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工作为电视宣传服务--兼谈中央电视台图书馆和资料工作_工作管理论文

资料工作为电视宣传服务--兼谈中央电视台图书馆和资料工作_工作管理论文

资料工作为电视宣传服务——谈中央电视台的图书资料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电视台论文,工作论文,图书资料论文,电视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资料工作在电视宣传中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的图书资料工作是从1980年开始的。目前,我们开设了期刊阅览室、剪报咨询室、参考阅览室、业务书库、职工开架书库、期刊库等6个对外服务窗口,建立了包括图书、期刊、剪报、图片资料在内的一条龙服务体系,适应了电视宣传工作的需要,解决了我台电视编播人员查资料难的问题。

(一)走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的道路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专业人员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对现有的图书资料进行专业化管理。1984年,我们将馆藏的一万多册书刊进行了清点、整理,重新编目,采用国家统一标准著录格式,建立了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实践证明:使用《中图法》对进行计算机联机检索和网络化建设,是十分有利的。

1989年,我们着手计算机的开发、利用工作。我们从实际出发,与计算机专业人员一起,完成了图书编目、查询,期刊目录索引等两个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建立了数据库。到目前为止,已输入了三万多条数据,实现了用微机分编图书、编排机读目录、打印目录卡片、进行书刊查询等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编目的操作方式。

(二)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在电视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在图书资料工作与电视宣传工作相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积极努力地寻找结合点。

1.确定工作方针,建设有电视特色的藏书体系

中央电视台图书资料工作的方针是为电视宣传服务。要重点收集与电视节目密切相关的图书、期刊、剪报、图片等各类文献资料,建设有电视特色的藏书体系,朝着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藏书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既要保证资料的系统、完整,又要保证资料的“新”;不单纯追求藏书的数量,更看重藏书的质量,提高书刊资料的使用率。我们还根据电视工作的特点,把馆藏重点放在大型画册、摄影集、照片、图片等静止画面的广泛搜集、整理上。对电视编导来讲,这部分资料的使用率很高,在缺少活动画面的情况下,图片资料的垫播,往往能收到极佳的视听效果。对这部分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对一些珍贵的画册,我们都做到单独保管、专人负责。可以说,这些珍贵的画册、与电视节目密切相关的书刊资料、各种类型的工具书、电视专业书刊已经构成我们的核心馆藏。

2.重视剪报资料工作,为电视宣传、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像电视台这样的新闻单位,剪报资料的使用率是相当高的,重视剪报资料的建设至关重要。

我台的剪报资料工作从1987年才开始起步,已为电视宣传和领导科学决策开展了多项定题服务。例如:“两会”期间,我们为新闻中心等部门编辑了《人大、政协剪报资料选辑》、《港台报刊资料选编(两会专辑)》;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编辑了《亚运会剪报资料选辑》。近几年,先后为我台奥运会、春节、“五一”、“十一”、世界妇女大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等重大宣传任务,提供了大量的剪报资料。

我们从1986年起汇集台港澳地区主要报刊关于国际国内重大政治问题、历史事件,特别是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对外政策的实施等诸多问题的反应与报道,并编辑了《港台报刊资料选编》这一内部刊物,至今已编印了208期。

199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电视周刊《报刊资料选》,及时向台领导及编播部门提供了有关中央电视台重大举措、各项活动、各类节目的评论等十分重要的信息,为台领导制定宣传计划、编播部门改进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参与电视节目编辑制作

编播人员进行资料查询的一般规律是,节目制作前期查找文字资料的多,节目开拍后,尤其是节目的后期制作以查找音像资料为主,在这期间,图书资料更多地是作为音像资料的补充。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参与电视节目编辑制作。

今年,我们直接参与了总编室《历史上的今天》节目的编辑制作。由于这个节目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面大,光靠音像资料的提供是有限的。我们从一些珍贵的图书、大型画册、报刊中,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纪念日、节日等各类文字、图片资料。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主动与北京图书馆、新华社照片档案馆联系,找到了急需的图片资料。

去年,研究室接到拍摄五集电视系列片《走向新世纪》的任务,我们派出专人,跟着摄制组到上海、天津等地整理资料,负责后期节目制作。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图书资料工作在电视宣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快我台资料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关于图书资料工作的规划与设想

电视资料作为图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世界一流电视台的进程中应具备全方位、多功能为电视宣传服务的实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加快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实现电视资料管理的现代化。

(二)实现音像、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体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央电视台收集、典藏了十几万盘珍贵的音像资料和几万册图书资料,它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我们的资料工作起步晚,队伍年轻,经验不足,而且目前还存在着分散管理的体制,如:音像资料归总编室、音频部;图书资料归研究室。它造成了人员、设备、财力上的浪费,制约着电视资料工作的发展,也给编播一线人员查找资料带来不便。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台现代化管理的深入,分散管理的弊端日趋突出,在计算机软件设计、设备的购置上,不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还有对各网络之间的兼容问题带来不便等。计算机的网络化建设,冲击着旧的管理体制,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纵观我国新闻资料界的改革,成败与否,关键在如何解决好管理体制问题上。新华社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筹建全社性的图书情报资料中心”。1991年10月,他们成立了新闻资料中心,并于去年底,成立了新华社信息集团。郭超人同志提出:信息一体化是新华社信息事业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导致生产关系改革的客观规律。过去的分散管理是:划地为牢,力量抵消,资源和市场分割,发挥不了优势,形不成规模经营。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子信息网,必须依靠群体的优势、群体力量才有可能实现。今后电视资料在为社会服务的时候,还要走社会信息一体化的道路。人民日报也不甘落后成立了新闻资料信息中心。

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电视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台电视资料工作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步骤。我们要虚心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从电视宣传工作的实际出发,将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音像资料、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从根本上解决好管理体制这个问题。

标签:;  

资料工作为电视宣传服务--兼谈中央电视台图书馆和资料工作_工作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