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聊偶像崇拜论文

和孩子聊聊偶像崇拜论文

家庭教育

和孩子聊聊偶像崇拜

鞠秋红

【关键词】 偶像崇拜;理想自我;亲子关系

在《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4期里,一位读者的来信充满了无奈:10月的一个晚上,他收到了侄女的微信语音,小家伙低声下气地询问他是否可以借几百块钱给她。一时心软,他立刻按要求转了500块钱过去。可事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因为小侄女才上初中,用钱的地方并不多,家境也算殷实,小姑娘急于用钱会去做什么呢?他立刻拨通了侄女的电话,孩子倒是坦诚,说借钱是为了给心中的偶像“打call”。原来,侄女是一位追星族,据侄女说,像她这样没有钱的学生是粉丝圈中最底层的。小姑娘凡事都不肯服输,所以才想花大钱为心目中的偶像“冲销量”,以此在众多的粉丝中胜出。

对一个未曾谋面的人如此无条件地付出,这“无脑”的行为着实让父母难以接受。父母更没有办法理解鹿晗的1314万封“微博情书”、TFBOYS过生日时收到的各种生日应援礼物。老师也无奈地表示:“很多学生做追星任务比完成作业还积极认真,在粉丝圈的组织者面前比对父母老师还听话。”那么,当孩子崇拜偶像时,他们究竟在崇拜什么呢?

第四,海纳天下英才,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能沉得下心、凝得住神、屏得住气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保证合理的利益分配,给予人才价值实现的充分自由。

一、偶像崇拜的原因

1.为了追寻理想中的自我。

从童年步入青少年期,青少年正经历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自身还没能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价值体系。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即对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问题做出圆满的回答,由此懂得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性。

因此,青春期也是一个迷失和寻找的过程。青少年会发现,这些偶像身上所拥有的诸如外貌形象、气质等外露的特征,所具备的人格特质,以及即使是包装出来的某种内在性格、价值观等都超越了父母和同伴,符合自己所期待和认同的理想自我,由此陷入深深的欣赏。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远胜父母,他们可以主导社会风尚,尤其是影响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塑造。建议父母从以下方面做一些调整:

作家赵青杉在《我的妹妹是偶像》里说:“如果说人生是一个糖罐,那么必须承认这个糖罐里大部分糖都是苦涩的。”对于青少年而言,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及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心理困境需要舒缓,偶像崇拜的种种应援行为恰好填补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缺口,他们在其中释放心理能量和解放潜在的欲望。在移情的过程中,既不必为寻找自己而迷惘,也不必为没有自我而空虚,他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失败,保护自尊。

2.为了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

崇拜偶像说到底是为了追一个梦。回想一下自己的年轻时代,是否也会有无法追逐的梦想、曾被压抑的情感、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拼命想逃离的现实?青少年追的是“理想的自我”,如果成人以自己的视角去谈论、诋毁、嘲笑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否定、被伤害,这等同于在否定他们的自我确认能力,必定会激发其内心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会成为悲剧行为的导火索。

3.为了填补现实和理想间的缺口。

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先生曾提出“普赛克式爱”来比喻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行为:“单恋、神秘感、神化偶像、虚幻亲密感”,核心是“对偶像无条件的爱慕、依恋和认同”。只要是心中认定的偶像,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也因此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今年,演员范冰冰因偷税漏税被处以8.84亿的天价罚款,举国哗然,即便如此,还有粉丝辩解“那是她倒霉,杀鸡给猴看而已”,更痴痴地期盼“王者归来”。

2018年11月27日,“2018(第十一届)国际汽车技术年会暨‘汽车技术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上海隆重举行。 2018(第十一届)国际汽车技术年会围绕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和轻量化等行业热点展开,旨在展开专业技术交流,构建前沿技术分享平台,同期举办的“汽车技术创新大奖”颁奖盛典旨在表彰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演讲专家、国内外汽车主机厂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高校研究院代表、协会政府机构代表以及媒体代表与400多位来宾展开了深入的专业技术交流,共同展望未来美好出行。

二、善用孩子偶像崇拜心理

例1.Perfect tanning weather that ensues natural-looking,sun-kissed results.(Clarins tan cream)

1.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选择。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们求助于教堂强大的权威,是为了逃离无力感和孤独感;人们皈依宗教……不是出于信仰,而是为了逃避不可忍受的怀疑;他们做出这种决定,不是出于虔诚,而是为了寻求安全感。”作为个体,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而宗教、团体、偶像无不为这种不安提供了避风港。青少年在寻求同一性的过程中,也会加入各种小圈子。他们利用心目中偶像的某些特质告诉别人“我是怎样的人”,并以此标榜自己,区分群体属性。从众也好,加入某个群体也好,青少年偶像崇拜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慰藉,这也是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附属品。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和孩子一起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明星,了解这些明星的成名经历、为什么会受欢迎等,发现偶像身上闪光的地方。对于儿童来说,怎么喜欢一个人,怎么赞美一个人,怎么判断一个人,也是需要学习的。

2.合理利用偶像的光环效应。

从“心”懂孩子,方能给予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首先运用同理心,也就是以理解、接纳的态度“无条件地尊重”他们,并用青少年能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交朋友,因势利导。当孩子能够把父母当成知心人和同盟军的时候,教育才可能发生。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当他们学会独自行走、发现自己的时候,自然就会抛弃这美丽的幻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引导孩子不是只迷恋偶像外在的光环,而是去寻找和学习偶像内在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每一颗“星”都能激发孩子身上的成就动机,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3.成人世界为孩子树立多元榜样。

青少年偶像崇拜带来的问题,成人世界应负有责任。媒体对于偶像的宣传存在无底线的商业化“炒作”:一夜暴富、虚荣拜金、言而无信、喜怒无常、生活糜烂等影视明星被津津乐道。青少年长年累月面对并崇拜这样的“偶像”,岂有不“走偏”之理?最令人担忧的是,媒体有时甚至会将偶像自杀的事件也渲染到诗意的高度,试想,当青少年遇到冲突、挫折时,是否也会采取类似的消极应对方式。

成人世界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崇拜和模仿的选择,为孩子树立更多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新时代风貌的新型榜样。青少年追星,有时候是因为“无聊”和生活单调,所以,需要为他们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孩子只有接触各种人和事,学会分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懂得:其实,平凡的人也有闪光点,偶像就在我们身边。

快要走出办公室时,杨校长喊住了我。张老师,你是咱们小学的骨干教师,你的师德人品全校公认,我们绝对不相信你会强奸李金枝。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16-0043-03

【作者简介】 鞠秋红,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江苏丹阳,212300)教师,精神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指导和学校心理辅导。

标签:;  ;  ;  ;  

和孩子聊聊偶像崇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