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教育思考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语文课堂论文,生命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积淀校园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符合体”[1]。对每个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言,课堂文化关系到上什么样的课、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赋予中学语文课堂以独特的文化特点。“语文课堂文化是在语文课堂中形成的师生共同遵循的一种课堂精神、教学理念、规范及学习语文的一种环境。”[2]语文课堂因语文教材与文化天然的血肉关系,被赋予了社会文化工具存在的逻辑、角色与品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呼唤其柔性的一面。刚性与柔性的结和,构成了中学语文可叹文化应有的特征——人的文化。
一、刚性的语文课堂文化:规范文化
“课堂文化中的规范文化是指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与社会统治阶层价值取向相吻合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特征的符合体。”[3]它包括以国家正式文件的形式被明确规定下来的,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也包括课堂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社会要求但并无明文规定的那些行为方式以及表意象征符号等。中学语文课堂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文化,首先强调的就是这些刚性文化。
1.教学内容的刚性文化
从文化的知识特性来看,课堂文化必然包含是刚性的一面。语文知识、价值规范等呈系统化、科学化、连贯性水平,必然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
一方面,语文课堂传递的语文知识,例如字的正确读音、字形的正确书写、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及写作各种文体的规范要求等等,表现出的都是不可更改的刚性文化。语文课堂教学,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人类积累的语言文化遗产,因而,课堂上必须有一系列的严格规定,将知识、价值呈现体系化、结构化。语文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规范化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语文教材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必须通过语文教师的讲解来传播,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其“道”,正是课堂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写作中规范价值取向的导引、实现境界的提升,使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相一致,体现了刚性文化的一面。
2.行为规范的刚性文化
语文课堂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主要是教师的规范文化,目的明确,就是通过自身充分的表达,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规范文化,而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主导文化。教师的规范文化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定的书面文字系统,比较而言,规范、纯净、单一。但学生呢,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家庭教育的熏陶,大众传媒的影响,社会上各种问题的折射,造成学生的文化是多样、庞杂、良莠不齐[4]。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教师的要求为标准。尽管语文教材具有多解性,学生的个性也不同,但教师还会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比如上课的姿态要端正,回答问题要大声,书写要规范等等。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往往用隐蔽的批评或公开的体罚达到一个目的:让学生服从自己的要求。这是占据课堂主流的文化,教师弘扬的行为准则是刚性的,反之,是错误的。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放弃的职业尊严。
3.课堂模式的刚性文化
目前,占据主流的“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模式,也是刚性文化的一种体现。一般来说,教师文化,特别是教师的规范文化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常常以主动文化的姿态出现,影响或控制着学生的规范文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讲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课堂回答,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的应对。这种课堂模式,从孔子开始就存在。新课程的实施,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占据课堂模式的主流。这一方面是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毕竟还是给予学生传授知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的教师万不敢放手给学生的,虽说语文考试应该是最灵活的,文本的解读也应该是多解的,但只要看看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就会明白,语文教学并不是多解的。刚性的考卷,刚性的评分标准,必将带来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刚性。
只要应试教育存在,教师控制的课堂文化仍将占据课堂的主流。
二、柔性的语文课堂文化:心灵关怀
课堂文化的主角是学生,因而课堂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文化,文化,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出于成长关键期的中学生更需要心灵关怀。温馨、柔软才能真正抵达内心。语文课堂文化以其学科的特点,更赋予了人文关怀的一面。
管理讲究刚柔相济,柔比刚更重要:柔软才是真正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柔性的语文课堂文化灵魂就在于心灵的关怀。
1.柔性的语文课堂文化体现于生本的课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关注人的发展也是语文课堂文化的核心。近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越喊越高,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这是体现课堂文化柔性的一面。
生本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构建生本的课堂文化就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场景,而不是任由教师随意塑造、强制灌输。教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是起支配、控制和主宰作用,不是去强迫或命令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像火柴一样去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2.柔性的语文课堂文化体现于多元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材的特点,给文本的多元解读有了可能。但在课堂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言说抵抗沉默》中记录的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的教学课例[5],郭初阳老师从民族精神到真理的相对性,再到寓言故事的文化内涵,完成了多重视野的跳跃和提升,展开的就是对这则寓言的多重解读。这是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的一个范例,也正是柔性的语文课堂文化的一种体现。只有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才能包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有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基于这一点,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呈现了多彩多姿的文本解读,还许多经典文本的本来面目,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比如,传统篇目《项链》《孔雀东南飞》《荷塘月色》等,教师学生都不再仅是一个论调了。
3.柔性的课堂文化体现于和谐的课堂
柔性的课堂文化本质上就是渴望和谐的课堂,因为它更关注学生的防守,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融。首先,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学习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它要求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领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和谐的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倾听。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6]。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尊重、真诚、理解,才能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才能有和谐的课堂。
三、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追索:叩问生命
生命教育有三级目标,第一个珍爱生命,第二个发展生涯,第三个是人格的自我塑造。
如果说刚性的语文课堂文化赋予了学生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那么,柔性的课堂文化赋予学生以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刚性与柔性课堂文化的结合,喜爱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他们的人生发展生涯奠定基础,促使其完成人格的自我塑造。这也是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应该的追求,这种对生命的叩问,才是语文课堂文化的本真。深度的语文课堂文化,应该是叩问生命的。
1.生命的提升需要知识的积淀
首先,知识的传递需要刚性文化的规范。知识的价值不高于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但也绝对不是附属品。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认识世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仍是自己走文化环境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文化过程的语文教育,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规范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认知发展是必然的。强调语文课堂文化刚性的一面,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是向学生传递文化,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
其次,一个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行为习惯需要一些刚性的引导。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文化接受水平和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又针对性地施以切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文化影响,使学生顺利地将知识接受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刚性的语文课堂文化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必然养料。
语文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引导,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生命基础的基石。
2.生命的滋润更需要心灵的关怀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命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根基和指导思想。有文化意义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激情、生命动感的课堂。生命化课堂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一是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必备的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应该确立的基本生命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是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诉求。三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感动和每节课堂的温馨记忆有关,和质朴真诚的生命体贴有关;灵性的升华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世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生命的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层风采。
一个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能超越现实的功利计较,又拥有做具体事情的耐力,从而一直立足课堂,知行合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刚性的规范与柔性的关怀结合起来,把语文课堂营造成一个叩问生命的场,丰富学生生命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