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论文_都首健

辽宁省锦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辽宁 锦州121013

一、深刻认识我市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

进入廿一世纪以来,我市的水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1)水资源总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时,锦州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3亿,人均455,这个数据在当时为全省人均资源量的55%,已属缺水地区;到了2005年水资源总量就降到了12.99亿,最近两年降幅就更加严峻了,2014年为6.58亿,2015年为5.36亿,比多年平均值减少61.8%;依据锦州市近几年的《水资源公报》可看到我市的资源总量、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全面下降的状况。见下表

(2)沟塘湿地锐减,河流干枯断流,原水生态系统被肢解:主城区除小凌河、女儿河之外,百股河、常屯河、八一河、小扒沟河四条水系,已有两条消失,多处沟塘、洼地、河滩湿地随着城市改造和开发而消亡。河流截弯取直、湿地填埋、明渠改暗渠,地面硬化,水面减少,使原水生态循环体系发生了改变。地表水的 “渗”、“蓄”、“滞”功能大幅度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地下水源的补充。锦州的母亲河——小凌河已处于半年断流无水的状况。

(3)城市的排水体系滞后。雨季桥洞和低洼处内涝时有发生,北高南低的地形,加上沈山铁路的阻隔,南北几条主要干道均采取下穿形式通过。由于铁北缺少“蓄”、“储”、“滞”水设施,几处水渠排洪能力有限,使瞬间雨水大量涌向桥洞和洼地,造成年复一年的内涝忧患。

(4)黑臭水体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全面的治理。我市还有污染水系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到小凌河水系,如八一水渠、常屯河和下游的百股河,在地表水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黑臭水体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5)城市生态空间严重不足。这一点在老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高强度的城市开发改造,压缩了道路空间,绿地、水面、广场等生态空间,应配套的公共空间也十分短缺,给老城区海绵化建设增加了难度。

(6)锦州市在辽宁省属多风、干旱、缺水地区,常年降雨量也只有300—400毫米,而地区的蒸发量为1700毫米,是降雨量的4—5倍。面对人口和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下降,水体污染等问题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二、深刻认识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有些人可能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也就是铺些透水砖,建几处人工湿地或地下水池就是海绵城市了,实际上海绵城市的内涵要远比这深刻得多。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生态为本,尊重自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作的重点是修复城市的水生态环境,涵养水资源,增加城市的防涝能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指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文本,自然循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科学编制规划、完善技术指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清理;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当地水文、气象、地形、历史演变、水环境现状,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编制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及实施方案,要以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为核心,保护好城市区域内现有的河道水系、湖泊湿地、洼地绿地,规划和建设能吸纳雨雪水各种类型的海绵体,构建适宜的生态空间格局,提倡“自然职责、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理念。

锦州属北方干旱地区,“干旱缺水”、“瞬间内涝”两种城市病并发困扰,依据我国试点城市的经验,修复水生态,建设排蓄结合的海绵城市是解决内涝和缺水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还须有适合本地区气候特点、地段特征海绵工程技术作支撑,并在设计中做到适用、经济、耐用;在面层透水、基层渗透、系统储存排放、净化利用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响应的工程标准和技术要求。

建设海绵城市要有紧迫感,国务院在文件中提出了明确的时限要求。2020年建成区的20%以上城区达标,2030年建成区的8%以上城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针对我市现有条件,要按时完成这项任务极具挑战性。

三、对我市海面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我市水生态现状调研,全面普查我市的水源、地下水、地面水、河流湖泊、沟渠洼地、湿地、黑臭水体、污水处理等情况。结合城市改造和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客观地评价我市水生态现状,通过可行性研究提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二)依据国务院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水生态现状编制《锦州市2016—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锦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从宏观上把握水生态格局,明确水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蓝线保护范围,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指标,在规划中予以控制;将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作为城市规划许可的前提条件。

应进一步修编我市的排水规划,提高城市排放标准,建立排放管理制度,把编制的海绵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落实。

(三)加强源头减排。我市属北高南低地势,要充分利用普陀山南麓和北外环一带的河湖洼地收集雨水削减峰值;随着六厂周边的搬迁改造和北外环路的修建,利用自然地貌,科学合理布置能吸纳雨水中的湿地、植草浅沟、下沉式绿地、储存净化调节塘,对现有几处水塘湖面加强保护,严禁填埋。

(四)加强原水系修复,进行过程控制。八一河、小扒沟、常屯河是城区三条重要水系,在调节城区生态功能,形成城内微型气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设法修复。建议八一河、小扒沟在保留现有暗渠的基础,延原流域做成带状雨水公园或者湿地,并适当布局小型水面式透水广场,同时兼顾起休闲、娱乐、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要进一步加强治理常屯河,使之成为铁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滨河景观。

(五)设法解决小凌河半年无水状态。小凌河是锦州的母亲河,在维系城市生态,涵养城市水源,调节城市气候都有着重要作用。建议锦凌水库应定期排放生态水,缩短河床长时间裸露的状况;同时也应减少河床过度开挖,保护好滞水层。随着西外环路的修建,应规划一条水系将小凌河与女儿河连通起来,使两河之水互为补充。百股河是城区内第三大水系,目前这条河流季节特征明显,水体污染严重,侵占河滩用地堪忧。应进一步做好全流域的治理规划,保护好河滩湿地,在蓄、排、净三个方面发力,让百股河同小凌河、女儿河一样靓丽。

(六)老城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应针对老城区道路狭窄、绿化用地稀少、地下管网混乱的情况,进行微型化、精细化设计,充分利用蓄排设施,有条件地方减少径流增加蓄水容量。从路面材料到基层处理再到沉淀净化,要进行体系化设计。要加强本地区冰雪水冻融的研究,制定能满足本地气候特点的材料标准和工艺作法,创造各种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蓄排兼顾的城市海绵体。

为了更好地表达建议意图,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张《锦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示意图》,抛砖引玉,仅供参考。(见彩图)

两年来锦州市委、市政府为实现天蓝、水绿、土净,美丽锦州的目标,确立了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的战略理念:两河治整、小区整治、南山公园等民生,生态进程大大地提升了锦州城区的环境品质。但也必须看到我市与国家的要求与先进城市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开发强度过高、用地布局失衡、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应通过规划调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举措,把我市环境品质再提升一步。

论文作者:都首健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关于“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论文_都首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