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脉络与学术前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前沿论文,脉络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是Malerba和Breschi等提出来的一个间于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的中观层次创新系统理论(郭淑芬,2009)[1],是产业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国际上,学者们也从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影响因素、治理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Edquist和Charles,1997[2];Liu和White,2001[3];,2008[4])。然而,由于产业异质性、文化根植性及发展阶段差异性等因素影响,基于创新基础较好的发达国家情景开展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成果对指导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发展基础的产业创新实践仍有一定的距离,非常有必要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关键知识节点进行全面梳理,明晰产业创新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将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置于相应的社会经济背景变化之中,揭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与社会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基于此,本文借助近年来情报学领域兴起的文献计量工具,以近50年来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产业创新系统相关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时区聚类、提取名词短语等方法,筛选核心节点文献,发掘研究热点,并从研究分布、知识联系和研究热点等方面全貌地展现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知识脉络,从而对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产业创新系统并指导产业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利用文献计量工具,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力量分布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核心被引文献,进一步明确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知识脉络;第四部分通过对施引文献的分析,发掘近年来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热点领域;第五部分主要是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概括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并对未来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二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力量分布 从国家分布看,有关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布在62个国家,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前十位分别为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中国和瑞典(详见表1),十个国家的发文量占到全部发文量的64.4%。在前十位的国家中,除中国外,均为创新能力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力量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状态,即以创新较为活跃的发达国家为中心,以其他国家为外围的分布状态。 从研究机构分布看,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共涉及全球566个机构,其中发文量在2篇或以下的机构数为426家,发文3-5篇的机构数为100家,发文数在6-10篇的机构数为30家,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机构数为10家(详见表2),分别为英国3家,荷兰2家,美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各1家,基本上与该研究领域的国家分布特征吻合。 事实上,作为社科研究,产业创新系统与社会创新实践紧密关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引领,产业创新实践就可能会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而缺乏创新实践的沃土,理论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上述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力量的分布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基本上处于创新较为活跃的主要发达国家和近年来大力倡导创新的新兴市场国家。 三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知识关系 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体现出来,通过分析某一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该研究领域知识的联系和演进轨迹。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按照被引频次大于30进行聚类后,筛选出了不同时段的核心被引文献(见表3)。通过分析这些核心文献发现,产业创新系统是以技术创新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为知识基础,以国家创新系统为主要理论来源,以产业为研究边界的创新系统理论,知识管理和产业集群是当前该领域的两个核心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演进图示 1.技术创新演化理论:产业创新系统的知识基础 根据Malerba(2002)[5]的定义,产业创新系统是一个由知识和技术、行为者和网络及制度等3个维度所构成的创新体系,在该体系中,知识和技术是创新的基础,而行为者、网络和制度等要素则主要是通过强化创新网络交互、知识和技术流动进而促进产业创新的。换句话说,知识和技术是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驱动要素。本文筛选出来的1975-1985时区段2篇高被引文献均与技术演化有关,分别为Nelson的《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和Pavitt的《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前者被引频次为129次,后者被引频次为82次,二者共同构成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知识基础。 演化经济理论相较于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更加强调动态、开放和系统地研究组织演化和技术变迁,Nelson等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识的分散性提出了“惯例”的概念,并认为组织演化更多是“惯例”而非理性选择的结果,企业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搜寻和选择才实现了技术的创新,进而推动组织的演化(Nelson和Winter,2009)[6]。该文的贡献在于利用生物进化观点分析技术的产生、成长、扩散,从而为理解技术创新如何促进企业成长,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微观理论基础。而Pavitt(1984)[7]则通过对1945年以来不列颠超过2000项重大创新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其技术来源和技术变革的方向存在差异。该研究结论与演化经济理论中技术演化的随机性思想不谋而合,为理解企业的多样化行为及其与技术及产业结构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实证基础,同时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中有关技术变迁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2.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些现象,并基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最先由Freeman(1989)[8]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Freeman通过系统考察日本的企业组织、企业网络和政府作用等要素,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赶超不是一项技术的赶超,而是整个“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和超越,它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集聚效率和适应性效率,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政策、企业组织与研发、教育培训和产业结构4个要素。Nelson(1993)[9]则从研发配置、资金来源、公司特征、重点产业、大学角色和政府政策等6个角度,对15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由于技术演化的不确定性,事前很难确定到底哪一种技术会取得成功。因此,制度的设计应是鼓励技术多元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分享、组织合作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这一时期创新系统的研究是以国家作为研究边界,侧重于考察制度和政策等要素如何刺激知识和技术在组织间流动、扩散。也正是受到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启发,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国家边界弱化,转而用产业边界代替国家边界来研究创新系统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事实上,在封闭经济背景下,产业边界与国家边界是相容的,产业创新问题与国家创新问题关注的内容较接近,基本上涵盖合作网络、技术流动和制度设计等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创新系统无疑是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但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由于产业的边界可能跨越国家边界(胡明铭和徐姝,2009)[10],政治版图可能阻碍技术的流动和合作网络构建,以国家作为边界的创新系统研究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3.产业集群与知识管理: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产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要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流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营造有利于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的氛围,如何构建促进知识流动、扩散的组织网络成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由此,以研究知识创造、吸收、流动、扩散等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及以促进知识溢出、共享为主的产业集群网络日益成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知识管理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主要关注知识的来源问题。Lundval(1992)[11]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科研院所是社会交互过程中最主要的知识来源。Saxenian(1999)[12]的研究也发现,在美国硅谷和128公路产业带的创新实践中,当地的科研院所对于促进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知识的吸收和扩散方面。Cohen和Levinthal(1990)[13]研究证明,知识吸收能力受以往知识的影响,并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路径依赖。Bathelt et al.(2004)[14]批判了那些认为隐性知识只能在本地传播,而只有显性知识才能在全球范围传播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应通过根植于本地的主体进行,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外界知识供应者建立交流渠道而获取知识,从而增强企业能力。Boschma(2005)[15]分别从认知、组织、社会、制度和地理5个方面讨论了距离与学习创新的关系,结果发现距离太近或太远都会对学习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并认为通过建立知识本地传播网络和外部知识获取渠道是解决距离太近或太远的重要方式(这里的距离不局限于地理的距离概念)。 在产业集群研究方面,Porter(1998)[16]从促进知识溢出角度出发,认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是集群产生的原因,上下游产业、政府、标准制定机构、教育培训及贸易组织是产业集群的必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州、一个国家或跨国界的。Maskell(2001)[17]讨论了产业集群与知识扩散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内部日益深化的分工体系有利于知识的创造,与地方机构间的紧密协作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群的绩效提升,增强了对外的吸引力,但也使得企业与集群外企业间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困难。Markusen(1996)[18]则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和巴西等国产业园区发展实践的考察,从有利于发挥知识溢出效应角度出发,提出了三种新的产业园区组织模式,分别是中心辐射型园区、卫星产业布局型和政府依赖型产业园区。与传统产业园区封闭、强调小型化灵活创新不同,这几种新型园区强调外生性成长、跨区协作及跨国公司的作用。 四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 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看,施引文献代表了研究的趋势(Persson,1994)[19],对施引文献标题中出现的高频名词短语进行归纳和概括可以找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魏瑞斌,2006[20];栾春娟,2009[21])。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从施引文献的关键词中提取名词短语,找出了近10年国际上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高频词汇(见表4),经分析整理发现,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有三大热点问题。 1.知识网络与创新政策问题 知识网络领域关注的焦点包括知识网络构建、集群企业知识溢出及隐性知识传播等问题。例如,企业如何获取外部知识、提升企业的知识网络能力和吸收能力(Nicotra et al.,2014)[22];如何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并实现商业化,特别是关键隐性知识如何有效转移扩散等(Ranucci,2015)[23]。从已有研究看,多关注知识网络的正面效应,如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等,而对知识网络潜在的风险关注不足。事实上,正如Uzzi(1997)[24]指出的那样,处于知识网络中的企业可能会因为核心成员流失、自身过度嵌入网络而与外部知识隔绝及不合理网络制度设置而产生风险。此外,缺乏定量化的知识网络研究也是制约该领域的重要问题。 创新政策领域主要关注创新政策的分类及创新政策工具等问题。例如,Lundvall和Borras(2005)[25]系统分析了OECD国家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政策文件,并将创新政策与科学政策和技术政策进行了区分。Oughton et al.(2002)[26]等通过分析后建议,应将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的协调。Lepori(2007)[27]以奥地利、意大利、法国、荷兰、挪威和瑞典等6个国家的研究项目资助政策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等关键科学领域普遍都有比较大的支持力度。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家项目资助政策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引领作用。Rothwell和Zegveld(1985)[28]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出了包括信贷、风投、专利及技术标准等在内的20种创新政策工具。从已有研究看,在创新政策分类、演进及政策工具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因为知识具有根植性特征(李顺才和李伟,2007)[29],因此创新政策也应该体现出差异性,如何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创新政策,即如何明确创新政策需求,增强创新政策的有效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命题。 2.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问题 企业家是知识实现商业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熊彼特将企业家看作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全球最大的科技顾问公司Accenture通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实现成功至关重要,是决定企业持续创新与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近年来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领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相关问题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包括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素及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比如米勒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总结为诚信守法、创新与创造、社会责任感、合作进取等5个方面(白少君等,2014)[30],Kirkwood(2007)[31]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讨论了家庭对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影响,研究发现,父亲对子女冒险、创新等倾向有较大的影响,但影响途径与子女的性别也有一定关系,大多数女性创业者是受到家人鼓励和支持后开始创业,而男性创业者则是出于独立于家庭或“超越”父亲的愿望才开始创业。Galor和Michalopoulos(2007)[32]研究了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企业家精神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但已有研究在企业家精神内涵研究方面,目前还主要是局限于特质的总结,正如领导学理论早期聚焦于领导者特质总结一样,从企业家精神的功能角度出发去鉴定也许是可行的方向之一。 3.能源创新与资源环境问题 能源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一方面,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其能源需求会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严峻的环境生态压力又迫使其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在近年来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领域,资源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等有关问题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技术创新问题,主要讨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环境的治理,如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等。二是能源技术创新问题,主要讨论如何通过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如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及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创新等。 但从研究的视角看,已有研究多从技术层面入手讨论节能环保及能源技术创新问题,事实上,培育形成一批符合社会发展愿景的清洁产业才是当务之急。 五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与展望 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工具,以1965-2015年SSCI数据库中有关产业创新系统的相关文献为对象,通过筛选、分析核心节点文献,对近50年国际上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知识联系和研究演进进行了梳理,明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知识脉络,并提炼和分析了该领域的三大研究热点。结合趋势分析,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1)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与具体产业或国家的产业创新问题结合方面。国家之间有发展阶段的差异,产业之间有创新基础的差异,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所处阶段不同,其产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也表现各异。而现有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主要基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创新情景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创新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创新实践的指导作用。 (2)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问题回应还有待加强。互联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但将互联网广泛运用于产业创新实践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趋势。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规则发生了变化,产业创新的逻辑被颠覆,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问题和新挑战也随之而来,而现有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缺乏对互联网背景的足够关注,对产业创新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尚有待加强。 基于上述分析和国际国内产业演进,本文预期未来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会显示出以下几个趋势。 (1)资源导向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将日益成为主流。尽管产业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相比,其研究边界有很大的张力,但实践中,受政治因素影响,学界在研究产业创新系统时,不自觉的还是以国界或行政区划作为潜在的边界而开展。然而,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突破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其产业版图。同时,以实现区域产业互补为目标的自贸区谈判也正在广泛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空前提高,产业创新的资源导向日益明显,行政边界的事实弱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未来的产业创新研究也必将顺应这一趋势,资源导向的创新系统研究将逐渐成为主流。 (2)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将继续成为研究热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普遍共识。产业创新系统立足于产业层面的创新问题,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这些领域的创新研究之中。未来一段时期,随着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压力的日益增强,这些领域将继续成为国际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情景的低碳经济发展、能源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 (3)以“互联网+”为背景的产业创新问题有望成为新的热点研究领域。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和知识来源多元化,创新资源多样化,以用户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新型创新模式日益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企业价值网络和创新范式受到巨大冲击,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以“互联网+”为驱动的产业变革初露端倪。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问题研究不足(程立茹,2013)[33],现有研究还主要停留经验总结阶段,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机理、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培育等研究方面还远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着眼当前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理念的创新资源整合、以用户深度嵌入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为核心的创新模式构建及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等问题将成为产业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并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与学术前沿_企业家精神论文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与学术前沿_企业家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