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实施操作层面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层面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到了空前激烈的时代,而竞争的焦点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即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基础,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代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进步,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使社会弘扬真、善、美诸方面而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国家,不可能采取建立在资本主义的近代野蛮和人的异化基础上的西方模式,也无法仿效日本、韩国等东方模式,只有从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的积淀中走出中国特色之路。从众多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现代化要取得全面成功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从心理、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根本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人格品质的现代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人的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现代化一旦完成,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①
承担人的现代化重负的是教育,教育创造着未来。人一生下来是与动物一样的自然存在物,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而成长为社会存在物。人接受的教育越少,教养和素质就越差,其行为就越会失范,因而越可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教育是人类进步不可逾越的唯一手段。一个人要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具有安身立命所需的文明气质和素养,有认识世界朝前凝望的智慧眼光,必须靠良好的、连续不断的接受教育。唯有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国民。人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具有善于竞争、敢于冒险、创新进取的思想观念;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整体、动态、开放、辩证的各种科学思维方式;需要强烈的正义感、义务感和责任心以及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需要高质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平等交往、广泛参与等生活方式。这些都需要教育去铸就,教育决定着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科学理性地去认识过去的社会发展,既不是片面意义上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也不单纯是商品增多、货币积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是社会综合发展,尤其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发展的历史。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而促进人的发展,既包括满足人的合理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更应该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所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本国人民素质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
经过近半个世纪充满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的认识终于从工具论中走出,决心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注重教育创造未来的发展功能,找到了体现教育本质过程(即一个人的素质养成过程)和目标(即人的良好素质的全面和谐的提升)的正确表述: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上的产物,是实现教育的育人与选择功能的有机整合,是中国教育从思想理念到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全面更新与进步。面对近几年广东、苏南、浦东等地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创办高水准基础教育的大手笔,中国大陆确实出现了现代教育的希望曙光,中国教育终于走到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的崭新阶段。所以,对素质教育,我们都应豪情满怀张开双臂去拥抱它,而不是心怀芥蒂去接近它。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惟重实用,不究虚理”,“擅长政治及实践”而“乏精深远大之思”。陈寅恪先生认为“昔时士予群习八股,以求功名,今之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不肯用力于学问,探索天理人事之精深博奥。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倘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量只能成为下等之工匠,一旦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能复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最不实用。”②
从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发端的科举制度,唐太宗面对满眼考生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无限自喜,到文化大革命中发动红卫兵为政治斗争服务;从过去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今天“考得上大学是龙,考不上大学是虫”;从众家长掀起的“神童”热、“早教方案”热、“奥赛班”热、家教热到为了取得会考高分而喝“饮料”、“口服液”热;从宣传高考状元的“金钥匙”、“特级辅导”丛书到形形色色的“模拟题库”、“调研试卷”等等渗透着功利主义的观念、行为,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与实践,对我们过去和当前的教育偏误推波助澜。我们必须否定传统的用单纯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教育的目的,评价教育的成败,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唤起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当前甚为紧迫和重要的是,对人民,特别是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促使他们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思想健康、人格高尚、知识渊博,既有专长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最有益于社会的人;只有让全社会的成员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才能形成富裕、高生活质量、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其次,要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强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分强调公平的价值观,我们总是以“一刀切”的心态去评价教育。一些不深入理解教育规律的领导者更简单地以升学率这单一指标去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教育这个创造未来的事业,教师这类造就未来人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面对着由不同遗传因子孕育而成,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教育对象,必须以充满智慧的崇高心灵去实施极其复杂的角色扮演。复杂的教育工程的简单化评价,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只有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导向、制约、评估机制,使社会广泛参与,才能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高效而科学有序地进行。
再次,就教育界本身来说,应动员广大教师,尤其是校长和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下述主要的转换:
第一,教育目标上,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重转向教育学生做人、做文明人、做创造文明的人为首要。
多年以来,由于我们对教育仅具工具性理解,或者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形态,重表面形式而忽视人内心的道德追求;或者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方面,完全代替对学习方法、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的追求,忽视对身体的锻炼和坦然对待周围一切的健康心理的培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报告中就说过“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得知识,而需要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做人,做人既要有谋取生存所需物质财富的一技之长,也要有与他人进行文明交往的能力和心态,更要有服务社会为社会文明添光增彩的精神理想追求。
当今校园,早已不是尘世外圣洁的净土。由于极左时代空头政治的流毒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种种道德失范与不平衡的心态行为充斥其间。人的道德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需要到内在追求的不断地转化的过程。市场利益既可以成为正面的驱动力,也可以成为负面的使道德沦丧走向毁灭的诱惑力。法律虽然可以通过强制性的约束来纠正不道德行为,但不是万能的。提升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追求,归根到底是靠教育。根植于民族的血脉之中的传统道德,必须靠教育工作者去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剔除封建的内涵,汲取蕴含于其中的有益成份。应该教导我们的青少年,大家都来做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和对永恒价值的信念的道德实践家,学会做人,做文明的人,以至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做个既创造物质文明,也创造精神文明的现代人。
第二,课程设置上,由偏重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转向同时重视语文、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人文社会学科,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言论长时间流行于我们社会之中。这或许在破除轻视自然科学忽视科学理性的封建文化之时是一种革命,而在今天,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时刻,则变成一种反动。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相辅相成的两翼,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构成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社会发展和人格成长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文精神与技术进步同步,才能使人充满人性与爱心成为一切价值的标准,使人的行为与良心遵循法律与道德的规范。
语文是传递知识、学习知识的唯一工具。如果没有良好语言文字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无法进行。要想读书、说话、写文章,首先要学好语言。学习语言课,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语言营养,获得优美的文字材料,陶冶美好的情操。语文素质好了,就会在各科的学习中,其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大大提高。学好语文,使人终生受益。大凡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都极重视语文这门后劲最足的学科。大凡教育发达的地区都极重视语文教学。培养不出作家、诗人的学校,也不可能培育出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所以,语文是基础教育的诸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提高语文的教与学的水平,是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科学可以开发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艺术可以开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哲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的合理性,三者均衡、全面的发展,将赋予人强大的创造力。”③李政道指出“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还认为“越是大科学家,越深深地热爱着艺术,从艺术宝库中汲取的养分也越多。艺术是科学创造的伙伴,她会将科学引向高处,引向深处,引向远处。越是科学的,就越是美的,也就越是艺术的,科学中蕴含着艺术的原则,艺术中表达了科学精神,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④
人文,主要是指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人的品性。人文精神的核心亦是对人本身发展的终极关怀取向。物质文明不能必然地导致精神文明,封建传统仍未彻底地在我们的心灵与生活中消退,人文精神的重建与回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而强调人文精神,对那些陷于“现代迷惘”的青少年,更具有发聋振聩的作用。看看老一辈的科学家,人们熟知的杨振宁、丁肇中、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等,他们个人都可以谈古道今、吟诗作文,身上蕴蓄着深厚的人文教养,到了陈景润一代则“文字表达能力欠佳”而影响成果发表,而今天的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语言文字修养,离人文科学越来越远则已是众多刊物、有识之士呼吁的常见话题。中国科学界企望诺贝尔奖,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大师巨匠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师不是巧匠,仅靠高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浓厚的人文素质基础上形成的非凡创造力。
最近,笔者接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高中班导师苏森墉先生的一封信。信中讲述李远哲就读的新竹高中精英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校有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校长辛志平先生。当时台湾全省高中盛行升学主义,为了高考得高分纷纷进行文理分科。辛坚决抵制,顶住社会和家长的压力,拒绝分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而苏森墉先生的高水平音乐造诣更影响了李远哲一家;长兄远川是小提琴手,党兄弟远中、远辉是大提琴手,远哲学直笛还喜爱棒球,均是热爱音乐、体育的一群。可见,艺术的陶冶,通才的教育对于大师成长的重要。旅美大师学者何炳棣(美国亚洲学会会长、杨振宁同学)说:“忽略人文,中国势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让学生全面发展,各门学科并重,既培养其知识、能力的增长,又培养其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极重要的任务。
第三,学校教育管理上,从重视毕业班转向重视起始年段。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研究的主题为“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曰:“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件事说明:人和人才的造就,其启蒙教育是何等重要。由此推知,我们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阶段是起始年段,即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最重要的是一年级。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是儿童从事正规教育的起点,能否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全在这一年的精心培养。小学一年级最重要,小学一年级教师应水平最高、待遇最好才行。可又有哪几位校长会有让最好的教师教一年级的战略眼光呢?因为待一年级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得高分之时,校长也早就不知调往何处安营了。同样的道理,为追求升学率,大多数学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毕业班,对毕业班老师增加奖金和补贴,社会、家长对毕业班老师特别尊重,部分老师也以教毕业班为荣。
搞素质教育,理应把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由重视毕业班转向重视起始年段,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这样对于学生的道德进步,智力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保证每一位学生公平地接受与参与,获得学习的机会与成功,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都是功德无量的重要举措。
第四,教育方法上,由灌输、培养应试技巧,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疲惫痛苦转向启发、培养特长,课内外全面发展的愉快欢乐教育。
多年来,我们强调的是考试的分数,追求高分是优秀学生的唯一目标,灌输、培养应试技巧,大搞题海战术是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法宝。这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容器、得分机器的模式中,学生既失去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求知的主动性,又失去了对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育和训练,疲惫痛苦、厌倦和压抑扼杀了创造想象的嫩芽,加剧了某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精神家园的荒芜,甚至崩溃,最终酿成频繁发生的悲剧。
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应变与发展潜力,必须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对未知的科学与社会充满好奇的兴趣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追求才能得到发展。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师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相互关系,学生的注意、思考、理想、表达、自制、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真正成了教育的主体,进行创造性学习,使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课余时间和空间,在学生中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学科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读书和体育活动等等。课外活动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对知识面的拓宽,对实践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处理等能力的培育,思想道德、审美等心理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充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教学空间,变传统的小课堂为开放的大课堂,精心设计安排多种教学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这个空间里主体地位受到凸现,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得到充分发挥,精神生活丰富充实,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充发发挥教育在人材培养上的各种功能。
最后,一个学校,一个地方教师群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整体办学的效益。
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充分必要条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吸引一流的人才加盟教师队伍,取于斯才能回报于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敬业精神,有从国家民族全局的发展和长远利益为重的高度责任感,才能推动素质教育欣欣向荣地健康发展。
当前的社会导向,教师还远远不能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不大可能使一批才华横溢的志士来加盟教师队伍,那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就是最有效地提高教师水平的捷径了。要进行教育研究,就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造就研究的氛围;收集、提供研究的信息资料,并选择建立研究课题;给教师必要的时间保证,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交流;奖励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建立评价教研成果的权威组织,编辑出版研究成果等种种措施。教育研究能使教师摆脱教学工作的单调乏味、无啥出息的精神状态,使教育工作充满创造性,使教师既是蜡烛,燃烧照亮别人,又做太阳显示出自己。最终使自己成为能打开不同学生各种智慧之门的教育专家。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谈论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话、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