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地位分析的能力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区域论文,竞争论文,理论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二区域间的竞争地位,不仅取决于他们在分工情况下各自生产多少产品,而且取决于各自生产对方产品能力的大小。本文将在第一部分用一个简单的例子简要说明一下论文的大致思想,接着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详细分析二区域间竞争地位的关系问题,并运用本文提出的理论指出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
一、一个简单的例子
从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假设在某一个地方有且只有甲和乙两个人,果实和肉是二者生活所必需的食物,他们通过采摘和打猎获得。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们这里假设时间是他们的限制性的资源,且二者每天只能从事一样活动,即如果去打猎了,那这一天就没有时间再去采摘果实。我们还假定每公斤果实给他们带来的效用等同于每公斤猎物给他们带来的效用,且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问题。假设甲打到一公斤的猎物需要花一天的时间,而如果采摘果实,他则两天才可以采摘到一公斤果实,即如果某一天不去打猎而是去采摘果实,在这一天里他可以得到一斤果实。而乙平均要花5天才能打到一公斤的猎物,但是她采摘一公斤的果实却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可以看出,不通过交换,而只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所需食物,对于甲,猎物和果实二者之间的替换比率是2:1,即每减少两天打猎的时间,用这两天时间去采摘果实可以多获得一公斤的果实。对于乙,猎物和果实二者之间的替换比率是1:5,即每减少一公斤猎物的产量,可以多获得5公斤的果实。
假设二者都去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即甲打猎,乙采摘果实,然后二者通过交换获得需要的食物。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比率进行交换呢?
假定不存在交易成本。首先分析甲,甲肯定不会同意用超过2公斤以上的猎物去和乙换一公斤果实,因为如果大于这个比率,他将少捕一些猎,然后用省下来的时间自己采摘果实。对于乙来说,她同样也肯定不会拿超过5公斤的果实与甲换一公斤的猎物,因为她可以放弃5公斤果实的产量,自己生产去捕猎得到一公斤的猎物。反过来也即是说甲用猎物与乙交换果实的比率必须大于等于1/5。因此交换比率在区间[1/5,2]内。
在满足约束条件的范围内,二者会以什么样的比率交换呢?最终的交换比率取决于他们的谈判能力等,它将是约束条件集合内的一个值,但这个值最终处于集合内的哪一点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这里为了分析上的简单,假定二者的谈判能力等均相同,二者从一次交换中所获得的相比于自己生产的“好处”是相同的,即相比于自己生产交换后所得的猎物和果实的组合,由交换来获得这种组合得到的相对意义上资源的“增加”是相同的。这种增加是相对意义上的,即资源本身并没有增加,但是如果不通交换而是自己生产交换后所得的食物数量组合,却必须增加这么多资源(这里是时间)才能够获得。
假定甲拿一公斤猎物与乙交换x公斤果实,在这次交换中,甲失去一公斤猎物,因为甲捕猎到一公斤猎物平均需要一天的时间,因此损失的资源(时间)为一天;同时得到了x公斤果实,因为甲采摘到一公斤果实平均需要2天,所以获得的资源的增加为2x,因此,通过这次交换,甲获得的资源的“增加”为-1+2x。
对于乙在这次交换中,她失去了x公斤果实,因为她采摘一公斤果实需要一天,所以损失资源-x,同时通过这次交换,她得到了一公斤猎物,因为他捕到一公斤猎物需要5天,因此她得到的资源的增加为5天。-x+5为乙在这次交换中获得的资源总增加额。根据假定,二者从一次交换中所获得的资源上的“增加”是相同的,所以
-1+2x=-x+5
解得x=2。
即最终将以一公斤猎物换两公斤果实的比率交换。甲如果不通过与乙交换获得果实,而是自己采摘的话,他减少一公斤猎物的产量只能获得0.5公斤果实的增加。同样,乙不通过交换而自己去捕猎的话,那她减少两公斤果实所节约的时间只能捕猎到2/5公斤的猎物,而乙通过交换可以用两公斤果实与甲交换得到一公斤猎物。
分工协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提高,这可能让我们忘记再去过问谁的生活水平更高一点的问题。考虑一个时间段,比如10天,我们可以看出,通过10天的劳动,甲获得了10公斤猎物,乙获得了10公斤果实,因为根据假定,两种食物对人的效用是相同的,因此从数字上看,二者劳动所获似乎没有差异。但是由于甲采摘乙擅长的果实的能力比乙捕获甲擅长的猎物的能力为强,这一能力让甲在交换中占据优势地位(注:如果二者均不需要对方产品,互不交换,则他们的所得也许没有差异,但这里我们根据假定,果实和猎物均是二者生活所必需,所以交换必定进行。)。转换为用一种物质(猎物或者果实)比较甲、动所获食物的总量,因为甲所捕到的一公斤猎物可以换乙所生产的2公斤果实,所以甲通过10天的努力相当于拥有20公斤果实,而乙只有10公斤果实,或甲拥有10公斤猎物,而乙相当于只有5公斤猎物,即甲是乙的两倍。如果乙能提高自己打猎的能力,或者甲采摘果实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乙与甲相比所处的这种不利情况会得到扭转。下面建立模型详细分析。
二、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对问题的分析
(一)建立模型
(注:确定优势产品的原则是,双方通过分工各自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通过交换获得所需要的对方产品,比不通过分工,单独生产所需要的两种产品更优,即在相同资源情况下,通过分工生产,获得的产品更多。)(注: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一区域生产A、B的能力与另一区域相差过于悬殊,导致优势区域为了优化产品组合,从而在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的同时,也生产一部分相对劣势产品。),这里假定对于甲,A产品是它的优势产品,对于乙,B产品是它的优势产品。即在假定情况下甲只生产A,乙只生产B,二者再通过交换获得所需的对方产品。交换以何种比例进行,即甲会拿多少A与乙换多少B,除了我们这里正讨论的生产对方产品的能力外,还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能力,需要对方产品的程度,以及随着交易的进行,边际效应的递减规律也要考虑,为了分析上的简化,我们假定二区域的谈判能力等均相同。我们假定甲和乙通过讨价还价,在每次交换后所获得的产品组合,相对于自己生产交换后的这种组合“节约”了相同的资源。或者说通过每次交换,甲和乙都获得了相同数量的资源数目的“增加”,这种“增加”是相对的,即是说如果不通过交换而是自己单独生产出交换后的这种产品组合,每个区域都必须增加的一定的资源数目才能生产出。那么设甲拿出一单位A与乙交换,它将能换回多少乙生产的B产品呢?我们这里设为x,在这次交换中,甲失去一个A,得到了x个B,乙失去了x个B,得到了一个A。甲失去了一个A,因此失去的资源数目是
(1)、(2)、(3)式分别是甲区域优势产品为A,乙区域优势产品为B时,甲与乙交换产品的交换比率、甲与乙的经济总量比以及甲、乙两地经济总量相等所必须满足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二)利用模型分析问题
考虑两个区域,一个区域发达,另一个区域落后。往往是发达区域具有落后区域所产产品的生产能力,而落后区域不具有发达区域所产产品的生产能力。用几个简单的数据说明一下,假如在具有相同资源n的情况下,甲可以选择生产10A,或者选择生产10B,乙区域可以选择生产0A或者10B,即乙区域没有A产品的生产能力。二者分工后各自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即甲生产产品A,乙生产产品B。因为乙生产A产品的能力为0,则不管乙生产B的能力有多大,根据(1)式,得x=∞。比如分工后甲生产10A,乙生产10000B,如果A、B均为生活所必须,则甲甚至可以用1单位的A换取乙9999单位的B,即不管乙生产出多少B来,甲都可以用少量的A产品与乙交换绝大多数的B产品。由(2)式知P=∞,即乙区域不管生产多少B,永远处于劣势地位。
考虑一个不那么极端的例子,假如在具有相同资源n的情况下,甲可以选择生产10A,或者选择生产10B,乙区域可以选择生产2A或者10B,二者分工后甲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A,乙生产优势产品B,即甲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10A,乙生产出10B,根据(1)式,可知二者进行交换的比率为
即甲将以一个A换3个B的比率与乙进行交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甲区域通过减少自己所生产的A产品的产量从而节约出资源自己生产产品B的话,显然它必须减少3个A产品才能获得3个B,而通过交换,它仅用一个A就换得了3个B。如果乙区域通过减少自己所生产的B产品的产量节约资源自己生产所需的产品A的话,显然,它必须减少5个B,才可以生产出一个A。而通过交换,它只用了3个B就换得了一个A。可见,通过分工然后交换获得对方产品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在这里,通过一次交换,它们获得的资源“节约”或者说相对意义上资源的“增加”额均为2。在交换中,甲用自己的一个产品换取乙的3个产品,甲在交换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是因为甲具有更强的生产对方产品的能力。
由(2)式得甲、乙经济总量比
通过经济总量比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发达区域相比于落后区域具有更强的生产对方产品的能力,处于优势地位。
根据(3)式,乙要想与甲获得相同酌竞争地位,即经济总量与甲相同,在不提高B产品的生产能力情况下,必须提高A产品生产能力到。
同样由(3)式得,乙在不提高A产品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必须提高B的生产能力到,才能达到和甲区域相同的经济总量。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乙通过大力提高自己在B产品领域的生产能力,不提高A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同样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地位,但是,B产品的生产能力必须提高到足够大才行。如上面例子是营达到50,才能获得与甲区域相同的竞争地位。现实中落后区域生产的产品往往生产能力提惯幅度有限,即使可以提高到那种程度,对资源数量的需求等也相当高。而发达区域具有优势的产品A往往具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空间要大的多(注:比如甲区域优势产品为工业产品,乙区域优势产品为农业产品时的情况。)。即是说,在分工情况下往往是甲区域A产品生产能力获得大幅提高,而乙区域B产品的生产能力没有很大提高。从而使乙区域的竞争地位更处于劣势。更何况因为A产品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甲区域在生产A的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利用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开发出C产品,代表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如果C是人类社会达到更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产品,那么乙区域在与甲区域C产品的交换中将处于极度劣势。
落后区域之所以处于劣势竞争地位,就在于它具备很弱的发达区域产品的生产能力,而发达区域却具有很高的落后区域所产产品的生产能力。比如在上例中,如果甲区域生产利用有限资源n可以生产B产品的数量不是10,而是2,则交换比率x=1,经济总量比也变为1,从而甲、乙两地也就具有了相同的竞争地位。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落后区域要想赶超发达区域,必须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属于自己弱势产品的生产能力。这反映在实际中就是不但要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也要生产自己的相对劣势产品,这是因为生产能力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也是依赖于生产实践的。同时,在提高生产劣势产品生产能力的过程中,争取利用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开发出新产品,新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生产自己的劣势产品也许眼下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但就长远观点,只有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自己弱势产品的生产能力,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改变自己在与发达区域商品交换中的不利局面,进而从落后转变为发达区域。
现实世界中显然不只两个区域,也不只是生产两种产品。现实世界中区域间竞争地位的关系也会受更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上面对两个区域两种产品的简单模型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开发出发达区域不具备或具备很小生产能力的产品来,是改变自己竞争地位的关键所在。落后区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资源优势开发出这样的产品来,比如具有别的区域不具备的某种资源,并利用这种资源开发出实用的产品。但是更一般意义上,是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并利用科技水平开发出别的区域不具备或具备很小生产能力的产品。也就是说,要在某一领域具有领先世界的优势,形成自己在全球中的核心竞争力。因为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往往容易被别的区域模仿,或者这种产品甚至本来就是发达区域产业转移后弃而不生产,转移到落后区域生产的产品,从而别的区域也具备和你差不多相同的生产这种产品的能力,在竞争地位上就得不到优势[1]。
三、结论
历史上,李嘉图曾提出过比较静态成本说,指出每个国家都生产出口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放弃相对劣势产品,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对各国都有利[2]。李斯特认为,李嘉图的比较静态成本说不利于当时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状况,指出“财富的生产不知道比财富本身重要多少倍”。并认为,向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从表面上看似乎比较合算,但这样做德国工业化就不可能发展。反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状态[3]。筱原三代平认为,如果发达国家将重点放在重工业等收入弹性高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只发展农产品等收入弹性低、技术进步率低的产业,持续下去,就会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虽然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但经过一定时期,特别是给予一定的扶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他进一步指出,对那些有发展潜力又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只要经过10~15年的积极扶持,是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取得动态比较优势的[4]。阿根廷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5]。
本文提出能力理论,运用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两个区域在分工协作后,各自生产一种产品,在交换时却有优劣势之分,指出其根本原因所在是生产对方产品的能力不同。接着分析了弱势区域获得区域竞争优势地位的途径,指出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掌握更多的领先世界的生产技术,形成自己在全球中的核心竞争力。
标签:优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