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100)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需要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抽取124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术后分别使用0.25%、500ml和0.2%、310ml罗哌卡因进行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术后12、24、36、48小时VAS评分、HR、SBP、DNP指标情况以及运动阻滞情况。结果:观察组除了术后24h~36h镇痛效果低于对照组(p<0.05)外,在术后12h和48h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R、SBP、DNP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各级运动阻滞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采用0.2%罗哌卡因镇痛效果与0.25%罗哌卡因差别不大,镇痛效果确切,且运动阻滞情况较轻、不良反应少是安全的镇痛方案。
【关键词】罗哌卡因;运动阻滞;麻醉;疼痛;镇痛效果;
麻醉是通过药物时患者局部或者全身暂时失去知觉,从而达到手术治疗过程中无痛的效果,麻醉学已经成为了临床医学中的独立学科,是研究麻醉、镇痛、重症等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在临床中,罗哌卡因多应用于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麻醉,其麻醉作用时间长,对患者的心脏与中枢神经的毒性较轻,且对于术后镇痛效果理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需要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抽取124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62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8.5±26.5)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8±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可作对比。
1.2方法
两组术前30min注入0.2%罗哌卡因5ml,确认患者在相应区域出现感觉阻滞后,均采用硬外膜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诱导:丙泊酚1.3mg/kg、罗库溴铵0.9mg/kg、咪达唑仑注0.04mg/kg和舒芬太尼0.002mg/kg、,术中根据患者情况每小时注入0.2%罗哌卡因8ml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min再注入0.2%罗哌卡因5ml。术后两组采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镇痛,对所有患者心率、血压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监测。
对照组术后采用0.25%罗哌卡因500mg与舒芬太尼0.002mg与200ml0.9%的生理盐水配制进行术后镇痛,3ml/h。
观察组术后采用0.2%罗哌卡因310mg与舒芬太尼0.002mg与200ml0.9%的生理盐水配制进行术后镇痛,3ml/h。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根据 VAS视觉模拟评分表对所有患者术后12、24、36、48小时评分进行统计(分数越低疼痛越轻,评分范围:0~10分),观察两组术后HR、SBP、DNP指标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运动阻滞情况比较(级别越高活动能力越低,级别范围:0~3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VAS、HR、SBP、DNP、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x2和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术后VAS评分,观察组除了术后24h~36h镇痛效果低于对照组(p<0.05)外,在术后12h和48h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HR分别为:对照组(68.72±6.95)、观察组(72.11±4.35),t=3.255,p=0.001;SBP分别为:对照组(112.71±9.75)、观察组(119.29±9.71),t=3.765,p=0.000;DBP分别为:对照组(63.92±8.18)、观察组(68.31±8.48),t=2.933,p=0.004;两组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运动阻滞情况对比,3级分别有:对照组3例(4.84%)、观察组0例(0.00%),x2=4.960,p=0.025;2级分别有:对照组8例(12.90%)、观察组2例(3.23%),x2=6.305,p=0.012;1级分别有:对照组15例(24.19%)、观察组5例(8.06%),x2=9.618,p=0.001;0级分别有:对照组36例(58.06%)、观察组55例(88.71%),x2=24.040,p=0.000;两组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2.4两组术后出现恶心的情况分别为:对照组15例(24.19%)、观察组10例(16.13%),头晕分别为:对照组3例(4.84%)、观察组1例(1.61%),尿潴留分别为:对照组5例(8.06%)、观察组1例(1.6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23例(37.10%)、观察组12例(19.35%),x2=7.776,p=0.005;两组比较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罗哌卡因是通过将流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的钠离子阻隔,从而实现对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进行可逆性的阻滞,小剂量使用适用于局限性的非进行性的运动神经阻滞,使患者产生阻滞感觉,大剂量使用可以适用于外科麻醉,有着麻醉和镇痛双重功效,有研究报道,罗哌卡因在动物或人体都有较好的耐受性,大剂量罗哌卡因使用后引起心率失常情况发生率比较低,并且不会增加心肌毒性。罗哌卡因麻醉作用时间较长,具有镇痛效果,在术后仍旧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同时作为术后补充药物能够有效发挥其镇痛作用,虽然其化学结构和布比卡因化学结构相似,但是其麻醉效果却明显比布比卡因要好得多,麻醉作用时间和深度均比较好。由于罗哌卡因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肾功能不全或者有严重肝病者以及心脏传导阻滞者在使用时应当严格控制药量的使用,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舒芬太尼具有较好的亲脂性,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且持续时间可达到芬太尼的2倍,可通过肝脏对药物进行转化和排泄,但是该药会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甚至窒息等不良情况,在使用时需要对呼吸、心血管功能等进行监测。
近年来通过镇痛泵实施硬膜自控或外控麻醉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采用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对患者术后进行镇痛,通过其对患者脊髓内μ阿片受体作用进行阻滞,能够起到强化麻醉药物的镇痛作用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浓度,从而降低麻醉对神经阻滞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两组实施不同浓度和剂量的罗哌卡因联合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为患者术后实施镇痛,结果显示观察组观察组除了术后24h~36h镇痛效果低于对照组外,术后12h以及48h两组镇痛效果差别不明显,而且观察组HR、SBP、DNP等各项指标、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随着罗哌卡因的浓度增加,在术后24~36h镇痛效果也随之增加,但是术后近期和远期镇痛效果差别不大,同时相应的运动阻滞、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选用0.2%罗哌卡因是最适合的浓度。
综上所述,术后采用浓度为0.2%的罗哌卡因,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运动阻滞、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HR、SBP、DNP各项指标均比较理想,是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小娟, 王元祥.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的效果分析[J].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6, 15(12):00044-00044.
[2]杨苏珍.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效果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 6(3):509-510.
[3]王宏, 姜艳芹, 郭培丽,等.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 北方药学, 2017, 14(9):43-43.
[4]姜钦勇. 麻醉和镇痛治疗中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33):4673-4674.
[5]孙洪涛, 栗偲平. 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临床麻醉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1):168-169.
[6]冯涛, 李雪丽, 王昆锋. 罗哌卡因应用在硬膜外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作用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8):2309-2311.
[7]张海萍, 吴蔚芳. 罗哌卡因应用于妇产科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J]. 当代医学, 2016, 22(21):129-130.
论文作者:尧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术后论文; 卡因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两组论文; 情况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