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看新高考历史_历史知识论文

从三维目标看历史学科的新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目标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已有两年,并将于2008年开始新课程的高考,那么,理想状态下的历史科新课程高考将是怎样的呢?下面笔者将结合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从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分别加以说明。

知识与能力目标

注重考查知识的基础性,主要表现为落实重要的知识点或线,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全面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上海和广东等地的历史新高考试题看,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考查的都是历史主干知识或主干知识的应用,注重现实立意,强调考查社会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从命题角度看重视运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考查考生的时序思维能力和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和诠释历史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独立地发现和认识历史的能力,等等。

【例1】(2007年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例2】(2007年山东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3】(2007年海南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例4】(2007年江苏5)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

A.隋朝统一 B.北宋统一

C.明朝统一 D.清朝统一

【例5】(2007年上海B5)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D.加尔文

【例6】(2007年上海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上述试题在重视考查知识基础性的同时,改变了过去考试强调的依纲靠本、所有的知识点都要在教材中去寻找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预防了以往命题者为了难倒学生、考倒考生而给学生设计“陷阱”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独立思考”“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方法,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具体体现为创设材料情境,加大材料类试题的比重,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与学科能力以及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引导考生把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历史学习的学科能力,如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以及对材料的解释与思辨、概括与归纳能力,从各种史料中准确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采用多种材料形式,除了情景介绍、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外,还将多种形式的原始材料运用到试题当中,如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言、照片邮票、漫画插图,等等。这些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试题的外在形式,使试卷生动活泼,又丰富了试题的内在质量,充分体现了史学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使考生在审题、思考、作答中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考试题的亲和力。

【例1】(2007年广东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例2】(2007年海南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

【例3】(2007年广东6)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例4】(2007年天津文综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例5】(2007年广东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略)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例6】(2007年海南26)(材料略)(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例7】(2007年海南33)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率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考察,与当地土著相遇。对此事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巴分别有自己的叙述。(两人的叙述略)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例8】(2007年江苏25)第(4)问: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据材料及你的判断)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从以上列举的高考选择题的设问来看,试题考查的指向是历史有效教学倡导的历史味,史料、史料解读、推理和史论结合,使考生在审题与答题的过程中领会历史本体意义,体验与熟悉历史学习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从主观题的设问来看,其指向是历史探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审读以上主观题可以发现,这些试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旨在引导考生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去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的历史信息进行联系与分析、甄别与审视,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可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历史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也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07年历史高考试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如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宽广的国际视野、文明进步和开放意识等等。在试题的设计上,重视材料选择和情境设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思路,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例1】(2007年宁夏31)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右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例2】(2007天津文综)从下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例3】(2007年山东27)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略)回答问题:

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例4】(2007年宁夏41)阅读材料(略)回答问题: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例5】(2007年江苏29)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例6】(2007年海南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以上高考选择题和材料题都基于材料情境来设问,考生通过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进而作答。材料及其设问的历史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向也是一目了然。就试题本身言,既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体现了自主性和开放性。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而融入试题,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依据知识和能力来制定评分标准方法的不足。

标签:;  

从三维目标看新高考历史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