府积累型储蓄转化投资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投资形式,只能是预算拨款制投资形式,不具有社会化、公众化的证券投资的基础,只有在“分财于民”的收入分配结构,储蓄投资主体分离并存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积累型的储蓄转化投资模式、最具社会化、多元化、公开化的证券投资才能能得现实的发展。

1—4—2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证券投资是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场行为,因此,证券投资的发展必须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形成稳定的市场参与主体,众多的交易对象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规范的市场交易规则,这是证券投资发展的现实微观制度基础及其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微观组织制度和市场机制中,最基本的要素条件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①企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股票是股份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向社会筹集资本的信用工具,没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制企业,就不可能有足以上市交易的股票,只有一定上市交易的股票,才能形成竞争的股票交易市场,股票市场是股份制企业制度发展的产物,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是证券投资发展的基本性条件。

②企业筹资的社会化、多元化和商业信用票据化。单一的信用筹资和融资,信用工具单一,不具有进行金融证券投资的工具,只有在筹资社会化、多元化的条件下,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短期融资工具,形成发达的证券投资对象,有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工具,证券投资才能发展。所以,企业的社会化筹融资制度的建立和形成,也是证券投资和发展证券投资市场的又一重要条件。

③国债信用的市场化和债券结构多元化。国家信用的市场化和国债结构的多元化,不仅为证券投资创造投资工具和投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运用国债证券实行有效的市场调控。在国债证券投资的基础上,衍生的“国债回购”,提高证券投资的周转速度,增加证券投资市场的资金周转量。所有这些,都为证券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国债信用市场化和结构多元化,又是证券投资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和合理的市场结构。证券市场的特殊功能,特别表现为证券投资进入的公众性,投资工具的流通、变现性,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性,投资机制的市场性。充分发挥证券投资提高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作用,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公司债市场、基金市场、商业票据贴现市场等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和有机组合,才能形成各种子市场协调配合互补功能,构成广阔的证券投资空间。合理的证券市场结构,对于证券投资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讲,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共同构成证券投资的供给和需求,只有在供给与需求保持相对均衡的状态下,证券投资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有效率的发展环境。

⑤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利率的市场机制形成,决定着证券投资的发展效率。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中,信贷利率对于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最根本的在于银行信贷利率的市场化,在信贷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利率才能发挥引导投资流向,合理配置资源,达到各种子市场的协调发展。

⑥发达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现代商业银行是证券投资主要的参与主体,也是证券投资市场稳定发展的信用基础,市场供求的调节者和平衡稳定力量。现代高度发达的证券投资,必须以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基础,否则,证券投资就不具有发达的微观金融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是证券投资工具的提供者和创造者,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促进金融资产多样化,为证券投资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可见,商业银行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是证券投资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⑦通讯设施和信息传输现代化。证券投资是反应灵活、高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投资,能否获取最快、最新信息,决定着证券投资行为的成败,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多级化和证券投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正是金融业务操作手段的电脑化和通讯手段现代化的产物。

⑧市场监管法制化,交易行为规范化。证券投资涉及信用工具所有权转移,涉及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又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要求有严密的经济立法和金融立法,才能保证市场交易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进行。为了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证券投资秩序,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这是证券投资发展的保证。

1—4—3 现代证券投资发展的基本结论

证券投资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分析表明,良好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分财于民”的分配结构,是证券投资的经济基础,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健全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构成现代证券投资的制度条件。“市场力”(Marke Ability)是现代金融投资的重要理论,指的是证券投资的筹资、融资、投资能力大小、效率高低,由证券投资者(市场参与主体)、投资工具和组织管理三大要素决定,投资者数量和能量,投资工具品种数量和结构,组织管理体系,制约着“市场力”。

根据“市场力”理论,可以明确一个重要的观点,现代证券投资发展,必须有完善、健全、规范的证券投资市场结构。因为,构成“市场力”的三要素,实际上也就是证券投资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结构,投资工具结构和证券投资的组织结构。证券投资的市场结构发育程度和水平,决定着证券投资的“市场力”。

本文节选自论文《从资本结构看国有企业的重组》,专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留美金融学会于1996年8月23日举行的“中国:迈向现代金融体制国际研讨会”而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证券投资的若干理论问题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