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高考两种语文试卷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语文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高考,原部分使用“大文大理”卷(即政、语、数、外四科加理、化、生或史、地,以下简称“大卷”)的省市,也将汇入“3+2”中来了。高考的外显目标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以便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人材,因此它所需要的新生应该是尺度一致的,作为选拔的形式──高考,就也应该尺度一致。既然一致于“3+2",那么,原实行"大卷"式的省市就要熟悉、了解"3+2”,以便使考前的教学和应试指导逐步适应它。
现在,就1994年“大卷”与“3+2”的语文卷,作一个简要的比较,看看对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应试指导,能否有所启发。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些什么呢?
首先,看试卷的第一印象。
除了试卷的大结构(“大卷”是综合卷,“3+2”是I基础+古文,Ⅱ阅读+写作的分卷式)以外,我们会很快发现,1994年“大卷”总30题,有16题从内容到形式相同于“3+2”,占全卷53%,分量为90分(题量、分量均含作文),是全卷的75%。此外,还有形式与目标相同,只是内容表述的文字不同的题,占有10分以上,就是说,两卷有100分左右的题目相同或“神同形不同”,这个“100分左右”在“大卷”120分满分中占有的比例是可观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1994年高考,“大卷”在有意识地快速靠拢“3+2”,使之有个缓冲过程,以免荡起“冲击波”。从这个格局上说,“大卷”向“3+2”接轨,是“必然”“自然”并且“悠悠然”了。
这是题量格局的形式问题。
我们再看两种卷的份量的差异。
第一,“大卷”满分120分,及格分为72分;“3+2”满分150分,及格分为90分,比“大卷”提高了18分。也即是说,“3+2”考够90分才及格,这个成绩在百分制中只是个60分。别看“3+2”满分是150分,比“大卷”满分高出30分,它的及格分却高出18分。换句话说,“大卷”及格分距满分是48分,“3+2”卷却是60分。从这个分值看,“3+2”的难度要略略高出一些,考生答题的命中率相对“大卷”而言,需要略有提高,才能保证相应的分值。
第二,从小题分看,1994年“大卷”的基础、阅读两大部分共29题,2分的题有21题,3分的5题,4分的2题,5分的1题。如果因答错而失分,设一般水平的考生失去5题左右,还可基本保证30分以上乃至40分左右;作文作三等偏上计分,及格分为30分,也可有35分左右乃至40分光景的成绩,那么全卷可望有及格分72分偏上的成绩乃至80分上下。
而1994年“3+2”卷的第一卷50分、第二卷的阅读部分40分,总为90分,两块小题共30题,3分的题16道,2分的题9道,4分题2道,5分题2道,6分题1道。也设一般水平考生失分约15题;则很可能失去45分以上的分,而难得到45分;作文也作三等偏上计,及格分为36分,设可得40─45分;即使这样算来,只勉强以90分计,甚至难达及格成绩。
诚然,这个估计,出发于一般水平考生的做题情况和一般评卷的尺度与心理因素,只能是个参考性数据,庶可引起对“3+2”的认识与研究,可以比较地看到“3+2”的配分量和考生失分的基本情况,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应试的导向作用。“3+2”的小题配分量尽管高出“大卷”,可能产生失分较重的现象,但只要研究一下“3+2”,化略难为略易并非是很难的事。
总之,“3+2”卷因配分略重而存在错题失分要重的问题,这是它较之“大卷”而表现出来的难度。
第三步,我们再检查一下1994年两种卷中试题的“依托”问题。
1994年“大卷”第一大题10小题,有7道题提供有半语境,第二、三、四题共19小题,全都有语言环境,两下共26题,在29题总数中占90%;“3+2”卷占有同样比例。这个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渐趋稳定的高考语文卷,是要在具体的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去检测考生语文知识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这一事实。不用说,我们从这里可以确认,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应试复习,必须注意加强阅读训练。教语文、学语文轻视读课文的现象,应该尽快纠正。高考语文失分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考生不熟悉或不甚熟悉教材,才在作题时不知道迁移、变通,甚至失去很可惜的纯记忆题的分。
现在想就读课文的事谈点认识。
一般说,轻读现象主要表现于说明文、议论文乃至应用文与知识短文。应当清醒地看到,近年的高考语文卷,何其重视对思维的严密性、语言准确性的考查。1994年“大卷”的3、4、5、6、10、12、15、16、20、21、24等题,“3+2”卷的2、3、4、5、13、14、15、16、17、18、21、24、等题,考查思维严密、语言准确的目标相当明确。而说明文、议论文等文字具有思维严密、语言准确的鲜明特点,是公认而不容忽视的。当然不是说记叙文不具备这些功能,但相对而言,记叙文的思维形式和语言特色都是形象性为主的,对思维严密、语言准确的训练来说,总觉得不完整。
语言高考因为思维不严密、语言不准确的教训是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1994年“大卷”的第21题(即“3+2”第22题)很好说明,不少考生得不到这4分却不知道原因。题目的要求①是“另举一个事例”,他们只顾是“事例”而不注意原句中是人物,而举出不关具体人物的例子,失去分数还以为做对了题被错判了分。要求②是“句式与标有~~的一句相同”,也只顾到句式的大框架至多再顾及句子包括的二重假设关系,至于句中中心内容的四字短语便马马虎虎,有的甚至没有这种造语能力,仍然是稀里糊涂以为对了却失去了分。这道考题很有作为应试作风、应试技巧而加以阐述的价值,其失分原因有作为不求其甚解的读书作风之教训的例子。
读课文不光要研究,而且要能熟记一些内容和句章。从我国古代文学或者是现当代一些令人爱读的文章看来,就文字的优美而言,往往是富有音乐美、节奏美的文字,描写逼真、刻画形象的文字,言简意赅、富于哲理的文字,使文章生色。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角度说,读课文时不宜忽视。多年来的高考语文卷,举凡记忆类题的考查,形式相当丰富,而文句填空题就年年都有。因之,名篇佳句,无论古今中外,都得让学生熟记;老师如能出口背诵,会给学生很好的鼓舞和榜样的力量。
上面是从1994年高考语文的两种卷子外在形式上作比较,下面再认识1994年高考两种卷子重点题型和内容上能得到的启示。
这主要依据于“大卷”的三、四大题和“3+2”的第二卷(不含作文),两卷的这一部分几乎是同卷。
1句群续补。句群续补题,以往几乎年年有,但似乎都没有1994年的妙。以往的这类题多注意在续接句与原句的逻辑、语法、语意的贯通上,1994年的这道题却远不止此。它还①考了对考题的要求与原句内容之间联系的注意力,②考了句型句式,③考了词语能力,包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④其终极目标是考了续补句与原句之间思维的一致性、内容的完整性、语句的关联性,可谓是一功多利。
这种句群续补形式,是片断训练的一种形式,其训练要求高于句子训练,训练容量大于句子训练。我们可否这样说,高考语文卷对语言能力的检测,单复句─句群─写作这个基本的三级形式是比较固定的了,而句群(或片段)这种形式,丰富发展的前景还很广阔,平时训练看来不可废置。
2、要求用阅读材料中的内容或语词回答问题。这类题,1994年的两种卷子,内容和形式都多姿多彩,占有相当比例。例如,“大卷”的第23题(即“3+2”第24题)考短语对内容的指代(以往多考代词),第24题(即“3+2”第25题)则从材料中抽出四个内容重新组句,检测考生对它们与原文原意的出入程度的鉴别能力。第27题(即“3+2”第28题)是比较新的题。这道题有四个限制,一是限了字数,二是限了词语(从题干的表述可见,选用的词语要有针对性),三是要注意所组合的句子本身的严密性,四是所组的句子必须吻合比喻的指义。这道题看起来不太难而作起来却不易。第28、29题(即“3+2”第29、30题)也是看似容易作时难的题。它不像一般的题所问针对性比较明白具体。考生首先必须搞清、吃准问的是什么;对所问如果似懂非懂或没有把握完整所问概念的内涵,是难以作出较完满的回答的。其次,要能比较准确地选用原文的材料和原文词语。一个吃准,一个选准。明显要求考生必须冷静阅读,严密思考。
上面这两类题,可以看成1994年两种卷子的重点题型。语文教学和应试指导要注意引导理清解题思路,认清它到底有哪些限制,才有利于提高应试解题能力(含思维能力、选语能力)。
这两类题可以看到有这些特点:一、题目跨面大了,二、思路要求宽了,三、思维要求严密了,四、语言要求严谨了,已不再停留于狭面窄路,这不能不加以注意。
3.1994年的两种卷子的阅读检测,通过具有较高思想教育意义的材料来统帅考查的内容,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作出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本来,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这些年来,无庸讳言,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有些弱化,而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第一位的是要具有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起来的思想素质,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一营养。我们不能一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就马上迁移为灌输政治理论或者贴政治标签。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现在不妨综合一下1994年两种卷子的这个方面特点,庶可利导于以后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应试指导。
①选用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文,而且测试古文知识的同时,考题也渗透着思想教育。
例如“大卷”选自《唐语林。识鉴》中“裴晋公为相”一节,考生阅读时,将会感受到古之仁人勤政清廉、任人唯贤的好风气,忠诚职守、不循私情的好品德。八道考题就有五道,体现着古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大卷”的第17题,考查知识的同时,也诱导着考生经受了思想教育,其余如15、16、18、等题,都避免了从句译上做文章的做法,从新角度提出了古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自然,我们不是追着试卷跑,以后不要搞句译,相反,这种考查恰恰要以句译为先决条件,它跳过了句译的形式但必须要具备句译的能力。
1994年“3+2”卷古文的选文《宋书.孝义传》中“何子平事母至孝”,和“大卷”的“裴晋公为相”有璧合之美,可以说体现着中华民族人伦的根本美德。为人之道,对事业对国家,要忠诚热爱,对前辈对长者,要尊敬孝顺。全国以“五个‘一’工程”为先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具体实质性内容主要就在这些方面。不敬重事业,恪守职守,怎能有具体的爱国行动?不敬老,不孝亲,怎能有爱国热情?
这则材料也是八道考题,除与“裴晋公为相”相似的题外,其18、19两题,也是避开了一般句译形式的考法。这些形式,给高中古文教学从教材探讨、教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②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学欣赏的文艺审美教育。这一点,最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都有不同比重的题量,1994年卷则体现了要求加强的势头。
以1994年“大卷”为例,撇开散见于其他题审美性内容,仅以《中国诗与中国画》的4道题,在70分的基础知识题与阅读题中就有14分,占20%;而1994年“3+2”卷中是18分,比例相同。以往的这类题多侧重于形象性、感性的认识和理解,而1994年的这个题,却是偏于理论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些联系中可以看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学欣赏,不但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也不宜是泛泛而谈的东西,应该给予足够的位置。
③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负有提高语文水平与能力的任务,负有思想的美学的教育任务,也负有帮助学生养成有严谨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任务。
严谨的科学态度就是严谨的人生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就是严谨的思想作风,这都归属思想道德这个范畴。这一指导思想同样体现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中。1994年“大卷”和“3+2”卷关于四角龙化石一则阅读材料,和以往同类阅读材料相近,要求仔细阅读,注意比较分析,它的四道检测题就体现着要求有比较细密的读题和作答的态度。
这类题的好处还有,不断提醒学生学语文,必须注意扩大阅读面,在信息、电子时代,必须注意吸收自然科学的、临界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并且从中提高自己语言的、思维的能力,提高信息的输入、调出、传递、转换等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比较全面的知识与能力的人材。
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缺乏阅读这类文章的兴趣。虽然读记叙文同样要求注意首尾呼应、语段关联等阅读常识,但自然科学与临界于自然科学的知识文章或科技性说明文,其知识间、概念间的呼应与联系尤其紧密。高考失分撇开记忆、理解的原因,缺乏严密的思维、严谨的作风,对读题、作题来说,往往是一大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这个问题,不但需要强调严谨治学的重要性,而且可以功利一点地分析这类题,从中吸取一点经验或教训。
从上面粗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理出以下主要方面的结语:
1“3+2”卷由于配分偏重,作题要努力提高命中率,否则,失误多,丢分比例会大。
2.1994年两卷子有三个共同的突出表现,那就是突出了语段训练的重要性,突出了阅读过程中提炼、归纳的要求,突出了思想素质的培养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句群的、语段的多种形式,拓展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的概念,并且要看到,拓宽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的概念,语文教学将会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