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与引导_网络行为论文

青少年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与引导_网络行为论文

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分析及其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校园ISDN的安装和投入使用,上网将更加方便、网络交往将更加快捷。上网冲浪、网上寻友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时尚。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一样,是人类正常交往的组成部分。网络交往蓬勃兴起,并随着网络功能的增强、网民的增加、网民交往的频繁,逐渐出现“网友”、“网恋”现象,从而形成了网络交往的诸多特点与问题,这些特点与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人士和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上网的快捷方便、网络频带传递信息的拓展、网上交往的平等直接等诸多网络交往特点,决定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呈现以下特点。

1.交往虚拟化。网络交往面对的是屏幕,使用的是键盘敲出的文字或图形,因而这是一种虚拟化的交往。①交往主体的虚拟化。网络交往的主体是“网友”,“网友”们一般不以自己真实姓名和身份示人,并且在网络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是随心所欲,只要愿意,七尺男儿可以假扮未经世事的小姑娘,而真正的名人亮出自己的身份,往往会遭到“网友”的质疑。交往情境的虚拟化。网络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荧屏为情境、以文字或图形为载体的特殊交往。进行交往的语言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敢抒发的。②交往情感体验的虚拟化。在网络交往中,口是心非的现象比比皆是。香港小童群益会的调查显示,48.6%的网友承认在网络上曾向朋友撒谎,或用另一身份结交朋友。“OICQ(网上聊天)”使用者网上说谎的理由包括保护隐私、保护自己或美化自己去吸引朋友等。虚拟化的主体和虚拟化的情境,只能造就虚拟化的情感氛围,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就带有较大的理想主义色彩,具有浓厚的虚拟性。

2.交往简单化。网络使人与人之间交往大大简化。①交往方式的简单化。网络交往是以文字与图形为主要手段的交往,文字与图形虽可以描绘形象、传达情意,但只动用了眼睛,闲置了其它的感觉器官,使现实交往中的“察颜观色”失去了作用;并且网络中的语言文字可以“为所欲为”、“说其欲说”。现实交往中的“眉目传情”、亲昵、憎恶、喜好等情感因素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富于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在网络交往中更是成为多余。②交往类型的简单化。现实交往关系形态是由双方的心理距离决定的,心理距离的远近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类型。而网络的交往主要是由心理倾向决定的。心理倾向趋同,交往紧密,频度增加,形成“挚友”,成为紧密型,甚至进行“网恋”。话不投机,或切换话题,或“一拍两散”,等找到各自感兴趣的话题时,再进行新的交往,成为松散型。双方基本上不需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与年龄,交谈也是海阔天空,随心所欲,只要对方是你的忠实“观众”,交往即可继续进行。因而,网友中的知音、忘年交特别多;网恋中,双方年龄差距悬殊的“姐弟恋”、“兄妹恋”也屡见不鲜。

3.交往限制因素减少,关系平等化。现实交往中往往受性格、时空、社会地位等内在与外在条件的影响。网络交往则较少受空间、时间和气象等条件的限制。交往对象也可以不受身份、年龄、性别、家庭和社会道德等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进入“聊天室”。贵为王侯与草头百姓没有尊卑之分,大腕明星与普通追星族无贵践之别。在思想感情交流中,交往者可以直抒胸臆,进退自如,爱恨随意。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成为一名活跃的网络交往成员,社会地位悬殊的学生可成为亲密的网友,只要心理倾向趋同,成为朋友便是正常的现象。制约网络交往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思维的敏捷度与打字速度。

4.网络交往发展方向现实化。

从一般聊天对象到网友到挚友、知音甚至网上恋人,这种网络交往属于精神交往,它是现实交往的必要补充,并且和现实交往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精神交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必然向往物质的、现实的交往。因而,在网络交往双方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网友们往往提出面谈的要求,并发展为现实交往。如果条件许可,双方可发展为现实的朋友、恋人。

总的来说,网络交往是一种间接的交往,对方的气质无从查考,其情感的倾向也只能通过文字交流来揣摩。它使人们的交往方式更加间接,交往的群体更加主题化。在交往主体平等化得到空前加强的同时,也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对网友的约束越来越小,甚至于没有道德可言,这就决定了网络交往关系与现实交往关系的不同。

二、网络交往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的影响

网络交往的虚拟化、简单化、平等化和现实化等现状与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网络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网络交往是人类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它是人类正常交往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对学生的交往产生重要的作用。第一,网络交往以其快捷、信息量大、直接平等互利等优点,使学生在课余的有限时间内交往层面扩大、层次深化,从而扩大人际关系的领域,并通过交往获得社会知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缩短校园与社会的差距,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二,通过网络交往中所营造的虚拟情境,可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第三,通过网络交往容易实现愉悦的情感体验,某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宣泄的情绪可在网络中寻找到宣泄的对象,某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在网络交往中逐渐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第四,网络交往可以作为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免去许多现实交往的不便。例如双方交往的同学可以通过化名或虚拟身份在网上进行交流,放弃成见,增进友谊。

在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第一,网络交往挤占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现实交往时间,青少年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热衷于网络交往也使得部分青少年学生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超过5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减少。第二,网上所结交的朋友往往是虚拟朋友,因而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很脆弱,容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丧失对社会和生活的信心。第三,过分迷恋网络交往势必挤占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成为许多“网虫”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有空闲,立即上网,从而荒废学业。第四,网络交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健康内容的误导。据Evan Schwartz1999年介绍,“性”(Sex)是在搜寻网站Alta Vista中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也是网络交往谈论频率最高的话题。第五,网络交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问题。“网络性心理障碍”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减少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躁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嗜烟、汹酒和滥用药物等。另外,过分“网恋”还可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人性异化”,形成“数字化人”,这些人往往对高新技术能作出迅速反应,但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等。总之,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交往导致个人主义流行、人与人缺少信任感、人的安全感差、心理疾病增多及各种变态行为等。因此,由网络交往所形成的“信息至上主义”、信息污染、信息欺骗等负面影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三、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引导

由于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的诸多影响,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交往,使之趋利避害显得尤为迫切。

1.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网络人际观。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它与现实交往共同构成人类交往。因而作为人所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人际观也应成为网络交往的重要准则。在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往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网上教育,并结合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学生领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同时,引导他们的网络交往行为正常化,并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人际观。

2.加强人际关系的引导,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

现实交往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交往关系的确定性、伦理道德的规范性等特点是网络交往无可取代的,网络交往最终的发展趋向依然是现实交往,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续和有益补充。因而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学生在珍视网络交往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现实的人际交往。当代学生应使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加强交往观的引导,形成网上交往的层次性与节制性。网上交往已成为在校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使学生远离网络。因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网络交往的层次性与节制性。无节制地上网,势必对青少年学生正常的交往观造成影响。在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下,鼓励学生网上交流。但应注意交往的层次性,从一面之交到一般朋友再到挚友,从学习、生活到工作,从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往要以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学习为原则。

4.加强交往道德的引导,规范网络伦理行为。虽然网络交往是虚拟化的,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教导学生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等基本的道德规范仍然对网络交往具有制约作用。同时也应教育学生,在网络交往时应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尊重他人的人格,履行道德规范,做到不往聊天室“灌水”,不使用污言秽语、不进行人身攻击,不欺骗朋友等。

5.加强安全观引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网络发展相对快速,社会生活发展相对滞后,从而使“互联网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许多人通过网络犯罪,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现。学生处在身体与精神快速变化的时期,并且在思想上也较自负,更容易成为网络交往的牺牲品。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应针对网络虚拟、与现实有很大差距的特点,加强安全教育,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加快学生思想成熟,领悟虚拟与现实的区别,端正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做到自我意识,自我防范。

6.加强网上情感行为的引导,形成健康的情感观。网络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往环境,使之很容易实现情感体验,但也易形成游戏人生、迷恋虚幻的理想主义与幻想主义的情感,情感受到挫伤。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中,要针对网友与网恋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情感观。加强心理咨询,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其情感进行合理控制与适度调适,使情感态度朝着积极化、理性化、平稳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其“网络性心理障碍”。

7.监护网络交往行为。在对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的引导过程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干预他们的网络行为,及时掌握他们上网特点和动向,监护其网上交往行为。根据其特点和动向介入他们经常光顾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直接交流,对一些错误观点及时予以引导,对网上人身攻击和情感欺骗的行为进行劝导,并在关键时刻进行制止,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并尽可能地网上问题网上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也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红色”工作网站,根据学生上网的新特点、新动向,丰富自己的内容,更新方式,提高“红色”网站的访问率,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网上冲浪的避风港湾。

总之,随着青少年网民的扩大,网络交往范围也将越来越大,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内容也将越来越丰富,出现的和潜在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复杂。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进行引导是绝对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也必须积极参与监护网络交往行为,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往成为其学校生活的有益补充。

标签:;  

青少年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与引导_网络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