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药物应用的临床不良反应研究论文_张幼云

怀化市中医医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 要】目的:探讨抗糖尿病药物应用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抗糖尿病药物应用后发生不良反应(ADR)的患者62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患者发生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涉及的药物及治疗与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2例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年龄段来看,41-55岁、56-75岁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临床表现以低血糖为主,其次还包括变态反应、乳酸酸中毒、消化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引发不良反应的抗糖尿病药物较多,其中以格列齐特、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最为明显,显著多于其余药物(P<0.05);62例患者经积极的治疗后,基本痊愈好转,仅有2例患者依从性不高,不愿意配合,1例致残、1例死亡。结论:抗糖尿病药物应用的临床不良反应较多,男女发生率基本一致,其中41-75岁属于高发阶段,以变态反应、乳酸酸中毒、消化系统反应最为常见,药物主要以格列齐特、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最为常见,建议临床用药时加强重视,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抗糖尿病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糖尿病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作为代谢性疾病,可能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或者生物作用受损等造成[1]。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高血糖的侵袭,若不积极处理,极易诱发心脏、血管、肾、眼等器官功能障碍或慢性损伤[2]。研究表明糖尿病主要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类,因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甚至终身用药才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为此难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根据WHO及相关规范定义,指的是质量合格药品在用法、用量等均正确前提下发生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性的有害反应。为了进一步探讨抗糖尿病药物应用的临床ADR情况(规律、特点、表现等),我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62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入选时间为2012年1月-2015年5月。入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与用药时间相匹配,全部属于抗糖尿病药物性ADR,且随药物减量或停止用药缓解,但再次用药后ADR会再发。62例患者中男患30例、女患32例;年龄28-88岁,均值45.9±3.4岁。

1.2 方法

对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包括用药的时间、种类及情况,同时统计ADR情况(类型、表现及对应药物等)。从统计的ADR来看,主要有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变态反应、呼吸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同时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实施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情况

62例患者中男性30例(48.39%)、女性32例(51.61%),性别比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年龄段来看,28-40岁4例(男1例、女3例)、41-55岁21例(男11例、女10例)、56-75岁28例(男15例、女13例)、>75岁9例(男3例、女6例),对比分析可知,41-55岁、56-75岁阶段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其余年龄段(P<0.05)。

2.2 不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情况

62例不良反应患者大部分含有2种及以上ADR,低血糖最为常见,发生41例,发生率为64.51%,表现主要有出汗、心悸、表情紧张、颤抖、肢体发凉、饥饿感、休克,严重情况下甚至昏迷,部分伴有血压下降、偏瘫、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呼吸不畅、心律不齐、精神异常、脑出血等;变态反应发生率45.12%(28/62),症状有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烧灼感、皮疹、水疱、瘙痒、硬结等)、全身反应(瘙痒、荨麻疹、皮疹、风团甚至全身剥脱性皮炎、心悸、胸闷、哮喘、憋气、腹泻、口唇发绀等)、局部反应并发全身反应(前述二者兼有);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为32.26%(20/62),症状有呼吸深长、神志模糊、嗜睡及昏迷等,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与腹痛等;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为14.52%(9/62),表现主要有肝内淤胆、黄疸、药物性肝炎、肝功能受损、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药物性胃炎、转氨酶升高、消化道溃疡、便秘、腹泻、腹痛等;心血管系统反应发生率为9.68%(6/62),症状有气短、冷汗、心悸及心慌等;其余还发生呼吸系统反应3例、泌尿系反应2例。

2.3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情况

引发不良反应的抗糖尿病药物较多,其中以格列齐特、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最为明显,显著多于其余药物(P<0.05),详见表1。

注:与其余药物相较,*P<0.05

2.4 治疗与预后

62例患者经积极的治疗后,基本痊愈好转,仅有2例患者依从性不高,不愿意配合,1例致残、1例死亡。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为主要的一种慢性疾病,属于我国高发性疾病,尽管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但糖尿病发病率依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而且好发于老年人群,加上老年人身体机能不断退化,生活质量不高,需加强重视。从临床研究来看,糖尿病采取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策略,但需长时间坚持用药才能取得不错的控糖效果。基于这个原因,长时间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4],进而对预后效果产生影响。为此,发生不良反应后要及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原因,然后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处理,才能更好地改善预后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我院针对接诊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显示62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男女比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年龄分段对比来看,多发生在41-75岁之间,41-55岁、56-75岁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从不良反应类型来看,多有2种及以上情况,以低血糖最为常见,发生率为64.51%,其次为变态反应(45.12%)、乳酸酸中毒(32.26%),再次为消化系统反应(14.52%)、心血管系统反应(9.68%),其余还有呼吸系统反应与泌尿系反应等;用药类型来看,以格列齐特、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最为明显,显著多于其余药物(P<0.05);62例患者均予以积极治疗,仅有2例未能痊愈好转。

抗糖尿病药物应用临床不良反应类型复杂多样,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常见的为低血糖,其次还包括变态反应、乳酸酸中毒、消化系统反应等。低血糖临床表现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和高级神经功能的失常,且会因不同病因、血压下降程度或速度、患者自身耐受等表现多样[5]。一旦发现与确诊低血糖后,及时处理是可以逆转神经损伤的,但持续治疗时间过长,却又可能诱发不可逆损伤,加上交感神经兴奋与高级神经功能失常等,可能引发周围脏器损伤,如心动过速、频发室早、高血压危象、呼吸窘迫等,使得病情更重。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而且变态反应表现十分复杂,可分为局部与全身反应,但大部分为局部反应,症状轻微且消退快,但少数全身反应则病情较重,难以及时消散,甚至会有脂肪萎缩或坏死等表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要尽早做好防控与治疗。

综上所述,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长时间用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且类型多而复杂,临床要积极做好用药监测,尽早发现不良反应,并找出病因与处理,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珩,徐厚明,余江毅等.1447例口服抗糖尿病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12):737-740.

[2] 黎俊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162.

[3] 张艳.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4):36-36.

[4] 王兰兰.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8(2):5-6.

[5] 敖君.对于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4,17(11):22-22.

论文作者:张幼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  ;  ;  ;  ;  ;  ;  ;  

抗糖尿病药物应用的临床不良反应研究论文_张幼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