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中心血站;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入选此研究中的120例无偿献血者,其入选时间均为血站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通过献血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对照组选择常规献血护理模式,观察组与此同时选择心理护理模式,分析两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献血后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中度以及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间经对比计算后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站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够将其不良情绪予以改善,降低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心理护理;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
由于人们对献血认知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无偿献血者人数比例有所增加。然而献血为一种应激反应,少数献血者会出现心理生理反应,从而对献血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献血的顺利实施[1]。此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内容和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此研究中的120例无偿献血者,其入选时间均为血站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通过献血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例数均为60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跨度为22-44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32.1±2.4)岁,观察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跨度为21-45岁,经计算后平均年龄为(33.4±2.6)岁。两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经软件比对计算后统计学意义并未出现,数据间的临床比对性显著加强。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献血护理模式,献血者进行献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其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血液予以采集,将献血后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予以简单告知,在整个献血过程中予以献血者心理支持,随后告知献血者可以离开。
观察组与此同时选择心理护理模式,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献血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为献血方面的知识,提升献血者的认知,使其对生理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将其产生误解以及顾虑进行消除。告知献血者定期进行适当的献血能够避免血液粘性上升,可确保精力充沛,对工作以及学习并不会产生影响。对于环境而言,可在献血室中摆放花草,并制作相应的标语在室内张贴,同时可播放轻音乐从而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情绪[2]。献血者在进行献血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眼神、表情以及心理情绪所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具有熟练的采血动作,以免对献血者进行多次穿刺从而产生损伤,提升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3]。在进行针刺时应一次成功,穿刺时不应用力,告知献血者需要进行深呼吸,并将全身放松,从而缓解自身的不良情绪。献血者在完成献血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献血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并了解其献血后的感受以及是否存在不适感,如出现不适应及时解决。在对献血者进行处理时应予以心理支持,告知产生不适的原因,将其紧张感消除。将献血后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告知给献血者,以免穿刺位置出现感染,献血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休息,并对营养予以补充,使献血者能够愉快的离开[4]。
1.3 观察指标[5]
选择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对两组献血者献血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50分为此量表分界值,分数越高表明献血者焦虑情况越明显。随后对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予以评估,轻度反应表现为献血后产生头晕、乏力等症状,并主诉存在不适感;中度反应表现为献血后产生乏力、面色苍白和四肢厥冷症状;重度反应表现为献血者除上述反应外,主诉不适并产生晕厥。
1.4 统计学数据计算
此研究中两组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整理和计算,研究数据经软件计算后可选择计数资料或者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在对数据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选择卡方或者T值,如数据间经对比后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献血者献血前后的SAS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献血前的SAS评分经比对后无统计学意义形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献血后的SAS评分经比对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由表1可知。
3 讨论
无偿献血在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所增加,而献血者在进行献血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他们认为在献血后会对自身的元气产生损伤,害怕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或者认为献血会对造血功能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对献血形成了误解。因为产生不良情绪,献血者会出现厌恶或者反感等现象,进而对献血流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在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要对其整个献血过程实行心理护理。在进行献血之前,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将其对献血产生的误解予以消除,使其了解献出一定量的血对自身身体并无影响,对机体血液系统会形成促进作用,按照献血者的实际心理情况[6]。对其予以针对性心理指导,将其不良情绪予以消除,从而有助于献血的顺利实施。在献血时护理人员对其反应予以观察,使得献血者充分了解此过程的安全性,并指导献血者进行心理放松,采用深呼吸或者放松方法消除因献血产生的不良情绪,将献血者对献血后的疑虑进行打消,使其在离开血站的时候具有乐观的情绪,从而可提升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次数。
经上述研究可知,血站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将其负性情绪消除,同时将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降低,此护理模式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艳杰.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5(6):150-152.
[2] 付丽.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228,232.
[3] 王雪梅.优质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0):6306-6306,6307.
[4] 王艳华.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B,2015(8):259-259.
[5] 李霞,谢丽萍.初次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心理障碍的护理策略[J].西部医学,2015,27(3):472-474.
[6] 侯艳玲.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8):255-255,256.
论文作者:刘爱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献血者论文; 心理论文; 血站论文; 对其论文; 将其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