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与浪漫主义绘画

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与浪漫主义绘画

化铉[1]2002年在《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与浪漫主义绘画》文中指出发生在欧洲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运动是一股势力强大且影响广泛的思想潮流。它涵盖了哲学、宗教、文艺、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浪漫主义运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文化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发轫于德国,费希特、谢林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础。德国浪漫主义文艺因而表现出浓厚的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在英国,浪漫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督教新教精神在北方的影响,其文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和自我启示的功能。在法国,浪漫主义和启蒙思想相结合,成为政治斗争的产物。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形态,用来和代表封建王权审美趣味的旧文艺针锋相对。另外,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观而空泛的政治理想,也对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浪漫主义绘画是浪漫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在德、英、法各个国家所表现出的特征各不相同。浪漫主义绘画在德国主要表现在风景画上,其代表画家是深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影响的风景画大师弗里德里希;在英国,浪漫主义绘画表现在宗教画和风景画上,基督徒布莱克和新型风景画家透纳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则集中体现在历史画和风俗画上,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画家籍里柯和德拉克罗瓦是他们的代表性人物。 在本文中,笔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维,对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的美学思想和绘画形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希望广大读者通过对浪漫主义文艺在精神和形式两个层面上的把握,进一步加深对欧洲美术史的了解和认识。

麦琼[2]2005年在《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特征(下)》文中研究表明二、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与浪漫主义艺术的纷呈复杂一样,作为影响着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繁荣的美学也呈现出多元性。如果说古典的美体现为一种倾向于理性的观念和道德戒律,可以用崇高、和谐、平衡、典雅、隽永来概括的话, 那么浪漫的美几乎使人不知所措。有人如此概括,似乎无所不包:“浪漫的美可以说就是一种具有强烈感

闵雅赳[3]2016年在《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法国是影像先锋者的国度,法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的艺术创作理念与浪漫主义的特征有很大的契合之处,强调对人性、心灵及人文精神的探索,擅长于吸纳世界各国、各地区优秀的艺术文化资源,有效的糅合不同强烈的思想内核并外化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动画角色形象,赋予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论文从具有显着浪漫主义特征的法国动画入手,结合浪漫主义艺术理论,对其角色造型以个案分析与综合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归纳法、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考察方法以及历史性研究法。探讨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艺术的追求方式,揭示动画角色造型与艺术文化的关系,助力我国动画的未来发展和定位。首先,从创作手法、外形塑造、色彩表现以及动态表现这四个方面,分析从法国动画诞生到21世纪初,具有显着浪漫主义特征的法国动画的案例特点。在此基础上发现法国动画角色创作对本民族艺术风格的坚守与创新,即以创作艺术性动画为目的,精良的生产为前,开放性题材和风格艺术化为策略。其次,以前文研究为基础,分析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法国动画的创作理念、动画角色艺术文化符号及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本体特性相关的理论对法国动画角色创作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以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创作理念构建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基本框架,以动画角色造型本体特性与动画角色符号语言完善动画角色造型的形式表达与意义传达。最后,从“具有浪漫主义的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这个动画有关的文化现象中发掘其艺术价值:动画角色造型的生成超越了现实逻辑、承载了国际文化;法国动画独具匠心的角色造型风格与其坚持的艺术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动画未来的发展与定位是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世界语言、构建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创作理念。在尊重本土文化、异国文化的前下,加强对角色造型形象特征、角色情感表达、角色主题表现的追求,将促进我国动画文化的脉动。以民族性的创作理念为内核,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本体特性降解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创作形式中一些排斥性的、不兼容的限制,将构建融合全球艺术文化共享的形态。

祁红媛[4]2014年在《1750-1900年间德国古堡室内装饰的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城堡发展史,很多着名的罗马风和哥特风城堡都在德国境内。德国古堡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伴随着德国的发展而发展,它是记载德国历史的一种重要媒介,是理解德国历史的一把钥匙。古堡室内装饰的成因受德国各个时代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1750-1900年间属于古典复兴时期,史称这段时期的建筑为古典复兴建筑。首先,本文借助历史顺序法分析了德国1750-1900年间受古典复兴思潮影响下古堡及其室内装饰风格的概况,并运用图像学方法对古堡实例和其室内装饰艺术进行分析,从审美倾向方面阐述它们的差异。其次,以典型的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新天鹅堡室内装饰为研究重点,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室内空间的格局、界面的造型与装饰,以及部件、家具、表皮的装饰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新、旧天鹅堡的室内装饰要素进行对比,总结出新天鹅堡室内装饰的特色与价值。最后,通过对新天鹅堡室内装饰的研究可以看出德国当时流行的建筑文化思潮对古堡及其室内装饰的影响较大,且室内装饰的审美取向与社会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的关系密切。总之,1750-1900年间的德国古堡室内装饰艺术是理性与浪漫思潮共同交织下的产物,其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深深地影响着德国后期建筑室内装饰的发展,并且对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凌宪初[5]2003年在《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哲学美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有鲜明的哲学美学基础,其产生、演变深刻地体现了音乐艺术对社会生 活的反映,也是对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哲学、美学的回应。

王杨[6]2008年在《柏辽兹与李斯特标题音乐观念比较研究与思考》文中认为标题音乐是西方音乐历史中一直连绵延续发展的音乐形式之一,西方音乐艺术传统在这种音乐形式中有着极为明确的体现,然而标题音乐的发展也给音乐史、音乐美学带来了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标题音乐做一个更加全面和严格的界定、回顾,在此基础上来探讨浪漫主义时期两位标题音乐大师柏辽兹与李斯特的标题音乐观念与创作特色。柏辽兹与李斯特同为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在标题音乐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二人的标题音乐创作理念却不尽相同,他们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标题音乐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梳理二人的所有标题音乐题作品从中归纳特点,并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音乐本体,考察其创作观念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阐述创作观念是如何转化到具体的音乐作品中的。通过对于二人观念相同、不同点的比较和原因剖析,使读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标题音乐观念有一客观的认识,以此来反观标题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二者的标题音乐创作观念的比较差异引发出音乐表现的本体性含义,引发对于标题音乐的特色及价值的再认识。本文首先回顾了标题音乐的发展历史,通过追溯其发展历程,力图综合前人的观点,对于标题音乐这一音乐形式有一明确、严格的界定,然后重点分析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与李斯特二人的标题音乐观念特点,并分别列举分析代表二人标题音乐创作特色的作品《幻想交响曲》和《塔索》重点分析,且结合音乐本体,主要分析二人的标题音乐观念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接下来对二人的创作进行比较,笔者着重综合运用历史学、美学、比教学、音乐社会学、作品分析学、个案研究与全景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文化、时代、环境、个人经历,以及音乐观念在创作中的实践等方面出发分析形成二者创作观念差异的原因,最后对以二者为代表的不同的标题音乐创作观念作出评价,并结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引发对音乐的本体性表现含义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音乐中渗透入文字性因素是音乐发展的可行性趋势之一。

陈树千[7]2010年在《中世纪神秘主义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秘主义是一种诗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宇宙以及人类自身本质的诗性概括。本论文以“神秘主义”为逻辑起点,由神秘主义的核心观念“神秘合一”说开去,论说合一体验的诗学气质,强调情感与爱的重要地位,细述神秘主义道说合一的方式,进而系统地阐发神秘主义这一充满灵性与诗性的思想体系的内在特质、诗学表征以及研究中世纪神秘主义诗学的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为叁部分:第一章立足于神秘体验,结合古希腊罗马以及近现代的体验美学,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述了神秘体验所具有的诗性特质,即神秘体验中的主体自我倾空、体验的静观方式以及体验的迷狂状态。第二章立足于情感,通过与柏拉图爱观的对比分析,详细地阐释了神秘主义的圣爱概念,特别是圣爱的给予性,自我主动给予的舍己之爱成为中世纪及其后的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的主题。本章系统地论述了中世纪神秘主义圣爱观的诗学意义及其与欧洲浪漫主义的承继关系。第叁章立足于言说方式,系统阐述了中世纪神秘主义象征观对古希腊象征观的扬弃以及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本章细致地讨论了神秘主义对“光”的发展及应用以及对象征的二律背反功能的解读。本文力图通过对中世纪神秘主义的诗性研究,旨在为诗学开启一道神性的大门,以期对当今文明诗性匾乏的现状有所裨益。

王文霞[8]2010年在《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必然性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纷纷扰扰、瞬息万变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场轰轰烈烈的艺术革命将人类文明的视野拉到了所谓“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语境中。在其中,我们有太多看不懂也弄不明的东西。而今天,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看台上回顾过去了的一百年的时间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历史的车轮在碾过的岁月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条痕迹就是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风格到现代风格的发展历程。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到现代风格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了许许多多音乐家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才演变为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形态。历史背景、哲学和美学思潮、音乐家自身的美学观以及科技进步都对音乐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形式逐渐瓦解并在其中孕育了新的现代音乐结构的萌芽。由人文主义思潮所引导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二十世纪发展为一种自由表达、抛弃规律与法则、反叛传统的现代精神。这种现代精神就是人类对自由不断追求的结果,也是浪漫主义精神延续和深化的产物。所以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是必然的。除去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叁个章节,重点在第二章。文章第一章是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总体的概括和论述;在第二章中,笔者对两种音乐风格转变的过程进行叁个方面的探讨,这叁个方面分别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音乐家创作视角的发展历程、音乐技法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间的传承与变异。在第叁章中。笔者分析了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原因,并在结语中做出了自己的结论和判断。笔者认为: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音乐艺术也同样如此。我们要将西方音乐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间的这场大变革纳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的视野中去认识它和分析它。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风格转变中出现的新音响、新现象和新元素。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二十一世纪的西方音乐创作与研究。

赵怀俊[9]2006年在《走向神坛之路》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斐洛与普罗提诺的神性与人性文论,以及西方文论从古希腊人性至中世纪神性的学理转向,以期对国内学界就此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作一补充。全文包括九个部分。导论界定了“人性”和“神性”,介绍了课题学术史、论文创新之处及撰写计划。第一章阐述了古希腊文论的人性与神性。第二章阐明了西方文论转向的独特背景和路径。第叁章探讨了斐洛和普罗提诺的神性思想及其对他们文论的影响和渗透。第四章阐述了斐洛和普罗提诺的神性和人性文艺本质论。斐洛的神性文艺本质论体现为:上帝是文艺的造就者,彼岸艺术是此岸艺术的来源,彼岸艺术优于此岸艺术,艺术宾服于哲学;普罗提诺的神性文艺本质论主要有:善(Good)的艺术性,理智的艺术性,灵魂的艺术性,此岸艺术源于彼岸艺术。第五章论述了斐洛和普罗提诺的神性和人性文艺创作论。斐洛的神性文艺创作论主要体现为:上帝作为艺术家创造了世界;普罗提诺的神性文艺创作论主要有:理智作为制造者和工匠,与灵魂一起造就艺术作品,艺术依据形式制造美的作品。第六章阐述了斐洛和普罗提诺的神性和人性文艺鉴赏与功用论。他们的神性文艺鉴赏论体现为,由眼前事物推知上帝,赞赏、神往其作者上帝的匠心独运。斐洛的神性文艺功用论是,文艺均应无条件地赞颂上帝的神圣、完美,谴责文艺的渎神倾向。第七章探讨了斐洛和普罗提诺的神性和人性美论。斐洛的神性美论主要有:美与上帝密切有关,美在神圣的数字,美在天堂;普罗提诺的神性美论包括:美在彼岸,彼岸美是美之源,观照彼岸美是审美至境。最后揭示了古希腊至中世纪文论由人性到神性的发展脉络,并得出结论,斐洛和普罗提诺的神性文论是对古希腊神性文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古希腊到中世纪文论由人性转向神性的历程中,是重要的步骤和关键的环节。

李卓姝[10]2016年在《四首浪漫主义时期船歌体裁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船歌(Barcarolle),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最开始是船工们在撑船的时候所唱的当地民歌,节拍都是采用6/8、12/8拍子来模拟水的流动,节奏平缓,曲调悠扬。随着音乐的发展和船歌的传播,船歌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出现,从歌剧中的船歌到艺术歌曲中的船歌再到钢琴船歌。打破了它日常的功能,变成了作曲家们表现自我,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精神寄托,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多样、情感内涵丰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音乐体裁。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在这个人才和作品辈出的时期,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船歌。不管篇幅的大小,至今都在广泛流传,是音乐会上炙手可热的曲目。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肖邦《船歌op.60》、李斯特《船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这四首船歌钢琴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浪漫主义时期船歌体裁钢琴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该部分是对于钢琴船歌这一体裁的整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做一个概述和整理。二、对四首船歌的整体分析。该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美学特点几个方面去研究船歌,以便对这四首船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其中的音乐内涵。叁、对四首船歌的演奏分析。笔者把船歌中相应的演奏技巧,分别从分解和弦织体、歌唱性旋律、踏板的使用、装饰音的弹奏以及华彩段的演奏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四、从四首船歌的作品风格、创作手法、艺术特征、情感表达上进行比较,更好的了解这一钢琴体裁作品,对这一体裁作品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便于以后同类型作品更好的理解与诠释。

参考文献:

[1]. 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与浪漫主义绘画[D]. 化铉.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2]. 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特征(下)[J]. 麦琼.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

[3]. 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法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研究[D]. 闵雅赳. 江南大学. 2016

[4]. 1750-1900年间德国古堡室内装饰的特色研究[D]. 祁红媛.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5]. 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哲学美学基础[J]. 凌宪初.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

[6]. 柏辽兹与李斯特标题音乐观念比较研究与思考[D]. 王杨. 西安音乐学院. 2008

[7]. 中世纪神秘主义诗学研究[D]. 陈树千. 黑龙江大学. 2010

[8]. 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必然性及原因分析[D]. 王文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9]. 走向神坛之路[D]. 赵怀俊.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10]. 四首浪漫主义时期船歌体裁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比较[D]. 李卓姝. 四川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论欧洲浪漫主义美学与浪漫主义绘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