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荣
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小学 152000
摘要:为了认真的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与精神,应该对语文教学当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提升。在教育教学中,对汉字的认识与应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的构造,将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了无缝对接。本文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合二为一,能够让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时得以应用,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程度。
关键字:语文,汉字,文化素质,中华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的,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与精神的集合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有了现在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显得格外重要。
一、感受汉字文化魅力,传扬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灵魂——汉字,一直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得以源远流长。汉字,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工具。不同的汉字都拥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故事,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首动听的诗词,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文章。让学生们认真的学习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知晓汉字的背景,也是认识中华民族,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始。
(一)汉字的文化代表性地位
正因为汉字在中华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也是撬开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方式。优美的汉字,往往是一种书法艺术,正是因为每个阶段的汉字的不同,才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汉字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财富,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汉字已经传播于中华之外的其他国家。例如:东南亚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现在的汉字也慢慢变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一种方式。
(二)注重传统文化在书法欣赏与临摹中的应用
汉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仅用于书写,交流等方面,还运用于其他方面。从语文的教育教学的角度去考虑,在书法、临摹上都应该带给学生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启学生们对于汉字的兴趣,引领学生们去了解汉字,主动认识汉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时,面对甲骨文,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来认真看看,看看这个文字像什么?”学生们回答:“像某某个事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华汉字的演变,中华汉字的传承与发展。再让学生们在脑海里构造出这个汉字的楷体,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笔画组成?”“书写次序是什么?”通过以上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思索,让学生们觉得汉字不仅仅是单调的,而是充满精神与力量的。
二、解读古诗文的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对一件事物、一个科目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上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里的乐趣,建立阅读兴趣。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应通过古诗文的解读,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中,常常在让学生们在读懂了诗意之后,了解苏轼的本意之后,再尝试着与诗人对话;从而超越时空的限制,体会作者当下愉悦的心情。在学习《明月几时有》时,可以为同学们留下有趣的作业。如:听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通过歌曲来构造当时的美好画面,为学生们正式学习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基础。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在课堂上建立情景学习,如:同窗好友告别的场景,让同学们深刻的知晓了当时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只有将古诗里的文字解读开来,才能开启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汇通,才显得更加有意义。
三、增强情境教学开展,加强情感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样的、丰富的和深奥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能体现出“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深刻思想。这些文化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建立的重要的转折点。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领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生们能看到一个在寒江垂钓的老者,正在讲述这他这清苦潦倒的一生。通过对于《江雪》的鉴赏,会让同学生们明白在面对逆境与挫折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在学习《离骚》的时候,先通过端午节了解作者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们对屈原的生活有所认识,在学习了《离骚》的文章之后,深刻体会屈原是一个不忘国事,将个人生死置于室外的一代良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激励学生前行,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指明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与历史之间的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结语:怀着一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的敬佩之心,在语文教学上显得更加有意义,更是成为学生以后的身体、行为、道德有一个质的改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中华文明与语文的相联合,将语文的教育之路走的更加坚实,走的更加自信。道德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只要教师用心去发掘,用爱去感受,用情去引导,相信在未来,语文与中华传统的结合将会展现更大的光芒,充满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邢建昌,姜文振美学[M].背景:昆仑出版社,2015(3)。
[2]刘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
[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武汉师大出版社,2016
[4]赵士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10-16.
论文作者:陈加荣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汉字论文; 中华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们论文; 语文论文; 屈原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