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与苏南模式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路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路径依赖理论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道·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内容。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是由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而来的。在技术演变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率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浒的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对手。相反,一种较之其它技术更具优良品质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于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下,难以自拔。
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去就会十分困难,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
苏南模式,既苏南农村工业化模式(也称苏南乡镇经济发展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带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然而,农村要摆脱贫困,农民要致富,基层政府机构也希望增加可支配财力。就是在这种内驱力驱动下,在60年代后期,苏锡常地区的基层政府机构(人民公社)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原始积累,开始兴办农村工业。因为它脱胎于农业,扎根于农村,虽在国家计划之外,但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极其艰难中萌芽。这一时期,设备异常简陋,是半机械化乃至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多为饲料加工、砖瓦、传统纺织品,小水泥、小农具、日用小商品等,局限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工人仍兼务农业,“做工三班倒,务农早中晚”,还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乡镇工业(社队工业)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产业,是苏南模式的萌芽成型期。这一时期,奠定了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农村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为苏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78年到1985年,是苏南模式大发展的时期。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订了一系列搞活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国家对乡镇工业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澄清了乡镇工业的“姓资姓社”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大开绿灯。同时,城市企业的改革也开始起步,城市企业可以同乡镇企业进行联合,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乡镇企业借助于同城市企业的联合,普遍更新了设备,调整了产品方向,招聘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城乡联合不断扩大,从“配套协作,补偿贸易”,发展到“技术投资、合作办厂”等紧密型联合,设备也开始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产品也逐渐向纺织、轻工、机械发展,高科技企业也开始出现,同时“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制度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取得进展。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大发展,产品销往全国,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苏南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意。
1985年后,苏锡常三市及所辖各县(市)全部被列入对外开放地区,乡镇工业开始进入外向发展的新时期,并且迅速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力军。1990年,三市出口商品中有一半是靠乡镇企业供货。苏州市1986年的外贸收购额中,乡镇企业提供的只有1.89亿元,占全市外贸供货额的14.7%,而1991年,则高达58.78亿元,占全市供货额的53%,同时, 三市吸纳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 举办三资企业。 据苏州市统计, 到1992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340家,其中乡镇与外商合资近1000家,到1992年,三市乡镇工业产值达1865.95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9.31%。1992年以后,依托浦东的开发、开放, 苏南地区加快了市场建设,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小区,开发区的建设。苏南模式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建设,使乡镇工业完全融入现代工业体系之中,实现苏南地区的基本现代化。
(二)
苏南模式从延生之日起,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完善,适应了不同时期的要求,开拓新的生长点,表现出勃勃生机。其基本特征为“政府推动型经济”,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企业所有制结构上,以区域性集体所有制为主,特别是“乡办乡有,村办村有”,属于地区所有的乡镇企业比重最大,乡镇企业实际上为基层行政机构所有。因此,资源的动员基本由行政机构来完成,劳动力、土地、资金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是通过行政动员来实现的,这就使乡镇有可能集中力量依靠行政机构来完成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这是苏南模式具有较强应变力的重要原因。
2.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即基层行政机构在决定资源配置方向时,从自身利益出发,接受市场导向。萌芽于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时期的乡镇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节以取得原料、能源、技术力量和推销产品。因此,从一开始,市场观念就很强烈,培养了经营者重视市场信息,讲究开拓市场的经营之道,善于独立决策的品质。由于相邻乡镇的资源优势相仿,因此,乡镇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普遍。但通过乡镇间的局部竞争,产生局部聚集效应,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乡镇和专业市场。众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的社区特色。即资源的动员组织和收入的分配受社区利益的制衡,要考虑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在乡镇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时,就采取措施对农业进行“反哺”,提出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方针,解决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的问题,稳定了粮食生产。同时,乡镇工业积极承担支持教育和小城镇建设及计划生育、兵役等各项事业,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90年代初,为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布局,提出了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布局的发展方针。各乡镇都兴办了工业开发区或经济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的调节,避免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苏南模式在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虽然较好地适应了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苏南经济总量的增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苏南模式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如不及时改革,有可能进入“政府推动型经济”的锁定状态,制约苏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上,由于主要投资由政府机构决策,企业主要领导人由乡镇政府机构任命,因此,乡镇企业的投资决策受政府机构的投资偏好所左右,由政府机构包揽企业的投资决策,忽视市场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投资效益大幅下降。企业领导作为工厂的管理者,受任期目标和承包制的影响,较多地考虑短期利益,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受到忽视,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减弱。加上乡镇集体所有制产权不明晰,造成乡镇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出现了“保上交利税,保职工工资,而亏空企业”的现象。由于资产所有者虚位,企业资产增值,保值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弊端在苏南乡镇企业中开始蔓延。
2.在企业资产的调整方面,受区域性集体所有制的影响,资产流动在乡镇内部较易实现,但跨地区的资产流动受所有制及行政体制的影响,其流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妨碍了资产在区域间的流动,不利于乡镇经济中的产业优化与资产重组。在苏南经济中,缺少规模经济和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同苏南经济总量不相适应,妨碍了苏南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各乡镇大办开发区,竞相提高开发区标准,使许多开发区开而不发,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在社会资源的调节方面,由于所有制形式较单一,私人经济的发展受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限制,尽管其发展速度较快,但同乡镇企业相比,其规模与实力都是很小的。乡镇居民的货币资金无法直接转化为产业资本。一方面,乡镇企业资金短缺,各级政府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加重企业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居高不下,许多农村居民将资金大量投放到建房上,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人均住房面积过大,“楼房刚建三、五年,拆了又盖小洋楼”的现象在苏南农村并不少见,导致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4.在经济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各乡镇在经济发展中,相互攀比产值速度,忽视企业效益的提高。一是乡镇企业负债过高,长期以来,乡镇企业走的是借钱办厂,赚钱还债的负债经营道路,但现在,上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负债经营的风险越来越大,许多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已接近于零;二是重视铺摊子,忽视企业管理,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传统管理上,与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仍有相当的差距,无法适应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要求,乡镇企业的竞争力正在减弱。
(三)
针对这些问题,苏南乡镇企业以基本现代化为主题,围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开始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探索。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政府推动型经济能较好也集中社会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经济增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苏南乡镇企业而言,重点在于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目前,苏南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六种模式,也称“六制联动”。
一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有机结合,既有股份制的风险机制和聚集分散生产要素的功能,又具有合作制的社区性、劳动联合、资金联合、资产联合、保障其成员民主权益的作用。股份合作制的资产比较明晰,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劳动者的利益比较直接,其产权制度是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一种创新,它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聚集资金,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目前,苏南乡镇企业正处于试行股份合作制阶段。
二是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是对乡镇企业原有的“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的改革,除集体承包外,允许合伙承包,个人承包,无论是集体承包还是个人承包,都需交纳风险承包抵押金,以强化风险管理。
三是租凭制。租凭制是近几年来在乡镇企业中实施较多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将集体资产,包括房屋、设备、土地等出租给承租人经营,由承租人分期交纳一定的租凭费用。目前租凭企业占现有乡镇企业的一半左右。租凭经营把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它既可使集体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又可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
四是企业集团。以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龙头,联结一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形成多层次组织结构,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纽带组成有机整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集团的组建打破了行业、所有制和区域性经济的界限,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是中外合资。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到1993年底,苏锡常三市已有三资企业10788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权责较明确。在实际运作中,对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逐步调整和完善,大力提倡以一方为主进行经营,企业实现的最终利益按出资比例协议分配。避免了以往在经营活动中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管理不力、经营不善等情况的发生,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
六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主要表两形式:一种是“集体搭台,个人唱戏”,重用民间资金,挖掘地方人才,在集体提供的经营场所,配套设施的支持下创办的工业企业。另一种是“脱壳”式,即通过资产评估,将乡镇企业拍卖脱壳给私人经营的民营企业。
很明显,以上六种经营模式,是对传统苏南乡镇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改革,在这六种模式中,有些是过渡性的,有的是长期性的。在这一转制过程中,经营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苏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即必须将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转换成资产经营,将经济总量的增长转换成效益的增长。如果苏南乡镇企业的转制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相信,苏南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有可能尽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