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_邱红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_邱红

山东省潍坊滨海中学 26273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客观地说,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理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资源。

一、富强

富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很早就有富民强国的思想,如《论语》的“足民”即富民主张、《管子》的“富民”治国之道。近代以来,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贫弱,从洋务派提出的“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维新派提出的“变法图强”,再到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实业救国”“振兴中华”,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进行了各种富强之道的探索。

二、民主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民主概念。与此相近的一个观念是“民本”,认为他们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水”,所以他们主张贵民、安民和恤民。民主和民本的共同点在于对百姓的重视,但民主直接认为百姓是国家的主人,拥有最高主权;民本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拥有最高主权。在肯定二者区别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二者存在由低到高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如果将民本思想进行改造并使之建立在近现代社会制度基础之上,也可以指向或通往民主。

三、文明

古代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表明中国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该书中多次出现了“天下文明”等描述。

四、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个人层面,和谐是一种重要的修养目标。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治国理政方面,和谐也是一种价值追求。《论语》曾言:为政之道,在于“近者悦,远者来”。《周礼》中有“建邦治国”的“六典”之说,其中“三曰礼典”,就是要“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左传》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五、自由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道法自然”的观点鼓励人们找回自然原始的本心、顺应心灵的自然感召。历代农民起义、抗击外国侵略、抗日战争等都是为了争取自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5年9月3日大阅兵,49个国家参加,30位外国元首出席,17个外军方阵参阅,也表明了中国人民酷爱自由。

六、平等

《论语·季氏》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都体现了平等思想。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伦理纲常的规范十分讲究,所以看起来似乎处处都是对不平等地位的维护。其实,中国文化很早就在强调人格上的平等了。

七、公正

古代的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历史人物包拯、海瑞,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战国时期的《礼记》里就有过这样的理想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宋代学者朱熹说:“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因此,“公”的本质,是以芸芸大众为重心。

八、法制

法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价值原则,虽然它遭到多种批评和否定,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长期存在和功能发挥。从系统的成文法典来看,远在战国时期就由魏相李悝制订了《法经》。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根据《法经》改法为律。此后秦始皇下令制订了《秦律》颁行于全国并得到实施。汉、晋、隋、唐等各朝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较近的《大明律》《大清律》都达三十卷之多,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九、爱国

历史人物有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陆游、辛弃疾、戚继光、林则徐等。在当今、未来、“地球村”的视野下,我们的爱国观更多是表现在无形层面,爱护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价值和国际影响。

十、敬业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宫刑后扔坚持10多年写《史记》,李时珍、詹天佑等都是敬业的典型。

十一、诚信

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朱熹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是忠于良心、信守诺言。故张载曰:“诚善于心谓之信。”“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中华传统美德把诚信视为人“立身进业之本”。

十二、友善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崇尚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友善的故事。如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同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理念都是相当普泛的人类价值原则,在具有人文色彩的中国传统社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存在是正常的,只不过它们远远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对于传统资源必须予以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要辩证地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需要。

论文作者:邱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  ;  ;  ;  ;  ;  ;  ;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_邱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