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周”开启高科技潮流_经济论文

北京“国际周”开启高科技潮流_经济论文

北京“国际周”拉开高科技大阵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阵势论文,北京论文,科技大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伴随着丰硕的成果落下了帷幕。签署各项合同、协议、意向60.23亿美元;展览会5天共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55场论坛吸引1.4万余名观众。 这次国际周可以说是我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一次多方位展示,同时也显示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本届国际周上,围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海内外企业家、金融家、投资人、管理者所进行的碰撞与交流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和令人思索的话题……

毫不夸张地说,5月8日到12日的2000年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掀起的是一场知识和财富的热潮。云集了国际政要、世界跨国公司总裁、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产业精英的盛会,使五月的北京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这是一次资金、成果、人才和信息的空前聚会,几十家电视台的镜头在这里聚焦,上千名中外记者展开了激烈的“新闻大战”。而这一切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应时而生的创意

像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令人眼花缭乱事物一样,作为一个仅仅才创办三年的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的迅速成长让人叹为观止。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5月8日对外表示:中国决定今后每年五月在首都举办“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在每年林林总总的诸多展会活动中,国际周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与历史悠久的广交会等齐名的重要的国家级活动。

第一届国际周从提出方案到正式开幕,前后的准备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其承办单位——北京市贸促会姚望会长回忆起来还相当兴奋。

“世纪之交,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商品,买卖的是知识和技术,技术贸易成为外贸工作的主导。”姚望说,是大环境和未来趋势促使贸促会思考在技术贸易上作出新文章。

正当此时,北京市提出首都经济的概念和设想。首都经济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在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知识经济;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这要求北京必须在未来确定新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1997年,北京市贸促会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研究如何通过外贸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过反复研讨,酝酿了围绕高科技发展开展大型国际交流活动的构想。最后,市领导把它定名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

这项创意很快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等中央和北京市多家单位的支持。到了后来两届,主办、顾问、协办单位多达几十家,如科技部、外经贸部、教育部、中国贸促会等。

姚望说,“国际周成功举办并且越办规格越高,可以说,是中央和社会各相关单位集体智慧、集团作战的结果。”

形散神凝的立体架构

每一个参加今年国际周的人都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操作十分繁复的浩大工程:仅参加展览的中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就达450多家,论坛数量达到16个55场次,经贸洽谈会11场, 主题国际国内交流活动多至20个,报名参加的外宾更多达51个国家和地区。

难得的是,这个规模巨大的活动形成了立体化的结构,使每一个层次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除了媒体的广泛宣传,国际周以其多元化的内容创造了强大的魅力,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工作领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受到冲击。

在这里,国内外著名企业可以互相交流,共通技术和商务信息;全国各省、市、区的领导可以切磋城市发展大计;青年创业家可以寻找风险投资的注入;权威学者可以进行理念和智慧的碰撞;而科技旅游、广场音乐会使普通百姓也不会置身事外,而真切地体会高新技术强劲的影响力。

今年国际周组委会把目不暇接的活动内容归纳为五大主要板块。

国际展览——借鉴国外展会经验,改变国内企业把展会视为单纯成就展会的片面认识,使展览会成为真正的交易展览会。

洽谈会——设计了主题多样、内容各异的经贸洽谈会,给中外企业和供求双方提供坐下来洽谈的机会。

论坛——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就是意识优先,意识带动创新、带动市场,基于这样的链条,设计高科技产业热门话题论坛。

网络——利用高科技推广高科技,把科技周所有现实内容搬到虚拟世界,比如网上展会、网上论坛、网上洽谈、网上招聘、网上直播、网上定票等等。

配套大型活动——突出对北京市的整体社会效应,强化教育内涵、文化内涵,设计科技经贸大会、科技周、科技旅游活动等。

然而,所有的活动都仅仅围绕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有的交易、金融、信息、人才和法律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国际周的最终定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

搭建国际交流大平台

随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提高和加快进入WTO的脚步,对外开放、 国际交流成为今年国际周重点突出的特色。大批的国际名流和跨国公司一时间汇聚,使国际周披上浓重的世界性色彩。

据国际周组委会统计,参加今年国际周的境外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企业家代表团共64个,千余人,分别来自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及51个国家和地区。应邀到会的国际政要、世界知名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在百人以上,其中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长、世界科学园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署长、瑞典副首相和教育大臣、美国休斯敦市执行长官、巴西科技部长,还有包括松下电器、法国电力、NEC公司、爱立信、诺基亚、惠普保洁、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等在内的20多位著名高科技企业的总裁。另外,纳斯达克、花旗、伦敦交易所、香港联交所等世界著名金融投资服务机构的高层人士也到场参会。参加国际周的外国银行机构共计53家,风险投资机构76家。

除了论坛上“聪明头脑”的真知灼见,外国商户带来的还有切实的合资合作项目。国际周技术成果暨展示交易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买卖大市场。汇萃了世界高科技成果的六大展区,境外企业家占25%。

国际周期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和中国国内银行系统召开“2000年外资银行中国重点项目合作研讨暨融资洽谈会”。“欧洲——中国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暨风险投资项目洽谈会”则表达了欧盟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兴趣。

国际周的国际色彩还在于在观念领域的世界性接轨。中国知识产权论坛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法律专家。许多人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国际周安排的一起知识产权侵权案的审理。会下,亚太法学院执行董事表示,虽然是一桩普通的案件,但是却表达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对知识尊重的态度。

智慧冲撞带来头脑风暴

国际周中最受瞩目的当数论坛。16个55场次的论坛,有190 多位包括国家部长级权威人士到会演讲,其中境外演讲者占54%。面对高技术产业论坛、硅谷杰出华人论坛、知识产权论坛、金融与风险投资上市论坛、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等,学者、企业家和媒体在犯愁:哪个也不想放弃。

今年国际周组委会首次将过去的免费听讲变成了购票入场,一般每场票价200元,最高的达到1000元,但是参加者的热情丝毫不减。 最后,2万张论坛入场票抢购一空,不少人甚至从外地赶到北京, 亲耳倾听成功者面授机宜。

北京市贸促会办公室的佘运高谈及论坛的设计思路时,讲了一个亲身的感受:他前不久参加西部经贸洽谈会,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就提出,展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作为技术和成果的展示窗口;第二,寻找投资者;第三,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第四,发现了新的灵感和发展方向。他认为,特别是在这个以知识和创新为生命的新形势下,第四种参展境界才是最高的。

佘运高说,国际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思路上的飞跃,从前两届注重资金和成果,转化为这一届注重信息和人才,特别强调观念和思想的交流。事实上,知识经济的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才和头脑的竞争。

与会的外国嘉宾发现,中国正在紧密关注和追随世界经济潮流,论坛的内容同样是国际经济界也在关注的热点内容。网络经济的泡沫和上市融资等总是牵动着中外企业家的目光。许多著名的金融机构纷纷向中国企业家展示自己的投资实力,而迫切需要资金正在成长中的创新企业也努力描述自己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论坛上表示,出现一点泡沫是正常的。他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水库存水多了还要放一点出来呢。

“国际周”会成为财富论坛吗

国际周的影响之大使一些人把其与去年刚刚在上海举行的财富论坛相比。虽然从规模、内容和引起的关注程度看,国际周都表现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组委会对此的态度仍是审慎的。

北京贸促会表示,国际周与财富论坛不同,目的不仅仅是引起舆论关注,要更踏实地为企业和成果寻找机会,为北京经济引入高质量的外资,把内容做实。

虽然会展经济是当前的一大热门,但是国际周要想在未来激烈的会展之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事实上,在专业会展成为世界趋势的今天,作为综合性会展活动,国际周要克服由于专业定位界面过全而造成的招商困难。同时,过于繁复的内容也可能使一些重点项目流于平淡,而市场化的操作方式更须进一步提高。

厉以宁教授说,北京国际周可以说在启发公众的高科技意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现在就说规模经济为时尚早。

去年10月,首届深圳高交会成功举办。这是继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厦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之后,又一个面向国际、辐射全国的国家级交易会。除了经贸洽谈会外,其中大量的演讲和报告会也开得十分热烈。目前,已经有“南有高交会,北有国际周”的说法,这对国际周来说,既是赞誉也意味着压力。

从国际经验看,一次展会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10∶1。但是,就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说的, 国际周带给北京的隐形效益何止10倍。

标签:;  

北京“国际周”开启高科技潮流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