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考重复阅读现象“繁荣”的思考_高考论文

对我国高考重复阅读现象“繁荣”的思考_高考论文

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繁荣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追问高考复读现象之历史源流,最早可以回顾到上世纪的“补习班”现象。“补习”就是让那些不及格或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的成人,通过在班里的补充学习,来达到及格水平。比如,20世纪50和60年代的文化补习班即可归为此类现象。高考复读现象可以说从高考制度建立起就应运而生了,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不叫复读生,统称为“同等学历考生”,也就是说凡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非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参加高考。到了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时,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文革大龄考生正是通过雨后春笋般的“补习班”这个带有速成性质的应考机制,源源不断地走向了自己的理想圣殿之门,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及时输送了大批栋梁人才。在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经济尚不发达,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偏低,一部分考生高考落榜,但他们再次参加高考,这个时候称之为“落榜生”。“补习生”、“落榜生”重新走进课堂其实就是复读现象,只是称呼不一。直到90代后期,补习班的情况依然比较简单,复读生数额非常有限,生源自然都是落榜生,带有一定的成人味儿,其高考成绩更难与应届考生相抗衡。所以,那时的补习班基本上起一种补充和调节的作用,属于亚年级状态。然而复读现象在近年变得扑朔迷离,各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发生了,高考复读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历史遗传性的教育现象,其问题所在也随之凸显。

一、表征高考复读现象“现代”特性

首先,复读群体发生质性变化,复读生定义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高考中一座新型“考高”独木桥正在形成。参加高考复读办、补习班、“高四班”已经不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复读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复读群体。中专、高职、中技毕业生所组成的“三校生”复读群体,也逐渐成为复读人群的新生力军。从最早的“同等学力考生”到“落榜生”再到后来的“往届生”,复读生的概念发展得越来越宽泛,意味着复读群体中除了相当一部分高考落榜生外,增加了大量比例的对录取学校不满意的学生。他们之中有些学生非本科不读,有些学生非重点大学不读,而有些学生是非清华、北大不读。这些高分复读和“录而不读”的复读生组成了最为奇特的复读群体,从而把高考变成了一座新的独木桥——“考高”,高中教育由此变得畸形发展。

其次,复读市场形成巨大的“蛋糕”经济,复读市场竞争恶劣。高考复读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各高考复读办学机构谁都不愿成为输家。举办高考复读班的既有非学所教育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有学历教育的高级中学。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曾经发出通知,要求公办学校不得擅自开办复读班。但是,一些国家承办的公立高中根本没有严格执行此规定,或者利用学校师资另立门户、组成社会民营办学机构招收复读学生,公立高中的师资反倒有被弱化的危险。目前,高考复读市场从总体格局看,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令人担忧。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比如,高分复读费用全免,以奖学金的形式倒过来给学生发“工资”,甚至给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等现象均存在于高考复读市场中。这是基础教育在现行阶段并在特定社会大背景中所产生的特定教育现象。

二、指证高考复读现象典型消极效应

第一,高考复读现象的强劲生命力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一方面,大量“高三后”学生走进高考复读群体,不服从高校录取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干扰,甚至浪费高等学校一定数额的招生指标。另一方面,这些高分考生压到下一年,势必增加下一年应届考生的升学压力,造成不公平竞争的同时,又会产生新一批高分复读生,高分复读现象产生恶性循环,严重挤占了公共教育资源。因此,承办复读学校、招收复读学生违背国家普通高中三年制的政策,影响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教育质量,造成高中学制变相延长和基础教育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高考复读现象的火暴造成基础教育改革“先天性缺钙”。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和亲身体验的实践机会,以人为本,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无疑与此背道而驰。高考复读班办学机构进入门槛均比较低,投资和承办者只要找到教室、宿舍,招到学生,几个教师就能把高考复读班办起来。在这样严酷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唯高考是瞻,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思想和办学理念格格不入。题海与模拟、灌输与练习,考试从原本的一种选才方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效”教育教学手段,高考复读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培养成为“考试机器”,此般学习环境很容易成为高分低能者滋生的土壤,把应试教育推向极端,使太多的复读学生身心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复读热潮折射出中学教育在最后阶段的迷失,中学教育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变得浮躁与短视,“拼”升学率成为中学教育的共同角逐目标。因此,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必将扭曲基础教育改革。

第三,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致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于尴尬境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权衡指标为高校能容纳15%到50%的适龄青年。在我国,推行高考扩招政策已有多年历史,自从推行高考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无疑取得了喜人成绩。以高校招生率为参考指标权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雏形已具形成。从高校招生录取比例来看,难以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局面已成为历史,“落榜生”的概念已被模糊和改写。然而,“非本科不读”、“非重点大学不取”、“非‘211工程’院校不上”,甚至于“非北大、清华不入”等等,在“高三后”中学学生群体中,诸如此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高考复读群体的性质变化和数量激增,大量的“录而不读”考生的存在和高分复读现象均折射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一种尴尬。

三、缕析高考复读现象繁荣之背后因素

第一,实行多年的高考录取线不统一的政策,滋生了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现行的高校招生办法是,由于有自己的招生指标,通过规划,确定其在某些省市区的招生数额,在这些省市报考考生中,再通过成绩从上往下录取。所以,北京、上海和其他省市区存在录取线的差异,其他省区市间也同样存在录取线的差异。从历史来看,这种做法在各省市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平衡区域考生以及平衡区域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这一点不容否认。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流动和就业灵活性越来越明显,为地区培养人才的观念越来越弱化,教育公平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不同,再加上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新的“考高”独木桥势必形成。在高校招生录取线的背后,所设定的地区招生指标数额的差异最终能否被取消更能够触动高考复读现象繁荣背后的神经。

第二,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是高考复读现象繁荣背后的最大阴影。“精英教育”何以促成,高等教育大众化何以遭遇尴尬境地,这些与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不无关系。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人才市场经济与高考后高校招生严格的计划经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高校多年的连续扩招,导致目前整个国家大学生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观念由此出现。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产生了“学历主义”的误区,就业的天平严重向知名高校的“贵族文凭”倾斜,而一般高校的“平民文凭”受到歧视。眼下的高分复读现象的火暴,正是这种“文凭势利眼”和人才“高消费”的产物。因此,如何消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市场供求之间的脱钩和合理引导人才消费观等都是解决高考复读问题的关键性环节。

第三,“名校情结”和精英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为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推波助澜。所谓精英教育,其本质是重质量不重数量,以求达到受培训者得到足够的训练而学有所成。精英教育的目标是选拔适合的学生晋升不同的社会阶梯,而选拔的工具便是考试制度。透过层层的考试,结果是汰弱留强,精英得以保存。然而,大学教育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骨子里还是有“精英情结”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下,人们的这种情结必然向“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顶尖化转移。另一方面,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也是“名校情结”和精英教育思想存在的根基。因此,“考高”独木桥使当年高等教育稀缺时代千军万马要挤的那座高考独木桥得以自然延续。高考后复读成为“高三后”学生的无奈选择,高考复读现象的火暴也由此不难解释。能否淡化“名校情节”也是能否让高考复读的繁荣景象发生“和平演变”的关键所在。

第四,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是处于病态的社会职业观所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反映。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教育是社会子系统之一,教育无法游离于整个社会系统之外。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何以成为中国当代高中教育的一个特有现象,有其教育系统的内因,但社会环境因素同样构成高考复读现象繁荣背后的阴影。另一方面,考试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题是人们和整个社会对此听之任之并对之抱有异乎寻常的热情。如何解释高考复读学校里的群体“范进”,这远非仅仅教育系统内部问题那么简单,是一种社会心理问题,是社会职业观不健康状态的反映和社会阶层意识的表征,是社会阶层意识和病态职业观对“一考定终身”考试制度的宣战。

总之,高考复读现象的繁荣是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中逆流而行的教育现象,但复读现象的存在反映的是问题。然而,无论是教育系统内部还是社会给予它的关注却并不多。垂问高考复读走向何方,认为在重视第一学历含金量的社会里,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实体的社会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复读群体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其诞生、发展和消亡必将经历一个被不断洗牌的过程。那么,目前高考复读市场的政策引领空白和规范的缺失以及复读市场如何走向理性就是亟待处理的问题。

标签:;  ;  ;  ;  ;  ;  ;  

对我国高考重复阅读现象“繁荣”的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