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
(成都市天府新区籍田中心卫生院 四川 成都 610222)
【摘要】 目的:分析DR检查技术对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以来收治的46例小儿急性肠梗阻患儿作为临床诊断对象,通过DR检查,分析患儿诊断结果,并同病理诊断结果相对比,观察DR诊断确诊率。结果:现实中,应用腹部DR检查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患儿的肠道梗阻情况,准确界定患儿梗阻病变部位,且诊断结果同临床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确诊率达93.47%。结论:应用DR检查技术实施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临床检查确诊率相应较高,可为急性肠梗阻患儿的预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具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患儿;DR检查技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134-02
小儿急性肠梗阻是儿科临床目前常见的一类急腹症状,具有着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的显著特征。因此,针对急性肠梗阻患儿,尽早给予准确诊断,是强化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的关键[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研究为有效支持急性肠梗阻患儿临床治疗,自2010年10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实施了DR检查,并通过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了DR检查技术应用在小儿急性肠梗阻临床诊断中价值,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6例小儿急性肠梗阻患儿作为临床诊断对象,4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2例,患儿年龄区间为0.4~5岁,平均(2.6±1.3)岁。患儿发病至就诊时间3h~2d,平均(10.2±4.1)h。临床主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反跳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所有患儿预后均经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肠梗阻疾病,其中机械性肠梗阻患儿24例,非机械性肠梗阻患儿22例。
1.2 检查方法
本研究所纳入的46例患儿DR检查,均应用鱼跃DR-200M设备实施,有效探测区域为43×43cm[2]。具体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及体型,选取适宜的摄影体位,全程应用自动曝光模式,依据患儿实际情况作好KV调节[3]。将检查所获取的图像由影像科2名资深医师作分析评价,并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复核,最后将DR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分析DR检查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DR检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所纳入4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经DR检查确诊者43例,相比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临床确诊率高达93.47%,两类检查结果对比,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2 DR检查征象分析
通过对本研究46例患儿DR检查图像分析可知,直立腹部DR平片可以清晰显示肠胀气及梗阻部位、病变性质。图像中可见肠管内气体、液体形成一“液平面”,积气呈半圆形居于液平面之上。液平面可移动,行卧位DR平片即难以观察到液平面,仅能窥见肠道因胀气呈明显扩张状态。小肠高位梗阻患儿能够窥见肠管内存在着环形的阴影,多位于左腹及中腹部位置。小肠低位梗阻患儿则可窥见回肠部胀气情况,但无环形阴影。结肠梗阻患儿可见半月形褶皱状阴影,部分患儿存在回肠胀气,但胀气程度相比结肠较轻。
3.讨论
现实中,小儿急性肠梗阻临床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如不能够给予及时的诊断治疗,将可导致较为严重的疾病后果[4]。从具体病因层面来讲,导致小儿肠梗阻发生的原因相对多元,主要存在机械性及非机械性病因两类,机械性梗阻多由肠管受压、堵塞、肠壁病变引起,而非机械性梗阻则由血管闭塞及神经肌肉紊乱而致,临床治疗也需根据患儿具体病变部位及病情分析作合理选择[5]。合理选取适宜的临床诊断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强化改善患儿预后,现实而必要。
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肠梗阻患儿诊断的方法相对多元,如B超、CT、X线、DR等均为有效的检查技术方法。而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医院开始以DR技术进行替代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因为相比而言,DR技术是一类实时影像数字化技术,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较低的X线剂量,其应用于小儿急性肠梗阻患者范畴,可借助成像迅速、操作便捷等优点,达到图像后处理的同时,减少X线辐射对婴幼儿这类特殊疾患群体的机体损害。尤其是借助直立腹部DR平片检查,可更清晰的显示患儿肠道胀气情况,确定患儿病变部位、分析病灶性质。譬如,不同梗阻部位的DR表现不同,小肠高位梗阻的褶皱形阴影区多位于左腹及中腹部,而小肠低位梗阻多在回肠处存在环形阴影,而结肠梗阻大多是半月形阴影,通过此类成像特征分析,可更进一步辅助疾病确诊,深得临床选择应用。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46例经病理证实的急性肠梗阻患儿,经DR检查确诊者共计44例,临床确诊率达93.47%,由此表明了DR技术对急性肠梗阻患儿临床诊断的适用性,可综合应用于儿科急腹症患儿诊断范畴。
【参考文献】
[1]杨军.小儿急性肠梗阻120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411-412.
[2]曹效红.腹泻患儿腹部DR立位平片肠腔液平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515-516.
[3]梁荣真.CT、DR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4):51-51.
[4]杨艾妮.腹部彩超与DR平片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5,(6):56-57.
[5]代前军,陆玉和,吴云华等.食管裂孔疝 DR 影像诊断特征[J].淮海医药,2014,(5):437-439.
论文作者:石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肠梗阻论文; 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腹部论文; 病理论文; 技术论文; 小肠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