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教学,助力非遗文化校园传承
◆勾玉鸿
(甘肃省永昌县职业中学)
【摘要】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民族文化校园传承更加科学化与实践化,更好地培养非遗文化继承人,以成为当前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研究的重点课题。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在非物质文化节子舞传承中的意义及其有效应用,分析并探索具体实践教学方法,从而为民族文化校园传承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节子舞 传承
一、信息技术教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中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融光、声、像、动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微课等信息技术生动、直观、近距离地学习观看非物质文化节子舞的操作过程和动作标准。信息化技术就相当于一个无形的传承人,它能及时、准确、具体、生动地把抽象复杂的动作和过程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高非遗文化学习效率,满足传承者和学生双方的诉求。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中的具体应用
1.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非遗文化节子舞教学中,由于舞蹈动作比较复杂,阵法变换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学习节子舞时情绪低落,兴趣淡薄,效果不佳。为了进一步提高节子舞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非遗文化节子舞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把节子舞教学内容,制作成集图像、影像、讲解为一体的微视频,可以再现、模拟真实的表演训练场景,教师再通过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节子舞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随地调整视频内容,辅助课堂教授和训练,使学生练习表演都能得心应手。
2.以信息技术为线索,帮助学生强化训练。在非遗文化节子舞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动作和阵法,许多学生在学习节子舞一段时间之后,对动作和阵法已经很熟悉了,但不知道动作和阵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动作难以配合阵法,舞蹈整体显得比较混乱。这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为线索,在传授技艺时,把学节子舞表演的连贯动作和阵法变换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让学生加深印象、温故知新,形成动作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同时,在训练时,教师让学生边看边练,也可以及时纠正动作和阵法的变换问题。
3.以信息技术为导向,辅助学生突破难点。在非遗文化节子舞传授过程中,很多动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教会的,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学生反复练习。但在节子舞实际训练时教师教的特别吃力,学生学的非常费劲,教学训练事倍功半,学生练习错误频频,难以领悟动作要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复杂的动作细化成若干微视频。运用微视频惟妙惟肖的画面、激昂动听的声音并配以细致透彻的讲解来展示动作要领,学生通过重复播放,仔细模仿,了解动作技艺操作流程,以及每个动作的衔接直到脑海中形成一个形象的技能图为止。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微视频播放的动作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最终找出破解动作难点的方法。
[3]Gumperz,J.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59.
本文评价体系的因子及其权重取值是通过专业词汇词频占比计算得出,专业词汇词频的高低影响到指标的权重值,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种方法得出的数据较客观,能够验证以往评价因子取值的正确性,同时,也能发现一些随着时间发展热度逐渐提升的评价因子。
三、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帮助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中的瓶颈问题
1.借用信息技术教学,解决传承人问题。目前的非遗文化节子舞传承人、年纪大,传承方式仍以口传心授、随机随意为主,加之非遗文化节子舞舞蹈内容复杂、学成周期较长,且传承人进校园传承有不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也不愿进校园传承,学校也没有专业的传承教师。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借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录制传承人印象视频、动作要领以及学习心法。教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并建立非遗数据库,再通过教学实践对视频进行进一步加工制作,让视频成为学生学习非遗文化节子舞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效的解决了非遗文化节子舞“活态”传承问题。
2.借用信息技术教学,丰富传承知识库。一直以来,非遗文化节子舞传承是以口传心授、师徒相传为主。这种现象束缚了节子舞的传承和推广。要想更好的传承和推广节子舞,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并丰富其数据知识库。非遗文化节子舞校园传承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丰富多彩。涉及到政治、民族、地理、历史、人文、经济、艺术等各个不同领域,不是单纯的民间舞蹈动作传承。因此要想全面传承非遗文化节子舞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从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挖掘其精髓,搭建其信息传播平台,建立并丰富数据知识库。
总之,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中的有效运用,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艺,也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值得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保护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佐夫.我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大众文艺,2014,(11) :5.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立项号:2018gszyjy-41)《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校园传承》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节子舞论文; 传承论文; 甘肃省永昌县职业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