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理路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理路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理路

王 苗 石海兵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具有内在的发展理路。其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其历史生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是其当代建构的指导思想、核心领导、物质基础、丰厚土壤、文化主题和有益滋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同样承担着新的时代使命。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生成、当代建构与新时代使命,深入分析、梳理和把握其内在的发展理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历史生成;当代建构

厘清文化体系的发展理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学理基础和逻辑前提。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论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生成、当代构建的基本遵循、新时代所担负的使命等方面,深刻阐明了我们当前正在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分析和把握这种内在发展理路,对于深入认识、理解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和塑造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生成

在现实性上,文化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升华。在历史性上,文化又是时间的积淀。即是说,任何一种文化的生成发展都有其历史源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来说,它作为我们当前所构建的主要文化体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上帝赐予的“神物”,也不是人为编造的抽象的概念体系,它是在人民的历史活动中逐渐生成的,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厘清这种历史生成逻辑,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当代构建,认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逻辑前提。

贵州地质条件复杂,地层结构完整,岩石种类繁多,化石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突出,地表水系发育,分布广泛,这些因素为贵州观赏石资源的赋存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发育空间。

1.生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生成的源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独特魅力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标识,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集体文化记忆;不仅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命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习近平多次强调,抛弃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不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种悲剧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其根源就在于放弃自己所属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体系而接受其他不相容的文化基因,这些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经验借鉴。

科学、艺术等没有民族、国家界限,但文化作为一种人民生活样式的总和,本身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如果抹去自己民族的文化烙印而转向另一种文明,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意识上的转变和精神上的分裂而使人们变得无所适从。在此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好比母亲孕育婴儿的脐带,是联系并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生成发展的“母胎”,是我们最初的集体认同的象征意义体系。换言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就是要牢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抛弃了这个生成于我们历史之中的优秀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脐带”,就等于阻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生成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发展就失去了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就是无稽之谈。

2.生成于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生成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也随之进入衰弱期,传统文化体系逐渐瓦解、崩塌,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失去了文化寄托,中国文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举打破了这种文化困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践道路,并且在艰辛的革命过程中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逐渐成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在深刻把握中国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意义和时代内涵,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阶级上最鲜明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人民和历史发展的结果。无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根本条件。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革命的成功,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更无从谈起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其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生成的历史也强有力地证明,要发展和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在把握新时代发展境况和新的社会矛盾基础上,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革命。唯此,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文化软实力。

3.生成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首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具有其他什么特色或特点的文化形态,生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最鲜明的特征和最本质的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帷幕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发展道路也就开始铺展开来了。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生成发展的最生动实践。脱离这个伟大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就会成为纯粹而又抽象的文化思想或理论,就会失去生成的根基和发展的生命力。

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源于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说,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思想内核已固定成型并逐渐积淀、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滋养。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会停止,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其本身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因而,生成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新开拓、丰富发展的文化形态。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广泛思想基础,为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提供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滋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双向互动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当代建构

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要在厘清历史生成的基础上,明确阐释其建构的指导思想、核心领导、物质基础、文化土壤、文化主体以及文化滋养,清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逻辑,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1.建构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的根本特征,是区别于资产阶级文化以及其他形形色色文化的本质所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以此能够有效地指导、应对和解决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如果弱化甚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会或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就会失去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成为虚假的文化形态,就会失去先进性而成为落后的文化理念。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构的思想灵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和坚实支撑,决定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方向。“历史实践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科学真理,只有使这一科学真理深入人心,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方向更明,根基更牢”。环顾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锋、交融已经成为常态,其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各种文化观念、错误思潮以及错误观点的扩大和传播,释放出不容忽视的负能量。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建设领域都面临着新的境况,而要消解、抵制其中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在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构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具体文化工作,否则就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因失去理论支撑而迷失方向。

空怀母猪是指母猪断奶至再次发情配种前的这一时期,正常为一个星期左右。空怀期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即要恢复之前妊娠、哺乳时期机体的消耗,又要为再次配种、妊娠做好准备,所以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生产中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2.建构的核心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注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如果脱离了我们党的领导,就丢失了“中国特色”,文化宝塔就失去了有力的建设者、组织者、引领者而成为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不是历史虚无或文化虚无主义者,从来都不会割断历史、漠视历史或淡忘文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继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不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而,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换言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就是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虽然“高峰”“高原”学科已经有相对完善的资源体系,考虑到“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以及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发展,依然需要着力打造系统、全面、专业的资源服务。“高峰”“高原”学科对领域经典著作与工具书有一定需求。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学科专家参与,系统推荐学科相关教材、专著,推荐核心出版社等[10],为图书馆采购资源提供参考。

3.建构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做“硬”支撑,思想、文化和观念等上层建筑就不“强硬”。回顾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同样可以发现,每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时期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处于高峰,每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处于衰弱期时,文化也同样处于迷茫或失落之中。例如,“文景之治”、“大唐盛世”、“康乾盛世”时期,中华文化无比的繁荣和自信;近代国弱民贫时期,中华文化不断衰弱;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华文化又进入到一个生命力旺盛时期。

可见,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外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就是空中阁楼,也就无从谈起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按照规划,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硬实力。在此基础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无比牢固的文化地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无疑也进入到了一个更加繁荣、自信的时期。

4.建构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是游离于民族文化之外而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脱离于历史之轴的抽象的概念或形式,而是生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上,承载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之中。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共同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星河。从端午赛龙舟、中秋团圆到除夕春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勾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彩图谱,这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丰厚土壤。如果脱离这种文明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就会失去根基而随波逐流、随处飘荡。

具体来看,这种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牢固并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发展道路的文化生成,指导着发展道路的丰富和拓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发展的实践生成与现实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过程。二是要持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把我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和强盛而努力。文化发展道路是方向指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目标指向,两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发展目标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的是我们的出生之处,告诉我们血脉中所蕴含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脉络。因而,无论是在何种时期和背景下,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并实现其不断发展,不仅不能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基因,更要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厚实的土壤,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对此,我们必然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方面要厘清其历史渊源、脉络走向和基因特征,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其独特贡献、价值理念和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思想共识、引领价值理念、传播文化思想等功能作用,夯实文化土壤,保证当前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树能扎实根基、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特深井(直井)目前主要有沉积岩石油深井和结晶岩科学深孔。石油特深井有国外深9583 m的勃尔兹·罗杰斯1号井(美国)和国内8418 m深的马深1井(四川)。科学特深井有国外12 262 m深的科拉SG-3井(前苏联)、9101 m深的KTB主孔(前联邦德国)和国内5158 m深的科钻一井。

5.建构的文化主题: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虽然产生和形成于革命年代,但是其所彰显出的文化精神价值却是永恒不变的。习近平在论述红船精神时说,“‘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不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内在的价值力量、共同理想和精神信仰,更是当代中华民族集体信仰的凝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脱胎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契合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具有融会古今、融通中西的包容性特质和开放性特征”,是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统一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主题式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或其他文化最鲜明的文化色彩。

另外有些地区对于环保并不重视,有把餐厨垃圾作为牲畜饲料的习惯,一些垃圾的细菌、重金属会通过牲畜的内脏危害人体的健康;更有甚者,有一些不法商贩则从餐厨垃圾油脂中提炼地沟油以牟取暴利,长期食用会造成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餐厨垃圾具有典型的废弃物和资源双重特性,合理处理餐厨垃圾极为重要。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当前正在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文化主题。革命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所创造、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是独具红色气质的文化形态,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内在政治品格、精神气质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的统领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追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人民现实实践和未来价值走向的文化形态的统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结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构的文化主题。

6.建构的文化滋养: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优秀文明成果

第五,正确处理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推动,如果没有完善的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文化体系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一要持续深化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以社会效益为首要,构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二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落小、落细、落深、落准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推动文化大众化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三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形态。只有构建完善的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才能真正的、立体的、全面的展现中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魅力和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发展的新时代使命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联系、相互动的。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而文化同样为其所处的时代发展提供坚实的软实力支撑。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同样担负着新的时代使命。

1.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强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灰色定权聚类分析方法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要应用于系统模型不明确的关联分析以及模型建立,信息不完整情况下的预测、决策等问题[16]。

(一)语义的普遍性。语义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决定网络词语去留的首要标准。它指的是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能够被社会接受,并且得到广泛使用和传播,它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网络交流中,而且延伸至各种传媒和人们的日常交谈中。语义接受的普遍性表现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人群的广泛性。

2.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文化支撑

第二,正确处理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一个社会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根本上在于这个社会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来说,能否长久有效地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内在支撑作用,关键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比作宽广的海洋,核心价值观无疑就是这片海洋的“定海神针”。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遵循,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只有牢牢抓住并夯实“定海神针”,才能找准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如果抽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片海洋必然会掀起海浪,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大厦必然会倒塌或歪斜,文化自信就失去了精神支撑和思想根基。

在当今中国,耸立在国家背后支撑着国家发展的最坚固、最强大的软实力堡垒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富强,还有文化精神层面的繁荣兴盛。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不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最坚实的内在支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内在的软实力,中国梦就失去了磅礴的精神文化力量。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就是要不断激发民族创造力,促进文化繁荣兴盛,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就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构筑、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堡垒,从而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强大的文化动力和最坚固的文化保障。

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单轨道的,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不断前进的“两条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和外在保障,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发展的内在支撑,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对物质建设的要求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追求,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不是单一的对某一层面的要求。

新的时代方位的定位本质上在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变化。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定位时代方位的新依据。在此依据下,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来说,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身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精神领域的建设,在东西部之间、城乡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区、群体自身内部,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也存在着发展不充分问题;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言,仍具有相对滞后性。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任务就是要着力协调、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身以及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概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也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向往,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正确处理一系列文化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部署中找准时代定位,“而在这种全方位部署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正确处理一系列文化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也不可能是脱离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而独立存在的,明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一般来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由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哲学、道德、艺术等学说组成的主流思想观念。而文化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寓于意识形态之中,是意识形态在文化上的表现形态。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本质上是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决定。在当下的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本质上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代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价值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过程。

如果把当今国际之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看作是战场,那么国家仅仅是处于外部防御体系的壕沟,文化体系则是耸立在其背后的强大堡垒和防御工程系统。只要文化体系没有崩溃,那么被敌人炮火所破坏的事实上只是外部的掩蔽工事,而内部的文化防御体系依旧具有强有力的防御能力。因为外部的溃败不足以使国家、民族倒下,思想、文化上的倒塌才是真正的失败。概言之,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体系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就等于失去了最强大、最坚固的软实力堡垒,也就谈不上前途和未来。因而,只有在文化上保持彻底的自信,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才有底气和力量。

(2)学生活动时间长不等于学生的参与度高,关键要看学生活动中动脑和动手是不是相辅相成,是不是统一的整体.在思路5中,得到α2-α1=90° 后,教师提示“既然求角的正切值行不通,那么求余弦值会怎样?大家试一试.”和教师提示“既然求角的正切值行不通,大家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两种提示下,学生都要动手尝试,但前者只是被动的活动,学生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为什么求余弦”这个重要的“思维起点”被忽视了;后者则是脑与手联动,如果学生自己意识到求余弦时,动手的活动就具有思维的含量了,如果多数学生意识不到,那么教学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求余弦”上.总之,不要让学生成为验证教师想法的工具.

第三,正确处理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途径和必然要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可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能够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和落实。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和深入。

第四,正确处理与社会主义文艺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文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最生动的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非常重视文艺创作,并对文艺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必然要抓好文艺的创新工作,丰富人民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文化观、价值观传播出去,文艺的创作和交流是最好的方式,是最鲜活的中国故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走入中国最重要的途径。因而,构筑和满足我们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与精神需求这个任务,必然就落到文化体系建设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鲜活的现实生活场景为基础,进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创新,从而不断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民族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构的有益滋养。任何一种文明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不与外界接触,那么这种文明就会因失去“光合作用”产生供养不足而失去活力和生命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毕竟同属人类文明大范畴,一些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吸收。”中华文明向来具有包容力和兼容性,这种特性也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并能进一步繁荣发展走向未来的底气。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文化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离开了这个命运共同体,文化就难以进步,文明就难以持续。需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是以其他国家优秀文明为有益滋养,而不是以低俗的糟粕为滋养。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过程中,必须积极跟踪研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借鉴中发展,从而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滋养。

总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中,要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就必须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生成逻辑、当代建构基本遵循和基础以及新时代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理路,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真正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力量。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一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领导核心,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构的核心推动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构的鲜明本质。在面对当今文化领域内各种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交锋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灾难时,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极短时间团结起来,凝成一块铁,结成一股绳,靠的就是早已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的我们党的组织力、感召力、动员力和凝聚力的强力粘合。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③ 习近平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④ 张国祚:《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个关键环节》,《红旗文稿》2014年第12期。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会给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比如,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如果不重视原材料的供应,对新型材料了解不足,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而且加大工程的施工成本。施工过程中会经常遭遇各种恶劣天气,包括汛期、洪涝等不可预估的灾害,可能会导致水电困难等问题,如果前期准备不足,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生产安全。

⑤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

如图3-1所示,片层结构中的无定型厚度da可以通过线性区和 f(r)最低值的所在的平线的交点得到。片层结构中的结晶层厚度dc=d-da。

⑥ 蒋乾麟:《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篇章》,《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⑦ 田旭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0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⑨ 李元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立场和新时代使命》,《中国文化报》2017年12月25日。

七要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广泛推广转化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尽快制订、修订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加快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文站网体系,搞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化合物 3B03: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42,[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68(d,J=8.0 Hz,2H),7.21~7.31(m,4H),7.01(t,J=8.5 Hz,2H),6.53 (br.s,1H,NH),4.58 (d,J=6.0 Hz,2H),2.38(s,3H)。

⑩ 习近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参见《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KS112)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982(2019) 10-0063-07

作者简介: 王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石海兵,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责任编辑 陈 艾)

标签:;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发展理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