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术治疗肛裂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论文_冯宗强,王兰军

探讨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术治疗肛裂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论文_冯宗强,王兰军

 甘肃省张掖市中医医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现代输血治疗已普遍进入使用成分输血阶段,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输血治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输注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90%以上,输注全血不到10%。输血科担负着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任务,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在执行输血治疗任务时,应了解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血型的复杂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减少输血,减少输用全血[2],杜绝输用“新鲜血”,大力提倡和实行成分输血,以提高治疗效果,节省血液资源,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发生,保证安全的输注血制品。

关键词:新鲜血;成分血;安全输注;注意事项

世界卫生组织为安全输血提出三大战略:无偿献血、严格筛查血液、临床合理用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输血安全性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输血危险已大幅度降低。但是,输血安全问题,特别是输血传播HIV、HCV等相关病毒问题,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尽管输血传播病毒发生的概率已经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对于被感染的接受输血的患者,就是严重问题,对患者的健康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处理不当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和关注,有针对性的采取提高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合理用血是目前临床比较关注的热点,输血科工作人员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血。输血作为一种替代性治疗,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凝血功能,但不少医护人员对输血适应症、实行成分输血的科学内涵认识不足,与临床沟通至关重要。

1、尽量不输注新鲜血制品

输注新鲜血制品(4天内)因其含量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危险。Takahashi等总结了51例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人,发现在46例输注96h的血液,其中38例输注的血液24h。日本31例中29例使用了新献血,惯用新鲜血,可能是日本高发病率的促发因素之一。而输注3天以内的血,还有传染梅毒的可能,因为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可生存48-72h。目前。对新鲜全血缺乏公认的标准,主要根据输血的目的不同,新鲜全血的含义也不同。

如果输血的目的是纠正血液运氧能力不足和补充血容量,可用保存期内任何一天的红细胞及血容量扩充剂就能满足;如果输血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血小板和粒细胞,则8-12h之内的离体血才算新鲜,但所含的血小板和粒细胞不纯不浓,达不到治疗作用。

2、输注成分血制品的好处[3]

2.1视病情需要选择,缺什么输什么,提高治疗效果。如:贫血输注红细胞,粒细胞缺乏输注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注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注血浆等情况。

2.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因为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瘢、血小板无效输注、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枸橼酸盐蓄积中毒、肺微血管栓塞等。

2.3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有不同的保存方式,长期的如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可以保存1年;短期的如血小板在20-24℃震荡箱内保存3-5天随时可用。

2.4一血多用,节省资源。血液来自健康人的无私贡献,是宝贵的资源,将一袋血分成各种成分就可以派多种用途,治疗多个患者。

2.5减少输血传染病。由于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大多数输血患者并不需要这些成分。

3、库存全血外观检查事项

3.1絮状物:在血浆层中呈粘丝状漂浮,有时有少量红细胞粘附,若反复摇动易沉入红细胞层引起红细胞粘附,形成凝块。

3.2凝块:如发现凝块血液不得出库。

3.3溶血:当血液静置沉淀后,血浆部分呈透明均匀红色。

3.4细菌污染:血袋内发现有大量气泡并伴有絮状物出现,应考虑细菌污染。被大量细菌污染的血液肉眼观察:血浆变为暗灰色或黄褐色,血浆变混或有白色凝块、膜状物或沉淀。血浆层出现气泡或溶血,红细胞变为紫红色等。

3.5脂血:血浆层呈不透明的黄色或白色乳糜状,放置一周后逐渐透明清晰,在血浆层上端出现乳白色脂肪颗粒样漂浮物。加温后易溶解、透明,此点可与细菌污染区别。如果是细菌污染,加热后乳白色脂肪颗粒样漂浮物不会消失。

4、输注血制品注意事项

4.1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血液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注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ABO血型和RH(D)血型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献血者血袋号码,血液类型、血量、有效期等。临床输血时,应到患者床前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等,确定受血者本人后,并且应该有两人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4.2血液临输注前再从冷藏箱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血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的生理盐水。

4.3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4.4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初期10-15分钟或输注最初30-50ml血液时,必须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负责医师及时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必要的原因调查。通常输血不必加温血液。

安全输血可拯救生命和改善健康,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输血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情况决定。一般来说,对一个60公斤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400ml全血约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克/升或红细胞压积(Hct)0.03。对大量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1-2单位红细胞为宜。对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每次宜输少量红细胞。如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注速度反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输注速度应较慢,老人和儿童患者输注速度也应较慢,约5毫升/分钟,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10-15分钟后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一般200毫升血液可在30-40分钟输完。

4.5输血后将血袋保存于2-8℃冰箱24h,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核查用。

4.6输血完毕,主治医生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回执,并于输血完毕后第二天退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负责医师将输血情况记录在病历中。

4.7输血完毕后,医务人员将一份输血交互配合记录单粘贴在病历中,一份退还输血科保存。

5、输血治疗被认为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暂时性好处。因此,输血原则上应输注同型血制品,并作交叉配血试验,无红细胞凝集现象方可进行。在输血治疗前,血液已经过筛查检验,证实安全,才可使用。但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输血疗法,都有可能产生感染和出现并发症之危险。总之,输血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

参考文献:

[1]王憬惺.血液制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杨天楹.杨成明,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88-202.

[3]曹俊泽.成分输血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51-54.

论文作者:冯宗强,王兰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  ;  ;  ;  ;  ;  ;  ;  

探讨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临床输血风险及对策术治疗肛裂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论文_冯宗强,王兰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