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创新活力_高考论文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创新活力_高考论文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的创新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制度改革论文,活力论文,考试论文,为契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5)02-0010-03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热切期盼。《意见》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共同研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由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颁布。其决策层次之高、涉及范围之广、改革内容之实、研制时间之长都是少有的。

      我们要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来认识这次由国家决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局意义和战略定位。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层面看,它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继1953年建立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由中央最高领导层做出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改革的重要决策。从教育体制改革的层面来看,它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层面看,它是一个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平和效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同时也为培养大批改革创新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意见》发布后,教育界和社会的反应总的是积极的,这为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前不久两个试点地区的方案已经公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进一步宣传领会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精神,探索恰当的改革策略,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落时间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现实依据

      对于现行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判断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依据和出发点。就高考招生制度而言,这种判断就是既肯定现行高考制度在现阶段的合理性,同时又充分认识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基于这种现实依据,确定改革的任务和路径。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现行制度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基本认可,所以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现行制度弊端进行改革,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变化进行制度创新。这个制度几经改革基本框架没有根本变化,其原因包括:高考承载着维系社会公平的重任,在诚信制度缺失的现实条件下,考试分数是社会认可度最高的公平底线;中国地区差异极大,学生所学课程、所能参与的活动、所能展现的才艺,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限制了多种测试的条件;升学竞争激烈,高校现行方法招生的成本低、争议少,改革的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现有高考招生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原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出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张试卷选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即不同高校用同一种考试选拔学生,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和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统一地依据一次考试成绩以分数排队录取,使高考竞争简单化为考试分数竞争,竞争公平归结为分数细分的公平,客观上对教育功能产生了片面导向的作用。考试内容与方法给学生选择余地较小,不利于给学生多方面展现才能的机会。在宏观管理上,一方面如何统筹城乡、区域的关系(包括招生名额的分配、学生报名地的规定等),处理好选优与扶弱的关系,另一方面如何协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处理好宏观管理与学校自主的关系,都需要改革和调整。

      (二)基本原则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30多年来,改革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而改革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改革面临诸多两难选择,例如,考试科目多了,增加学生负担;少了又出现高中偏科;高考偏重科学文化成绩,就实行艺体加分,又出现了应试利益链和舞弊现象;考录单纯依据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素质,而实行“保送生”制度又出现了“保良不保优”,给权贵子弟开了特殊通道;在笔试基础上加面试,农村学生处于弱势地位;等等。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中,许多改革举措的初衷都是想解决现行制度中的弊端,实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还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要总结历史经验,避免顾此失彼从而不断地“翻烧饼”,必须要遵循: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招生,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这四条概括起来讲,前面三条就是我们讲的三个有利于,第一条就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第二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第三条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第四条就是在改革的策略上要既积极又稳妥,试点先行、有步骤地推行。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和制度设计

      (一)总体框架

      《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这就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也可以说是总体框架,其核心精神就是: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各级各类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次选择实现学历教育的不断提升架设多种通道,实现成人成才的目标。所以,从小升初、中考改革、高考改革以及学分互认、互换这样的一种办法来实现人在一生中间通过多种途径的多次选择,而不是一次考试便确定一个人的命运。

      (二)制度设计

      一是考试测评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把水平性考试功能从高考选拔性考试功能分离出来,一方面对高中教育质量建立规范的监测制度,并且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更有利于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

      实行高职高专分类考试。按照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要求,进行“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考试测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实施。

      改革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考试科目分为必考和选考。考试内容今后不再颁发考试大纲,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兼顾学术性向进行命题。考试方法试行一年多次,如英语实行一年两次考试,有的地区试行春季考试和全国统一考试两次考试。

      特殊专业和自主招生实行学校加试。艺术和体育类专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专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学校进行面试。自主招生在统一高考后由学校进行加试。

      二是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总的精神是双向多次选择,综合多元录取。

      多次选择:淡化人为划分招生录取批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报考专业,不受招生录取批次限制,从而更有机会进入自己喜欢和有特长的专业;学校则可以跨越录取批次的限制,使优势专业能够吸收到合适的优质生源,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在录取方式上实行一档多投,让学校与学生有多次双向选择的机会。

      多元录取:择优录取是多元录取的基本取向,而择优是由过去单一的以高考分数为依据,改变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高考成绩的同时,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科目成绩也作为依据之一,把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同时采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以及部分院校试行的“自主招生”,实现多元录取,为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表现的学生架设多种通道。

      三是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宏观管理。政府的职能要转变,要从考试招生的直接参与变为宏观管理,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政策调整、监督检查,提供服务,进行监管。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开、公正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特别是招生名额的分配,应该更多地照顾农村、贫困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区和群体得到政策上的优惠,获得更多升学机会包括升入高水平大学的机会。

      第二,考试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招生考试是一种专业性很强、高利害的考试,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考试机构组织实施。从发展趋势而言要从现行的分省命题趋向于统一命题,学校将来可以对专业的考试机构组织的考试进行选择。要加强考试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命题质量和测评技术。

      第三,学校自主招生。学校依法依规享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高校要成立以专家教授为主的招生委员会,制订相关程序和规则,学校招生办作为招生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处理具体事务。学校原则上要按专业大类招生,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招生委员会在专业录取中的作用。招生委员会应该实施一定的轮换制,保证每一位委员公平公正行使权力。

      第四,社会监督。实施“阳光工程”,考试招生要实行信息公开,从招生专业及名额、选考科目要求、录取标准至招生录取的全过程和结果,都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应对改革的新机遇新挑战,推进基础教育的时代转型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独木桥式的单一通道转向多种升学通道;从高考一种选择和导向变为多次选择和导向;从唯分数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维的综合评价。这些从“一”到“多”的转变给学校提供了创造多种办学特色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也为缓解高考对基础教育“指挥棒”的压力提供了机遇。

      面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教育外部看,目前的考试升学竞争不仅是考试招生制度的局限造成的,同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考试升学竞争实际上是社会竞争的一个集中体现,尤其在我国还处在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的背景下,社会文化观念传导着升学竞争的压力,社会分层分化加剧着升学竞争压力。这种社会向上流动的巨大压力必然导致激烈的升学竞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可能消除来自社会的升学竞争的压力,只能把这种竞争引向良性和合理的方向。从教育内部看,长期形成的以传授知识、考试分数竞争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不适应改革的需求;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会因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而随之迅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必然经历一个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

      应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从直接的对策看,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年度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学生成长档案的建设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程序等诸多方面推进改革,这些是必要的也是亟需的,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要推进转型性变革和创新,以真正地释放出基础教育的创新活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基础教育的弊端,我国曾经提出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改革的客观要求,在教育界也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点在于不能把应试与素质绝对对立起来,考试成绩也是人的素质的体现,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归结于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从时代的要求去思考和谋划。在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国内我们也正在经历着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基础教育从满足“有学上”的基本教育需求转变为满足“上好学”和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新需求,这就必然要求基础教育的转型适应时代的要求。

      基础教育转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目标功能),怎样培养人(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目标功能的转型。注重从工业社会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向知识社会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在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以及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培养,提供学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注重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改变单纯以传授和记忆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使学校教育从一般地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到帮助学生学会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技能,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从全面发展向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转型,把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变为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其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顺应教育转变为学习的趋势,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注重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社会生活最真实最新的情境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特别是要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对教育教学变革的引领作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实施分层教学、多样化教学、个别化学习,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将超越书本、超越课堂,在更广泛的领域中选择和汲取。这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释放出教师和学生创新的活力。

      最后,体制制度的转型。灵活而多样化的考试招生制度,必然要求改革过于划一的教育体制制度。政府要转变对学校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让学校真正享有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责任,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让办学者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和潜能。学校要进行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如学分制、积分制、走班制、书院制等,为不同需求学习者提供制度通道。让制度创新激活教育教学要素,释放出人人成材、人才辈出的正能量。

标签:;  ;  ;  ;  ;  ;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创新活力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