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东盟论文,东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合作的进程
东亚合作的思想由来已久。然而,比较引人注目的是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的设想。不过,由于该倡议带有比较明显的对抗美国霸权的倾向,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致使日本和韩国态度暖昧,此倡议被束之高阁。东亚合作的种子是在推动亚欧合作的进程中发芽的。1995年,由于亚欧合作的推动,东亚领导人实现了会晤。然而,推动东亚合作的加速器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东亚,危机迫使领导人进行会晤,就如何应对危机和防止未来发生新的危机进行讨论与合作。
1997年12月15日,东盟、中、日、韩领导人(当时是"9+3")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21世纪东亚的发展前景、亚洲金融危机、深化地区经济联系。领导人就这些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对加强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
1998年12月16日第二次东亚领导人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这次会议取得了具体的成果,把东亚合作推向务实的方向。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地区合作,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地区经济增长和促进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会上中国领导人就加强东亚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提议举行东亚国家副财长和央行副行长会议,研究国际金融改革及监控短期资本流动的问题。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中国的建议,这使得东亚地区第一次有了高层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对话与协商,并就地区重大的经济问题寻求建立合作机制。
第三次东亚领导人会议于1999年11月28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推动东亚地区合作。这次会议是东亚合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新起点,因为这次会议就推动东亚合作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达成了共识,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声明强调,东亚各国决心“在各个领域实现东亚合作”,领导人“对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东亚合作表示了更大的决心,朝着注重实效、切实提高东亚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本地区在21世纪向稳定的方向努力”。声明列出了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合作重点,主要有:
*在经济合作方面,加速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鼓励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合作,推动工农业合作,加强中小企业合作,启动东亚产业论坛,推动东亚经济增长区,如湄公河盆地的发展,考虑建立“东亚经济委员会”等;
*在货币与金融合作方面,加强政策对话;协调与合作,包括宏观经济风险管理、公司管理、资本流动的地区监控,强化银行和金融体系,通过"10+3"的框架,加强地区的自救与自助机制;
*在社会和人力资源方面,推动实施“东盟人力资源开发倡议”,建立“人力开发基金”;
*加强科技发展领域的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增长;
*加强文化和信息领域的合作,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加深了解;
*加强发展合作,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治和安全对话、协调与合作,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在跨国问题上加强合作。
值得提及的是,领导人同意成立“东亚合作展望小组”,就东亚合作的前景和规划提出建议。
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于2000年11月25日在新加坡举行。这次会议就落实1999年领导人声明的合作重点提出了具体措施,肯定了2000年5月财长会议就货币合作达成的“清迈协议”,就金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进一步落实的行动计划,就加快湄公河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行动计划,同时,领导人还同意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投资区和全面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研究。这次领导人会议所表现出来的务实作风和面向未来的积极姿态,为东亚进一步深入合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新加坡领导人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东亚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对话和合作机制,特别是确立了中日韩领导人之间的正式协商与合作机制。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之间建立正式的协商合作机制,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三国领导人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的主要作用是做出共同努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以及加强三国之间的合作。
这次领导人会议肯定了2000年5月财长会议达成的货币互换合作协议,推动了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的实施和亚欧铁路的建设。同时,领导人还开始注意规划长远发展,就建立未来东亚贸易和投资自由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此,领导人决定成立由各国高官组成的“研究小组”,就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和“东亚合作展望小组”提出的建议进行研究和落实。这些成果显示,东亚合作开始步入正轨。
2001年11月的文莱领导人会议是在复杂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是发生了九一一事件,反恐怖成为世界和东亚地区的一件大事;二是受美国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变坏。在此情况下,人们非常关注东亚领导人会议是否能够成功召开并取得突出的成果。这次领导人会议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还是令人瞩目的:
其一,领导人表示了继续推动东亚合作的决心,并且指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研究小组”就如何落实“展望小组”提出的关于东亚合作的长期设想建议进行研究,并向领导人提出落实的意见。
其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决心加强合作,推动东亚合作,一致同意设立经济部长和贸易部长会议以及工商论坛。
其三,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就建立紧密经济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宣布用10年时间建成自由贸易区。这成为文莱会议的最引人注目的新闻。
不过,应该承认,领导人没有接受“东亚合作展望小组”关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从"10+3"过渡到“东亚领导人会议”的建议,从而也就没有在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和加快东亚一体化进程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东亚合作的机制和道路
东亚合作已经建立起一个行动框架。它由下列机制组成:(1)领导人会议,一年一次;(2)部长会议,目前已经有财长会议、外交部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3)高官会议。然而,也应该承认,东亚合作还主要是在一种“对话合作”机制的形式下进行的。
东亚合作进程开始的时间还不长,或者说是处于初级阶段。所谓"10+3"还主要是一个由东盟推动的对话合作机制,真正的地区合作的“制度性”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
目前,东亚合作的进程是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第一个轮子是"10+3",即整个东亚范围的对话与合作;第二个轮子是"10",即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第三个轮子是"10+1",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第四个轮子是"3",即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东盟自身的合作开展得比较早,在自由贸易区和其他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在加快,计划到2002年东盟的老成员率先完成,新成员到2008年完成。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是在东亚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的,一是三国合作支持东亚合作的进程,二是中日韩三国之间开展合作。三国领导人的正式会晤机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进展,文莱会议期间三国领导人同意成立经济部长会议、贸易部长会议和工商论坛。不过,中日韩之间要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存在许多困难的,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主要在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开展部门合作方面。在"10+1"方面,日本与东盟之间以及韩国与东盟之间已经有不少合作项目,但是,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宣布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显然是走在了日本和韩国的前面。
四个轮子一起转动符合东亚当前的实际,因为东盟的合作开始得早,已经先行一步,在东亚合作的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和推动多重机制的发展。东亚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通过多种努力,逐步增强共识,寻找并确立符合东亚特点的一体化道路。
当然,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东亚合作机制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体制框架之下。这里,大体有四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通过东盟的扩大,即其他国家加入东盟,最后实现东亚范围的一体化,在体制和方式上,沿袭现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不过,由于中日韩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规模太大,分别加入东盟会出现很多问题,东盟自身也会难以承受。
二是"10"和"3"分别发展,在成熟的基础上实现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联合,最后变为东亚地区的合作组织。这里,关键是东北亚国家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或组织,在这方面,困难是很多的。特别是考虑到中日韩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上的障碍,发展真正的组织难度很大。同时,分别建立合作区,也会使刚刚起步的东亚合作受到制约,甚至产生分裂。
三是中日韩分别推动与东盟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并且同时寻求把三个进程合拢的方法,有条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
四是大力推动和全面规划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和组织结构,把其他的合作发展纳入整个东亚合作的框架和组织机制之中,建立东亚合作机制以及一体化体系和组织。
推动东亚整个地区的合作机制的建设当然要考虑到东亚现在已有的合作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因此,目前并不是要立即解散东盟或停止其他多种机制的作用。相反,在近期可能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可以先行,如果中国和东盟能够在推动合作上先走一步,或者说步伐要快些,那么,对于推动整个东亚的合作可能会有积极作用。当然,这里重要的是要把东亚地区的各种合作机制纳入东亚长远合作发展的框架和组织体系之中,以便有利于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产生新的分割。
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
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是什么呢?推动东亚合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按地理以及经济重心和相互联系程度来说,世界上目前有三大区域:欧盟、北美和东亚。欧盟从6国建立经济共同体开始,逐步扩大和深化,目前发展到由15个国家组成的经济和政治高度一体化的联盟,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把大部分欧洲国家包括在内。北美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已经在美加墨三国间实施自由贸易协定,将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将会扩大到整个美洲,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在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合作,已经有美洲国家组织。现在,很难说美洲的合作会走欧洲的道路,但是,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深的经济合作必定会提上议事日程,政治的合作也可能会加强。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在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提议成立“东亚合作展望小组”,由东亚各国的各界知名人士研究如何加强东亚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中长期合作的问题,即为未来的东亚合作设计长远规划蓝图。2001年展望小组向领导人提交了研究报告。展望小组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
*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和投资区;
*加强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
*推动东亚经济和政治合作的制度性发展;
*由"10+3"框架向“东亚”机制过渡;
*加强政治、安全合作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合作。
尽管文莱会议期间领导人没有立即采纳展望小组的建议,但是,这个报告毕竟指出了东亚合作的一个大方向和蓝图。东亚合作由“对话合作”走向“制度化合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东亚合作必然面临着如何对目标定位的问题。展望小组提出最终建立“东亚共同体”,应该说,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欧洲联盟的建设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在一个地区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组织是可行的。但是,欧洲的经验不能照搬到东亚,因为东亚不同于欧洲。东亚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别是建立区域共同体的一个严重障碍。即便东亚国家把合作的长期目标设定在区域共同体,或者是一个实体性的区域合作组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比欧洲更长的时间,因此,东亚合作的进程只能是循序渐进的。
同时,如何实现从"10+3"向“东亚”机制的过渡也是一个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东盟对这种转变并不热心。东盟显然担心转变到“东亚”会削弱其主导权,出现“大权旁落”。同时,即便过渡到“东亚”机制,也有一个“领导者”的问题。中日都是这个地区的大国,然而,其中任何一方起领导作用都难以被对方接受,同时,两国共同起领导作用的可能性也很小。事实上,日本对于东亚地区的深层次合作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心,这可能是顾及到与美国的关系,也可能是出于对中国参与和作用的担心。
目前东亚推动合作的环境和条件也有不利之处。尽管亚洲金融危机成为推动东亚合作的一个动力,但是危机本身也为东亚推动合作造成困难。东盟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完全恢复过来,日本陷入长期经济低迷,对东亚起积极推动作用的韩国总统金大中也由于国内政局束缚了手脚。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是推动地区合作的中坚力量,但是,一则中国本身也不愿意使进程加快,自己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再则,如果中国表现得太进取,也会引起别国的猜疑。
东亚合作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欧洲实现统一的梦想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东亚实现共同体的目标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在文莱会议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宣布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令人感到意外的消息。那么,为什么双方能够这样快达成协议呢?这个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呢?
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1992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次年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成立。1995年中国—东盟高官会议正式建立,1996年中国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次年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此后,"10+3"和"10+1"的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起来。
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的。领导人会晤期间,东盟方面提出中国加入WTO对东盟影响的关注,中国方面提出就中国—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根据领导人的指示,随即成立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经过研究,专家组向领导人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建议被双方领导人采纳。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到200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395亿美元,东盟在中国的商品贸易市场上的份额提高到8.3%,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的份额提高到3.9%,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尽管如此,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和东盟共有17亿人口,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为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额1.7万亿美元。据研究,如果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使东盟向中国的投资增加48%,使东盟的GDP增加0.9个百分点;使中国向东盟的出口增加55%,使中国的GDP增加0.2个百分点(注:这是东盟秘书处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计算的结果。)。事实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可以增加区内贸易,而且会促进外部对区内的投资以及区内本身的投资,从发展区内的角度来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会大大增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会参考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方式。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始于1992年,原计划用15年时间完成。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通过落实“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s,CEPT)进行的。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一再提前,开放的项目一再扩大。1994年,东盟决定把CEPT完成的时间由15年提前为10年,即从2008年提前到2003年,规定被列入“暂时排除项目单”的商品5年内到期失效(2000年),并且使CEPT扩展到未加工的农产品。1998年东盟决定把实施CEPT的时间再提前一年,即到2002年,6个老成员国承诺到2000年把85%的CEPT关税降到0%~5%,2000年把这个比例提高到90%,2002年提高到100%。新成员中,越南到2003年、老挝和缅甸到2005年实现目标。与此同时,东盟还制定了“东盟投资区”建设计划,规定东盟老成员到2003年,新成员到2010年完成计划目标。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包括关税减让,也包括非关税削减。为了削减非关税障碍,东盟制定了“流转商品便利化框架协议”、“相互承认安排框架协议”等。
有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验,考虑到中国2005年完成对加入WTO的市场开放承诺,从现在起,用10年的时间在中国和东盟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安排是不成问题的。10年是一个进程,不是一个开始的时间原点,也就是说,在10年期间要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其中绝大部分项目是用不了10年的。
当然,尽管中国和东盟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也存在一些相互竞争性很强的产品,因此,在如何安排“敏感产品”的开放,如何保护弱势产品,也即如何达到双方互利双赢,还是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尤其是近年来,东盟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出现很大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外资流入大大放慢,使新竞争性产品能力的形成缓慢。而中国避免了金融危机,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外资继续大量流入,形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这种情况使中国与东盟之间出现了新的竞争不平衡的局面,从而使东盟对中国竞争的担心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着东盟对中国竞争的担心,最终东盟还是同意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其根本原因是东盟不仅看到了竞争压力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机会的一面。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大市场,对东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当然,中国和东盟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也使人们担心这会不会使东亚合作产生分裂。应该说,处理得好,不仅不会有损于东亚合作,而且会有利于东亚合作进程,成为加快东亚一体化的一个有利因素。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设想它将可能起到三个方面的效应:一是中国和东盟先行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把其他国家吸引进来;二是激励其他国家采取更积极的步骤加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三是推动整个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从而激励东亚领导人及早对“东亚合作展望小组”关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做出决定,提出落实规划并开始实施进程。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和东盟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就会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与一体化进程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而也就可以体现中国和东盟在推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领导者的作用。
标签: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中国自由贸易区论文;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日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