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发展经济学研究(笔谈)(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之二论文,繁荣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繁荣之路
方兴起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3号文件;同年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发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的中办5号文件;同年5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决定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为题,并请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思富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李崇富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2005年初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对新时期广东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这些都表明中央和地方的领导班子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可以说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国外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虽然都不是完整地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理论,但都基于他们自己的理解,不同程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探讨现实问题。正是基于这点,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于他们在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的同时也利用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因此,即使研究的是同一经济现象,他们也会得出相互不同的理论,从而形成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显然,马克思等经典著作家绝不会为这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承担责任。马克思就曾经说过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示与被恩格斯所责备的那些“马克思主义者”有别。至于国外的这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在客观上是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理论,那只有留给实践去检验。不过应该承认,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现象时,或多或少启发了我们的思维。由此联想到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与建设问题,似乎能悟出一些道理。
从指导思想而言,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也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而决不能以新自由主义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而不可能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在举什么旗的问题上不能有半点含糊,也不容许将马克思主义当成理论流派之一来加以讨论。在这个大前提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可以、而且事实上存在不同的理论流派。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实际上有选择地利用了某些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与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流派的理论是存在重大区别的。正是存在着这种区别,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研究和建设中才会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这一认识是正确的话,那么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新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在新形势下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就我国情况而言,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或思想。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非常熟悉的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在我国,多少代人正是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念。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政治经济学作为高校的一门主要政治理论课,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我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研究国内外经济现象而形成的经济理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确切地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学者基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的理解,然后利用自己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观点,以及利用批判性吸收的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观点,去研究国内外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所形成的经济理论。显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广义)、与作为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十分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但上述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显然不可能构成指导思想的一部分。它只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经济类学科,而且是众多经济学流派中的一个流派。上述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与政治经济学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它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探索经济领域中的一些未知的知识,追求在经济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新的认知,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或为政府提供解决某些经济问题的备选方案。在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研究方面,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之间的争鸣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之间,因对马克思等经典著作家的理论的理解不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看法不同也会出现争鸣,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会形成不同的流派。
总之,以上就是笔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新形势下的学科定位。很难说正确和全面,愿意接受读者的批评。不过,我认为作这样的定位,可以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从“无所作为”转向“大有作为”。因为,这样的定位可使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悬浮的半空中“软着陆”到改革开放的实践的大地上,同其他经济学流派“齐放”和“争鸣”。这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繁荣发展之路。有了这样的繁荣之路,何愁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品力作,何愁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师。
市场经济是一种异化经济,即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不受人类的支配,而受一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亚当·斯密将这种异己力量既神化又人格化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哈耶克将这种异己力量称之为“自发秩序”;马克思则认为这种异己力量不过是由物所掩盖下的社会关系演变而成的一种“物的依赖关系”,一种对货币的依赖关系。但是,即使科学揭示了这种异己力量的本质,只要经济条件未发生改变,处于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仍然受它的支配,而无法通过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自主调节来取代这种异己力量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仍然摆脱不了这样的困境: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异己力量来自发协调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放任),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自主调节来协调经济活动(完全的国家干预),而只能永无休止地在处于两极的自发力量和自主力量之间寻求“最佳组合”。因此,客观地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市场模式”是完美无缺、无需改善的普世楷模。显然,作为这种市场模式在思想领域的反映的西方经济学也不可能是一种万能的药方。但是,世界霸主的美国却认为“美式市场模式”是普世楷模,新自由主义是救世的万能药方,并强行向世界各国推销。当然,这既不是儿童读物中的童话,也不是圣经中的神话,而是把“美式市场模式”和新自由主义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与世界接轨,绝对不是朝向“美式市场模式”和新自由主义,而是朝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繁荣发展。然而,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只是一门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尽管北京和上海的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国内学术界和对政府决策的应有影响力还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发展地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只有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些重大国内外经济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作出科学的说明,并提出可行的政策主张,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有影响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繁荣发展依赖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这点上,恩格斯的这段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1895)
作者简介:方兴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广东 广州 510631)
标签:经济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