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意义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意义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1)04-037-0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在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同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一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新飞跃,为克服“传统形态”的僵化影响,激发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为共产党执政各国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完整地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从实际出发,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因种种原因,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长期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忽视本国实际,老是急于过渡,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些错误的“附加”,形成“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造成不良后果;中国虽有某些创新,也未能突破这一模式。邓小平重新确立了研究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路线,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显示了贯彻这条思想路线的巨大威力。这就改变了教条主义长期盛行的不良风气,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

(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形成了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应是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使其果实为全体劳动者所共享;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世界的最高标准”(注:《列宁全集》第16卷,第209页。)。但他们都未能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长期以来人们笼统地把公有制、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特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观,而且指出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仅被作为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隐含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动态内涵当中,而突出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手段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特征的作用,使人们看到这些手段和特征归根结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们实现的程度也决定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程度。这就更加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社会主义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最本质的属性。同时,针对传统社会主义认为可以离开生产力标准,只要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实现“一大二公”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想法,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作为判断社会主义价值的标准,把生产力标准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作为目标,这就使人们从那种专重社会变革而轻视生产力发展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一切从“三个有利于”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都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坚定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曾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新社会的初级形式”(注:《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41页。),但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小阶段没有具体论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国在1958年提出用三年时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给社会主义带来较大损失。因而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明确了它是这一阶段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最大实际和依据,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再一次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四)重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恩、列、斯均认为社会主义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从苏联到中国一直存在着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但随着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暴露出不少弊端。因此,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属性的思想束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当代中国通过什么道路和体制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的历史课程。

(五)突破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原则。斯大林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界定为“全民”与“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但后来他又急于把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力图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给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原理出发,认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合营、私营和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采取股份制、国有民营等公有制新形式,才能适应现实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不同程度的要求,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在分配方式上,我们党则打破了只能按劳分配的传统观念,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亦即“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重大发展。

(六)突破传统的“两制”关系框架,确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思路

本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0页。)。但后来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平行的市场”,忽视利用资本主义,结果拉大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条件下,我们党提出用“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以和平方法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进而提出用“一球两制”,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思想;而且,确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些新发展,通过中国20多年成功实践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与威力,正如埃菲社所报道,它“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叶尔蒂斯巴耶夫也多次指出它“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注:转引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第1135~1138页。)特别是促使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并将之运用于实际建设且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就充分说明这种理论的新飞跃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 创造了各国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条件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了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和我国战胜“西化”和“改向”狂潮冲击的经验,为已经走上和将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新经验、新条件和新鼓舞。

(一)提供了坚持走本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因为紧紧抓住这个中心,才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解决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证。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的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改革具体制度相统一的原则。以保证改革不是“改向”,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其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五是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原则。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法制是发展民主的有力保障,发展民主要与健全法制紧密结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六是坚持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统一的原则。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既符合国情,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政治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只有这样,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利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七是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的原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标,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稳定。八是坚持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这就是说我们在实行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既与国际经济接轨,又不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是反对西方“西化”强烈冲击、纠正社会主义内部“僵化”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积极影响,也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如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主席说:“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说中国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捍卫了社会主义思想,维护了党的形象,发挥了党的作用”。(注:转引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第1138~1139页。)老挝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既要“革新开放”,又要坚持“六项原则”(主要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新经验已经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将给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典范。

(二)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运动外部和内部关系的新原则和新方法,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我们党认为,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方面要特别注意三条:一是改变过去只看到“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片面观点,纠正“四面出击”树敌过多的盲动做法,承认“一球两制”长期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长期相互竞争,和平共处;二是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以保持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三要树立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形象,即改革开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而不被“资本主义化”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以团结占世界人口多数的中间群众,创造一个有利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处理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关系方面,我们党还提出社会主义运动中不能有“中心”及“老子党”,也不存在“统一模式”,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扰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为各社会主义政党根据本国实际采取“本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新条件。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在西方不断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长时间里,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是经济高速增长。自1978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9.8%,不但比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高,也明显高于世界年均增长3.3%。二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总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2054亿元,是1952年679亿元的120倍。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已由温饱步入小康。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今年5月10日在《世界新经济论坛》上预测,30年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超过日本,而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这些成就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使人们看到社会主义确实优于资本主义,可以加快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加快改善人民生活,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信念。它不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而且为原社会主义国家重新选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正如卡斯特罗所说:“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世界意义。”

三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发展

为适应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移,我国外交战略比过去有了新的突破,主要是以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取代“不可避免”,以“反霸维和”取代“反帝反修”,以“全方位开放”取代“关门建设”,从而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通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中国一贯反对军备竞赛,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大规模裁减武器和军队,并以裁军100万的实际行动来推动世界和平。这些对团结世界人民,孤立霸权主义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主张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大力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各项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开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动。中国还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新方法:一是尽可能“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要尽可能消除爆发地区冲突的热点或潜在热点,以稳定国际环境。具体方式是“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9页。)这些战略思想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为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合理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保证。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战略的平衡和世界的稳定,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推动

独立自主是邓小平和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它要求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绝对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同时,实行不结盟、不当头、不打牌的外交原则,有利于抵制和反对任何大国的霸权主义,有利于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权利,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和决定亲疏好恶,而根据事物本身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对霸权主义是一种牵制,对第三世界国家将起到示范和团结作用,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有力的推动。

(三)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新发展

中国摒弃了冷战时期按社会制度搞“大家庭”的陈旧观念,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惟一准则。坚持以“对外开放”和“加速发展”作为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手段,建立和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能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通过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且能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加速发展”则是稳定国际国内环境“最根本的因素”(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因此,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国际友好合作关系:一是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我外交政策的立足点。“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3页。)这一根本国策促进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1992年起,中国已被正式批准为不结盟首脑会议观察员国,并与77国集团建立了密切联系。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调整和改善了同美、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三是恢复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四是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近20年来坚持“远交近亲,巩固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的方针,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明显改善和发展。我们还积极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对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新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霸权主义针锋相对,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反映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国际新关系最主要的原则,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互相尊重主权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保证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中国已经对80年代、90年代初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对克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意义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