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参比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即给予丙戊酸钠与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小剂量的利培酮以及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与参比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较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周和第6周的HAMD-17量表得分均优于参比组,对比两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差异较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好,极大的改善HAMD-17量表得分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双相抑郁发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28-02
双相抑郁也称为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狂躁两种完全相反的症状,抑郁发作的持续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要长于狂躁,对患者的个人健康、工作和生活均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病情复杂,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难度也较大。由于单一用药的有效率相对较低,联合治疗是当前主要的选择。有研究发现,使用利培酮或者奥氮平与抗抑郁剂联合应用能够较好的提高疗效、缩短患者症状发作时间[1]。本文就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总结方法和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2]。排除抑郁发作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排除分裂情感障碍的患者、存在严重的自杀或暴力倾向的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参比组各49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68岁,平均为(39.46±7.41)岁。参比组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69岁,平均为(39.85±7.64)岁。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比组间差异小,结果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给予2周抗抑郁剂治疗,等到患者的MADRS减分率低于50%之后开始进行为期6周的开放治疗,对照组接受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即给予丙戊酸钠与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具体方法为:氢溴酸西酞普兰的初始剂量为10mg/d,每天1次,并随之增加剂量,第7d达到20mg;第二周开始根据患者的疗效与耐受情况对剂量进行调整,同时给予丙戊酸钠5~10mg/kg,1周之后逐渐增加剂量,最多不超过1.2g/kg。
研究组患者接受小剂量的利培酮以及强化抗抑郁剂治疗,丙戊酸钠与氢溴酸西酞普兰的给药方法和参比组患者相同,利培酮的初始剂量为0.5mg/d,连续用药3d之后开始调整剂量,将药物控制在0.5~1.0mg/d。
患者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其他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等;如果出现睡眠障碍则使用苯二氮卓予以干预;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少量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评价指标
1.3.1临床疗效 根据HAMD-17总分减分率对患者疗效进行判定,减分率在75%以上判定为治愈;减分率在50%~74%之间为显效;减分率在25%~49%之间为有效;低于25%的评价为无效。
1.3.2不同时间的HAMD-17评分对比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4周和第6周的HAMD-17评分结果进行对比。
1.3.3安全性结果 使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SAS)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性结果进行观察。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通过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和参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49例患者中评价为治愈的20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3.88%;参比组49例患者中评价为治愈的16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治疗有效率为89.80%。研究组与参比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较小,对比组间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参比组患者的HAMD-17量表得分对比
研究组49例患者治疗前的HAMD-17量表得分为(23.14±5.36)分、治疗后1周为(21.14±4.64)分、治疗后4周为(12.86±4.97)分、治疗后6周为(6.36±3.06)分;参比组49例患者治疗前的HAMD-17量表得分为(22.98±5.14)分、治疗后1周为(21.84±4.52)分、治疗后4周为(16.91±4.54)分、治疗后6周为(10.74±3.52)分。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周和第6周的HAMD-17量表得分均优于参比组,对比两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
2.3 研究组和参比组患者的SAS量表评分对比
研究组49例患者的SAS量表得分为(0.12±0.08)分;参比组患者为(0.06±0.09)分。研究组和参比组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差异较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类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者低落,伴随出现认知和行为改变,可能同时存在幻想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状[3]。随着社会压力的上升,双相抑郁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对其身心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临床研究发现,针对双相抑郁采用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临床中多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其中心境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物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可能加速狂躁发作的进程,因此,选择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利培酮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五羟色胺受体以及多巴胺受体平衡拮抗剂,在低剂量使用的情况下受体占据率与奥氮平5~10mg的使用剂量相当,能够占据90%以上[4],起到较好的潜在抗抑郁作用。有研究发现,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这也是目前认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5]。本文将小剂量利培酮应用于研究组患者治疗中,结果提示其临床疗效与单独应用抗抑郁剂治疗相当,但是患者的HAMD-17评分得到显著下降(P<0.05),且并没有显著增加SAS评分的表现,安全性较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卫群.帕罗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2):36-38.
[2]蔡丽莉,李立群,李洋等.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疗效及代谢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4):23-25.
[3]司天梅,舒良,于欣等.2006年我国十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使用的横断面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1):29-34.
[4]李欣,高永双,万静等.氯氮平、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药浓度与脂代谢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135-137.
[5]张峰,王江.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5):521-524.
论文作者:苏琳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8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疗效论文; 抗抑郁论文; 量表论文; 普兰论文; 药物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