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摘要: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也在迅猛发展,为追求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成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交互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突破口,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有机结合,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获得想要的发展,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广泛应用,并使一线教师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应用
1引言
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创设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的,合理运用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教学认知相结合,是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充分的掌握到知识。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分析,希望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并且受到合理的运用,充分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优势。
2我国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1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差
教学情境创设的原本目的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此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常常抓不住教学情境创设的重点,课堂气氛是被活跃了,但达到的效果却不好,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慢,这都是由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创设理解不透彻造成的。还有就是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情境创设时,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主题不明确,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关性不强。
2.2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过于形式化
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课堂形式,但脱离教学实际,盲目的进行教学,因此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很多老师一味的营造教学情境,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创设的情境可能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无法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优势。可能很多学生并没有真实见过课本生所讲的内容,仅靠书本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想象到实际的样子。单纯的文字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还有一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尽管联系了实际,但并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的情境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3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
3.1引入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教材所选文本,都是渗透了作者人生体验的优质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作者情感,具有丰沛的个性和鲜明的爱憎,而这正是情境教学中的基础和要素所在。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情感激发点,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情感触动之处,诱发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从而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文本,引动遐思和领悟,获得情感的发展和人文的提高。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文本中的细节大多是一些人人都知道,是人人都在体验生活实际。诸如找座位,给儿子买橘子,不放心儿子,拜托人照顾等,这些细节展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就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却蕴含着深挚的父爱。通过融入情境,学生体会人物所思所感,对作品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对语文课堂的拓展也有了深度。
3.2加强人境互动,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与享受学习的过程,在情境中不自觉的获得更加深刻、明晰的感受与体会,从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去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此,首先在教师设置情境时,要在课前充分认真地备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状况出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总结以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再根据自己对所教授学生的了解,以及课文的难易程度进行情境的创设,以情境为线索,让学生不断在情境中深化感受,从而解决核心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想法,思维不断地受到启发,从而激发最大的潜能。当学生与情境发生互动时,情境会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也会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增强现实感。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写得极好,但是学生却很难体会,如果教师采用歌曲创设情境,在授课过程中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来创设情境,学生不会感兴趣,现在的学生都是零零后,邓丽君的歌曲对他们来说太久远,无法给学生带来共鸣,如果是教师自己吟唱,加上自己的神态表情,在根据词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进行配乐,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很快与情境产生互动,从而对苏轼的月下无眠以及对月沉思深有体会,更好地理解苏轼借这首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以及对他的美好祝愿。要让学生能与情境产生互动,教师要精心准备,了解学生喜好,创设最恰当的情境。
3.3丰富想象情境,诱发好奇心
创设想象情境一定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要通过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课文内容。例如诗歌体裁的课文,篇幅短小精悍,具有鲜明的形象,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说是非常有效果。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一画你心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们纷纷拿出彩色的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画面,之后教师又让学生尽可能的用现代语言去描绘这幅画。于是学生们又根据刚才所创设的意境,纷纷用自己的语言尽力去描绘这幅画,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绝妙的描绘,其他的同学静静地聆听自己同学的发言,不断地在心中勾勒这幅千古壮观的景象。由此观之,学生们不仅十分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另一种想象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教师开展扩展性想象活动学习,适用于那些意犹未尽的课文,和那些适合学生去续写或者改编的课文。例如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清兵卫十分痴迷葫芦,对葫芦有独特的见解,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卖出了六百块钱,但是大人们都不理解他,都不支持他,最后他只能改变自己喜欢葫芦的爱好,喜欢了画画,文章的最后:“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喜欢画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文章到此结束,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续写接下来的内容,从而考察学生对本篇课文主题的理解。
3.4在学生思维分散时,设境聚精会神
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注意到每个同学是否在开小差,在个别同学走神儿的时候可以直接进行提问,但这终究不是从本质上解决学生思维分散的办法,只有教师在意识到学生可能思维不是很集中的时候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其聚神。但这个时候的问题设置得要有趣,要能吸引学生,要让学生自觉地把注意力就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至于问题如何设置得有趣,可以是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夸张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把自己融入进课文去向学生提问,也可以是把问题本身设置得有趣。例如在讲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教师尽可能地用图片、用视频去吸引学生了,一直在讲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依次进行介绍,学生难免会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老师啊,已经跟着叶圣陶的脚步参观了好几次苏州园林了,都觉得没新鲜感了,哪位同学能用另一种思路带大家参观一下?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想试试,甚至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去苏州园林的顺序说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同思路的优缺点,不仅对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有帮助,还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4结束语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不同阶段创设情境的方法不同,设置情境的用意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杜淑仪.浅谈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57-58.
[2]董永明.巧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6):75-76.
[3]杨翠云.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情境创设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1):7+6.
论文作者:牛红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们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