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爱国主义研究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座谈会”发言摘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座谈会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理论论文,爱国主义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为推动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本刊编辑部与历史所联合发起召开了“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座谈会”。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登如下。
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如同春雨育春苗,非常及时,十分必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是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
自《诗经》以来,无数文学作品描写并赞美了我国的山川景物、花草鱼虫。文学作品中的锦绣江山,增强了千百万读者对祖国的热爱。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刘鹗《老残游记》中的黄河结冰的描写,就都是对国人进行热爱祖国江山的教育的名篇。
几千年来,我国出现了难以数计的历史名人和爱国将相。他们的言行业迹,使我们为祖国曾经产生过这么多历史伟人而倍感自豪。这在小说里也有艺术的反映。如写孔子的《孔圣宗师出身全传》、写于谦的《于少保萃忠全传》。写戚继光的《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等等,都是对国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时的好教材。
提倡爱国主义必须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又是具体的、形象的、动人的。光是《三国演义》就描写并称颂了我国优秀的军事文化、谋略文化、运筹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人才文化。日本人以之应用于公业管理,运筹决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都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拿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能振奋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
每当我国处于民族存亡继绝之秋,仁人志士、平民百姓,莫不同仇敌忾,奋起抵抗外族入侵。这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有生动、突出的表现。鸦片战争后反映抗英斗争的诗歌和小说,八年抗战中描写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气壮山河的《吕梁英雄传》等优秀作品,增强了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祖国更加可爱,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能激励和鼓舞人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以这样说,文学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形象、最生动、最有效的取之不尽的资源所在。
自然,在近八年中,也有些文学作品把中国描绘得丑恶不堪,甚至把改革开放的中国说成是世界的“废都”。这种反爱国主义倾向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在大中小学教科书中增加表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比重;二是舆论和大众传播工具要鼓吹倡导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三是明确宣扬爱国主义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鼓励、支持作家创作表现爱国主义的作品;四是在文学评奖中对提倡爱国主义的作品实行倾斜;五是对崇洋媚外的恶劣倾向开展严肃的批评,把我们国家和各方面的美好事物通过爱国主义主题向四面八方幅射,以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鼓舞人、教育人。
重视爱国主义的理论研究
在当前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活动中,加强爱国主义理论问题的探讨亟为必要。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
一、关于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继承性问题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史可法该不该树塑像,顾炎武的忠君爱国思想是不是奴才思想?这些都曾经是史学界争议的热点。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纷争,不过是国内事务,不必称谁是英雄。笔者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都相继建立过拥有土地、人口的主权国家。在几国并存的条件下,有明确的疆界。当一旦某一政权的统治者用暴力手段,越过疆界线,向另一政权发动进攻,掠夺土地、人口,就激起被掠夺被压迫一方的反抗斗争。这就存在着内外、是非、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面对金兵铁骑南下,俘徽、钦二宗,岳飞奋起反抗,为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而斗争;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被俘,坚贞不屈,写下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史可法在清兵压境的危难时刻,坚守孤城,与扬州城共存亡。在他们身上闪烁出正气,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这不仅是汉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代相继的一块瑰宝。
二、关于爱国主义的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
有一种意见认为,祖国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大家爱的既然是同一个国,还有什么阶级性可言。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爱国主义内涵极为广泛,涵盖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因而在爱国的问题上有广泛的结合点,如果人们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文化传统的爱,即在自然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共识,如果联系到对现实的政治制度的爱还是不爱,这便是阶级性问题。在历史上不存在超阶级的爱国主义。似乎令人朴朔迷离的是:当某一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其组织领导者是以全民族利益的保卫者的姿态出现的,“爱国主义”还有什么阶级性呢?但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考察参加者的各自阶级地位不同,其政治态度的差异不难看出的。从中国近代史看,1906-1907年,革命派和保皇派在“爱国”的问题上有一场大论战,保皇派认为“爱国”就不应该革命,否则会引起列强干涉,招致瓜分;革命派认为:只有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方能避免列强瓜分,才叫真正的爱国。在爱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两个阶级分歧是清楚的。又如抗日,如果说这是全民族的共识和一致行动的话,那么在抗日胜利后建立人民共和国还是资产阶级专政,又暴露出阶级分野。再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共产党宣言》中,有“工人没有祖国”的著名论断,这决不是说工人不要祖国,甚至可以出卖祖国,而是针对国际资产阶级利用“保卫祖国”的言词欺骗工人阶级,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要求身处被侵略国家的工人阶级,应当为推翻民族压迫而斗争;身处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工人阶级,则应当枪口朝内,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与被压迫民族站在一起,争取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治统治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爱国”的问题上,简直是南辕北辙!所以列宁说:“关于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原理不可能在一切条件下都同样适用的。”
三、关于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问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必然表现为为祖国尊严、独立、统一、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主义是炎黄子孙奋起抗击外来入侵之敌和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一面光辉旗帜,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为爱国主义指明了一条历史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又是引导爱国主义沿着正确目标向前发展的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使朴素感情升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是爱国。当然,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要求,邓小平同志精辟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7页)
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美好、崇高、神圣的字眼,为古今中外一切国家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公民所认同和推崇。它在我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爱国主义是什么?这几乎是一个十分简单而极为明确的问题——就是爱祖国嘛。可是爱国主义到目前为止,似乎还不曾有人为它作出过科学的定义。人们一般引用列宁论述俄国小资产阶级的一句话:“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后来发现这一中文翻译不准确,新版(《列宁全集》作了订正,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87页)增加了“彼此隔离”的重要涵义。毛泽东则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508页)还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等等。
由于这一问题十分重要,本人近年来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爱国”作为“主义”,也就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应有它特定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国家所有公民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感情世界之中。它产生于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利益、共同文化传统。它的初级形式是乡土观念、乡土深情。爱国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乡土观念、乡土深情的放大和升华。在感情上表现为热爱、依恋、亲近、自豪、美好等情愫。它是独立存在于公民心中,不依附其他任何客观条件。这是爱国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民族国家发展的进程之中。对每个爱国公民来说不管他是任何阶级,爱国感情只有强弱、深浅、自觉与不自觉之分,无本质差异之别。
其次:爱国主义是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它是爱国的心理感情、理性外化而形成的伦理原则,行为规范。它已不象心理情感那样神秘、深藏不露、不可捉摸,而成为具体明确必须遵循的信条、行动的指南。这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不背叛祖国,不损害民族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保持应有的民族气节;二是当祖国受到外敌入侵、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勇于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三是渴望祖国的繁荣昌盛,并积极为此奋斗献身直到牺牲。以上三点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爱国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团体以至每一个爱国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不是爱国,这三条就是标准、就是试金石。
再次,爱国主义作为一个系统,它不仅包括心理感情、伦理原则,更重要的还是体现情感、伦理原则的社会实践行为。这种实践行为归根结蒂要落实到每个阶级、政党、公民的行动之中。并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思潮、形成运动。在阶级社会中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受立场观念、文化教养、理性分析、价值观念的影响,对爱国主义三条标准的认同实践难免会表现出程度形式上的差别。特别是为追求祖国的繁荣昌盛,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路线会表现强烈的政治色采和阶级烙印。但这种强烈的政治色采和阶级烙印,必须维护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符合爱国主义的三条标准才能称为爱国主义的。否则即不是爱国主义或者是伪爱国主义。因此在爱国主义问题上,任何正直的爱国的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路线,不可能只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而不代表全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求中国统一正是从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而不是只顾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私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爱国主义已经超出本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受到所有不同阶级政党的真正爱国的炎黄子孙的认同、欢迎和支持。所以任何坚持爱国主义的阶级政党在同一国家同一时代所坚持的爱国主义不可能只代表本阶级利益而又符合爱国主义三原则,同时本质上又是互相对立的爱国主义内容。历史是找不到这样的先例,现实中也不存在。
所以本人认为爱国主义是超阶级、超政治的。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本质上是没有阶级性的。否则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怎么能成为团结全民族国家人民的旗帜,精神力量的源泉呢?怎么能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呢?
中国近现代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国自1840年以后百年来的历史,饱含屈辱、抗争和创业的曲折经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屈辱的历史,激励人民奋发图强。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国家的贫穷、落后,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帝国主义侵略之苦,外国军队一次次攻入中国国土,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淫、掠,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两度发动侵华战争,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使30万以上的南京军民惨遭杀害。屈辱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宣传这段历史,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使屈辱的时代永远结束,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抗争的历史,显示民族不屈精神。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列强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从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到抗日战争中张自忠为国捐躯,无不体现了中国民族酷爱自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即使是在血腥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面对着敌人的机枪、刺刀,还多次出现了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奋勇抢夺敌人武器的可歌可泣的行动。这种坚决维护祖国的独立、自由,与外国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灵魂,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高度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创业的历史,记载国家前进步伐。中国近现代的工程与事业,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100多年来,张謇、无锡荣家等民族工商业者及一批华侨实业家,在充满内忧外患的困难条件下,凭借满腔的爱国热忱,借助西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奠定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蔡元培、丁文江、竺可桢等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为我国近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劳动。它呼唤着全国人民和所有的炎黄子孙,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祖国的繁荣和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中国历史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倡热爱祖国,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于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邓小平同志指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激发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高尚的思想情操,以及在抵抗外来侵略斗争中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建设祖国,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践中建树的无数丰碑,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运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业绩对青年和广大人民进行教育,不断引入“源头活水来”,可以鼓舞坚定广大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更加自觉地维护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以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图强奋争,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我国的财富进行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整个神州呈现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列强残酷压榨、掠夺所造成的无数血泪斑斑的悲惨事实,落后挨打的沉痛教训,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所以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不无关系。居安思危,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国家就会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增强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中国领土的完整不能分割,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中华民族共同恪守的准则,是整个民族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是,“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过去饱经忧患的历史,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有些年纪大的人也渐渐淡忘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任务,必须向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加强国情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其素材非常广泛,内容无比丰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进行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等等。我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共党史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既是一个道德规范,又是一个政治原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不畏艰难和险阻,辛勤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当发生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时,则表现为坚定不移地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在外敌入侵时,则表现为团结对外,奋起抵抗,直到彻底战胜侵略者,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中国近代,面临列强瓜分,亡国灭种之危险,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个时期涌现了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等爱国先驱。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未能解决“救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最忠诚、最杰出的爱国政治集团——登上政治舞台以后,才领导人民大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振兴中华才有了真正的希望。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最好的继承人和发扬光大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一切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懂得,在当代,祖国的命运和光明前途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因此热爱祖国与拥护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体现了祖国利益,同时又反映了历史发展方向。爱社会主义祖国已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只有充分应用这个教材,长期不懈地进行宣传教育,才能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
华侨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
学习、宣传华侨的爱国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侨胞数千万,足迹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海外华侨既为各侨居国的开发与繁荣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华崛起,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部华侨史既是血泪斑斑的苦难史,也是一部生动的爱国史。
华侨素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大地是养育华侨的摇篮,侨胞的爱国精神,来自祖国的民族精神,而异国的民族压迫和苦难生活把华侨的爱国精神磨炼得更加坚强。一个多世纪以来,华侨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其支持祖国革命和建设的民族精神经久不衰,始终如一。辛亥革命时期,1894年在檀香山以孙中山为首的20多名华侨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十多次武装起义,非但起义骨干来自华侨,而且经费也几乎全由华侨资助。据不完全统计,辛亥期间,海外侨胞的各种捐款有七、八百万元。仅“辛亥一岁中,南洋华侨所输革命之资,可五、六百万元”。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全力以赴,支援祖国。为抗日救国,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各地华侨在新加坡组织成立了南侨总会。它对祖国抗战胜利曾作出了特殊贡献。据统计,抗战八年华侨捐款共达113亿元。侨汇95亿元以上,购买救国公债11亿元,援助汽车、医疗器材等物资数万计。名扬海内外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除捐巨款外,先后认购救国公债300万元,是华侨认购救国公债最多的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积极热情支持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踊跃回国投资兴建企业,纷纷捐款赈灾和兴办各种文教、福利事业。据1959年的统计,仅广东、福建两省,由华侨支持兴办的大、中、小学就有二千多所。更加可贵的是许多海外侨胞一腔热血,远涉重洋,回国与祖国人民一起投身现代化建设并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都充分表达了广大华侨的念乡之情,爱国之心。
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其最基本的特点是,广大华侨把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带到世界各地,并与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相结合,把爱中华的民族精神和发展繁荣所在国的经济文化事业相联系起来。他们既保持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成果,为推进人类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功绩。这种爱国主义,随着华侨华人经济和社团国际化倾向的不断发展,加之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在海外将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谈谈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从当前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条件着眼,爱国主义教育尤有其现实必要性。下面兹从六个方面试加说明。
其一,爱国主义是个历史概念,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是不同的。当民族矛盾激化并成为主要矛盾时,爱国意识会空前高涨,反之,若国内经济建设成为主要矛盾时,人们的注意力则会转移,爱国意识则会有相对弱化之势。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改革开放,我们的环境是和平的。故而在此情况下,爱国意识的自发高涨失去了其适宜的历史条件,故有必要努力、着意激发爱国情感。
其二,市场经济注重利益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的行为激励机制已由过去的道德诱发与行政指令一变而为经济利益,对经济效益的关注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在此过度的经济利益关注中,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将不能不受到冲击。
其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个体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等等,都使自我个性意识空前活跃,人们愈来愈多地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个人主义的滋长,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妨害集体主义,影响人们追求国家的利益,关心国家的命运。
其四,由计划到市场的转换,使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再完全由国家控制,人们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从市场获得资源和生存发展的机会。这样,就削弱了人们对国家的依赖,相反还会产生一种疏远感,由此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则会淡化。换句话说,国家的号召力与民族的凝聚力则会衰弱。
其五,随着国门的打开,国际交往的频繁,国籍的变动更趋平常。国籍经常变动的本身,客观上损害了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的培养,也势必影响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与依赖。
其六,在改革开放中,国人接触到了先进的外国文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使国人深为感慨: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反差,使国人深感必须奋起直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另一方面,面对落后的现实,也不可否认有一部份人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都丧失了信心。这在消费市场中的“洋货心理”以及广告行业中的“崇洋”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着实起到了鼓舞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利益格局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出现了深刻的嬗移,爱国意识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故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有其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研究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
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革命导师列宁也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于亚洲东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她智慧、勤奋,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我国五千年的开化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典籍为世界历史之最。特别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他们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推动着历史的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但是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来解除这种压迫,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特别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是可歌可泣、前赴后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如今,中华民族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意气风发地进行新的长征。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上述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比世界上一些其他民族,他们有的虽然也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后来在外力的打击下,消亡下去了;有的虽然也历史悠久,但至今仍未新生,发展极其缓慢;有的虽然现今辉煌,但是历史的渊源流长、历史内容的丰富多彩,远远不能与我中华民族相较长。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她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这种精神,我们就能最终完成国家的统一,就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研究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激励人民从自己民族历史的发展中汲取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因此,弘扬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我们史学研究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
要在史学研究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就要着重研究:(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二)研究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三)研究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要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与论述;(四)研究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英勇奋斗的精神和业绩;(五)特别要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建立新中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辉煌业绩;(六)研究我们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典籍,加以批判地总结,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共产党与爱国主义
在中国现代史上,积极倡导和奋力实行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所以成立,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道路。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统一战线,领导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为的是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之后又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而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至今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其目的仍在求中国人民之民主幸福,中华民族之繁荣昌盛。要说爱国主义,这就是最大的、最高的爱国主义。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依靠党和人民,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贫弱、屈辱的历史,从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压力,他毫不畏惧,昂然挺立,为中华民族争得自主和尊严。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产党员要做爱国主义模范,同时也应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统一起来。他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者在日本打进中国的危急关头,还提出什么“武装保卫苏联”的错误口号;反对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屈从于别的什么国家等等。而今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理论。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核心,就是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兴盛。这是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爱国主义的生动、具体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它对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粉碎某些国家对中国不怀好意的企图,有着第一等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几十年奋斗史中,有许多伟大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方志敏,为革命事业虽经手钱款百万,可是敌人却从他身上搜不出一个铜板,一部《可爱的中国》,至今读来仍催人泪下,使人奋起。杨靖宇,为了抗击蹂躏祖国山河的日本侵略者英勇牺牲,敌人剖开他的胃,看到的只是树叶、草根。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而拼命奋争,等等。这些光照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应当大大地予以发扬。我们应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发布的东风,建立起全体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阵线,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标签: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